向楊 肖文杰
摘要:大學生自我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和有效方法,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關注。本文將以人的主體性理論為基礎,從大學生職涯規劃的角度,進一步探討以“自我意識、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為主要內容和目標的大學生自我教育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主體性;大學生;教育;自我教育;職涯規劃
一、大學生自我教育的理論基礎
(一)主體性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
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1],“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2],馬克思將“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作為人與動物本質區別的第一個層面的內容,實際是為了闡明人只有在生產實踐中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性、自主性和自為性,在不斷思考生命活動的目的和意義中擺脫動物本能,繼而進入真正的人的世界之中。在人與動物本質區別開來的過程中呈現的人的本質內涵即人的主體性。
“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從這個“根本”出發,馬克思提出了人類解放的旨趣即“必須推翻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4],馬克思終其一生從人的“自由而有意識的活動”的“類特性”出發探索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內容的人類解放的歷史路徑。“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馬克思學說的最高價值理想——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實現人的本質的復歸,亦即充分實現、發揮和展現人的主體性。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是社會實踐和歷史發展的主體,人的主體性首先體現為人作為主體的能動性,以自主性、自為性和創造性為主觀性手段,并表現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以及貫穿于確定目標、制定計劃和采取行動等環節中,它將人與其它動物區別開來,對人的本質力量的發揮和社會實踐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人的主體性體現了人本質力量,而“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人的主體性應該是教育的起點——它將人與其它動物區別開來,體現人的本質,同時它也是教育的歸宿——它是人的本質復歸的體現,體現為人的全面發展。所以,教育的功能要從工具性向主體性轉變,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為起點和歸宿。
(二)自我教育和教育的辯證統一
“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人在教育過程中是受動的,但是不能忘了“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具有一致性,當人通過自身的運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人接受教育,也反作用于教育,人通過自身的活動作用于教育并改變教育時,同時也就改變了自身和實現了自我教育,而且改變了的教育會帶來新的人的改變。人在教育實踐中不僅是受動的,而且作為主體性的存在充分展現了人的能動性、創造性和自為性。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教育與自我教育是統一的過程,教育是培養和發展人的主體性的實踐活動,自我教育是人作為主體存在的能動性、創造性和自為性的充分展現,自我教育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是教育的結果,又是進一步教育的條件或內部動力,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自我教育的作用。
(三)主體性是自我教育的本質內涵
主體性理論在馬克思的實踐哲學中占有重要地位,馬克思在其著作中有諸多關于人的主體性的論述,比如“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劇作者”,“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等。主體性理論在自我教育實踐活動中集中體現為受教育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主體我與客體我直接同一。所謂自我教育,是指當人的意識中產生了“應有”和“現有”的概念后,為解決不完美的“現有”和理想中的“應有”之間的矛盾,個體通過自己思考分析和內心體驗,自主確定目標、制定計劃和采取行動,不斷得克服“現有”和“應有”之間的矛盾而獲得自身全面發展的過程。
二、大學生自我教育與大學生職涯規劃教育相關性
(一)大學生自我教育——從“現有”到“應有”
人的主體性是在人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生成和發展的,大學生的主體性是人在自我發展中的主體性,尚處于發展和提高過程中的不成熟和不完全狀態。大學生正處于主體意識的覺醒期,“現有”和“應有”的概念在他們意識逐漸形成,但他們尚缺乏克服“現有”和“應有”之間矛盾的主體能力,而解決矛盾的方法、結果又將會影響大學生主體人格的塑造。針對處于人生發展關鍵時期的大學生,圍繞“構建主體意識”“培養主體能力”和“塑造主體人格”實施自我教育可謂恰逢其時。
(二)大學生職涯規劃——從“立志”到“成才”
高校就業工作面臨空前的壓力,各高校直面挑戰并初步形成了與新形勢相適應的畢業生就業工作體系,大學生職涯規劃教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大學教育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極為關鍵,在職涯規劃的視野中,大學教育有兩個重要的任務:立志和成才,“立志”即盡早確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職業目標,“成才”即根據理想和目標合理規劃大學生學習生活,有針對性地提升自身綜合素質與能力,實現人生理想和職業目標。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將“立志”視為大學生職涯規劃的起點,將“成才”視為大學生職涯規劃的歸宿。
(三)大學生自我教育與職涯規劃教育的相關性
(1)主體性統一
“職涯”是指職業和生涯,重點在生涯。西方學生舒伯認為“生涯是生活里各種事態的演進方向和歷程,它統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種職業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現出個人獨特的自我發展形態”,生涯引領我們透過生活或職業的行為、感受,看到自己內心的渴望,并以此為動力去構建自己的人生。大學生職涯規劃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包括自我認知、自我實踐、自我監控和自我實現等環節,體現出鮮明的“主體性”,與大學生自我教育中主體性原則相一致。
(2)實踐性統一
前文指出,大學生自我教育體現的是大學生克服“現有”和“應有”之間矛盾的過程,大學生職涯規劃教育則反映的是大學生從“立志”走向“成才”的過程。要克服“現有”和“應有”之間的矛盾,如果僅停留在因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對現實所作的批判上,只會使人陷入更深的精神危機,而必須訴諸實踐,在實踐中破舊立新。同樣,要實現從“立志”走向“成才”,如果沒有規劃,則無法把遠大志向分解為階段性小目標,而最后淪為常立志的無志之人。大學生職涯規劃教育的關鍵在規劃,與大學生自我教育的實踐性相統一。
三、大學生職涯規劃視野下大學生自我教育實施路徑
“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5]大學生自我教育不是純理論問題的探討,大學生自我教育理念如何深入人心,并轉換成大學生的主體性能力則是有待進一步探討的實踐問題。在闡明了大學生自我教育與職涯規劃教育之間的相關性后,本文將從大學生職涯規劃的視角出發,探討大學生能親身體驗、親身參與的大學生自我教育的工作格局。
在鐘谷蘭主編的《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一書中,將引導大學生職涯規劃教育的分為七個步驟:“覺知與承諾——認識自己——認識工作世界——決策——行動——再評估/成長。”[6]大學生自我教育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完善自我意識——實現自我管理——推動自我發展”,而這三個階段均可以在職涯規劃教育中找到對應步驟。
首先,職涯規劃中前三個步驟(覺知與承諾、認識自己、認識工作世界)與自我教育的第一環節(完善自我意識)相統一。“在歷史唯物主義者看來,自我意識無非是人們對周圍世界及其自身的反映和意識”,“完善自我意識”無非就是引導學生正確認知自我和認知世界。其次,職涯規劃中中間兩個步驟(決策和行動)與自我教育的第二環節(實現自我管理)相統一。不論是“決策和行動”還是“自我管理”,其核心在均在于“實踐”,這是主觀見之于客觀、思維統一于存在的途徑,“實現自我管理”就是通過大學生自己規劃、探索和實踐將“自我意識”對象化。最后,職涯規劃最后一個步驟(再評估/成長)與自我教育的第三個環節(塑造主體人格)相統一,“塑造主體人格”就是實現自我成長,完成了從“立志”向“成才”的轉變,大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實現、發揮和展現。
(一)立志——完善自我意識
在“立志”前,職涯規劃教育要做好“覺知與承諾”的準備工作,讓學生形成“生涯”的概念,“生涯”將伴隨我們一生,而只有當你真正去尋求它的時候,“生涯”才會有意義。同樣,在自我教育中也需要激發自我意識,引導學生將自我意識作為意識的對象,“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
“立志”即盡早確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職業目標,人生理想和職業目標不是憑空從頭腦中產生,更不是懸浮在空中的虛幻之物,而是建立在“認識自己”和“認識工作世界”的基礎上,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引導大學生自我認知,引導大學生對自我興趣、性格、技能和價值觀進行探索,興趣是影響人們未來工作滿意度、職業穩定性和職業成就感的重要因素,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只要適合就能成就獨特的自我,技能的不同組合可以人變得與眾不同,而價值觀則是指引人一生行動最深層次的動機。“知彼”——引導大學生對認識外部環境認知,大學生需要了解未來可供他們選擇的“種種生活方向”,因為“一個人除非對他選擇的種種生活方向有所了解,否則,他不可能理智地委身于一種生活方式”。[7]大學生迷茫并不是因為他們沒有選擇,也不是因為他們不清楚有哪些選擇,反而是因為選擇太多,他們不清楚每一種選擇到底意味著什么。能正確的認識自己和認識外部世界正是大學生“完善自我意識”的表現。在自我意識中建立起自我和外部世界的關系時必然會出現“現有”與“應有”對立的矛盾,主體性意識會催生克服這個矛盾的愿望,但這種愿望并不具有實際的力量,需將其轉化為主體能力,并在實踐中發揮作用。
(二)規劃——實現自我管理
人的志向、理想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歸根結底只是頭腦中的思想觀念,但“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要證明“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8],大學生職涯規劃的起點“立志”,而關鍵在“規劃”。
“規劃”是在大學生在專業學習、實踐活動和學生工作等方面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培養興趣、塑造性格和鍛煉能力,實現自我與外部環境的匹配。在自我意識中產生的“現有”和“應有”對立的矛盾,在職涯規劃的視野中無非是對“我想干什么”和“我能干什么”的思考,通過“規劃”找準“我想”和“我能”之間的差距,并將這種差距分解為不同的小目標并劃分到大學各個階段分步完成,在不斷決策、行動、監控和反饋的過程中逐個實現小的目標,彌合“我想”和“我能”之間的差距。除了針對個體興趣、性格和能力方面的規劃,在職涯規劃教育中還要強調價值觀的校準,即引導大學生主動把“我想干什么”融入到中“需要我干什么”。人的本質在現實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要引導學生把個人的人生理想融入到國家和民族的事業當中去,最終實現以“以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為條件的“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完滿狀態。“我想”與“我能”、“我想”與“需要我”同一的過程正是大學生“實現自我管理”的表現。
(三)成才——推動自我發展階段
在職涯規劃中,我們將“成才”理解為長成自己的樣子,其呈現出一幅動態的畫面,向前邁進的每一步都體現了個體的能動性、自主性和獨特性,即不斷發展著和成熟中的人的主體性。
大學生職涯規劃教育直接目標是實現大學生與職業的匹配,這不是生涯的完結,大學生將在走進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后,重新認識自我和認識工作,投入到新的職業生涯規劃中,不斷實現“成才”的目標,長成自己的樣子。回到大學生自我教育,隨著自我意識的完善和自我管理的達成,大學生所有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活動都將體現為“自由而有意識的活動”,進入自我發展的新階段。同樣,推動大學生自我發展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主體性得到發展和趨于成熟的大學生在走出學校進入社會,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去改造世界,在改變世界的同時改造自我,追求以“以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為條件的“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完滿狀態,最終實現人的本質的復歸。
四、結語
大學生成才究竟決定于什么?有學者指出:真正的人才都是自學成才!如果狹隘地理解這句話的意義,我們有理由質疑教育的意義何在。馬克思主義德育論認為,教育同自我教育是統一的過程,自我教育只是更加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教育必須遵循特定的規律,“自學成才”的必要前提和有效途徑正是本文所研究的大學生自我教育。
參考文獻:
[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3][4][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6]鐘谷蘭.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第2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生出版社,2016:10.
[7]賓克萊.理想的沖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6.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