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思琦
摘要:幸福觀指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幸福觀教育指對個體有目的、有計劃的實施幸福內容的教育。儒家代表作《論語》的幸福觀思想對當代高校實施幸福觀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它啟示我們在幸福觀教育時要注重道德人格的塑造、積極人生態度的培養和秉持中庸之道三個方面的內容。
關鍵詞:幸福觀;幸福觀教育;《論語》;大學生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習近平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毙腋S^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大學生的幸福觀教育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
1、幸福觀與幸福觀教育
幸福是個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獲得的內在心理體驗與心理感受,幸福觀則是人們對幸福的看法和態度,是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下簡稱“三觀”)在幸福問題上的具體體現。個體價值目標等主觀與客觀因素的不同,幸福觀也就不同,正確幸福觀會對人的心理和行為進行正確指導,有利于個體的健康成長,而錯誤幸福觀則反之。所以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和踐行科學的幸福觀勢在必行,而樹立和踐行科學幸福觀必然離不開對大學生的幸福觀教育。
幸福觀教育指對個體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幸福觀的教育,幫助個體體驗幸福、創造幸福,提高個體幸福境界。幸福觀教育作為當代大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旨在幫助大學生學會如何更好的感知幸福、創造幸福、傳遞幸福與享受幸福。
2、《論語》的幸福觀思想
幸福是個經久不衰的話題,不論古今中外,它的討論和研究沒有停止過?!墩撜Z》卻反映了寶貴的幸福觀思想。《論語》要求內在培養道德人格,形成仁、義、禮、智、信的良好道德品質;外在要齊家、治國、平天下,創造積極有為人生。行中庸之道,修身養性,不走極端。這種人生才是孔子強調的幸福生活。
2.1內在要求:培養道德人格
良好的品德是獲得積極力量的源泉,是促進幸福體驗的基石?!墩鎸嵉男腋!纷髡呷衤⊿eligman)提出可以拉近幸福的美德:“智慧與知識、勇氣、仁愛、正義、節制、精神卓越?!盵2]它們具有普適性,這些可以拉近幸福的美德在《論語》中也被提倡?!皩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學習態度,更是生活態度。學習即是生活,生活即是修行,這是真正的智慧?!拔耐跫葲],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將不利條件轉化為有利,遇事積極解決,這需要智慧,更需要的是勇氣?!叭省笔恰墩撜Z》的核心思想,是一切優秀品格的歸屬,是尊重也是友愛?!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边@是怎樣去實現仁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怎樣去愛人,將心比心,愛別人,就是愛我們自己?!安涣x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是孔子堅持的原則和正義?!安恢现畬⒅猎茽枴笔强鬃幼非罄硐氲淖吭骄?。從以上的例子中可見,拉近幸福的美德在《論語》中也被提倡。
2.2外在要求:實現有為人生
積極入世實現有為人生,是幸福的外在要求?!墩撜Z》中“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煜掠械?,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孔子盼望社會能從亂世中走出來,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對于當時各國諸侯擅自稱王的現狀,孔子提出“正名”,這是政治的基礎,沒有“正名”,僭越上級的情況不會停止,春秋時期社會動蕩的原因就在于此?!墩撜Z·子路》中講:“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正,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不興;禮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除了在仕途上積極入世,孔子對待生活也是積極樂觀。“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這是對心態的自述。無論是對理想還是生活,孔子總是能從中感受到快樂,是一位典型的樂觀主義者。從教育入手,積極入世,努力實現其政治理想,創造有為人生。
2.3實現途徑:修身養心
君子內外兼修外,要通過修養身心。《論語》全篇向人們展示了許多修身的方法和途徑,大致可以概括總結為以下三點:
自省,指自我反省。“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辈粩嘧允〔拍苤鸩酵晟谱约海纬删尤烁瘢拍茉趯W習和生活中及時發現錯誤,更好的與人交往。
自訟,指進行自我責備。“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也”。發現錯誤容易,但“過則勿憚改”才是人們不容易做到的。人無完人,時刻反省進行自我責備,是修身養心的重要方法。
克己,指自我克制和約束?!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對自己和弟子的言行要求十分嚴格,一切以“禮”為約束。要“先行其言,而后從之?!?、“敏于事而慎于行?!币龅絿烙诼杉?,謹言慎行。
修身的最終目的是養心,心性平和恬靜是樹立幸福觀的關鍵。“所謂修身在正其心”,從以上三個方面來端正自己的行為,促進心性平和。
3、《論語》幸福觀思想對當代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借鑒和啟示
幸福觀對“三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有什么樣的幸福觀,就有什么樣的人生追求、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墩撜Z》中的幸福觀思想對大學生幸福觀教育仍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當代大學生幸福觀教育應注重塑造道德人格、培養積極人生態度、秉持中庸之道。
3.1當代大學生幸福觀教育要注重塑造道德人格
對道德人格的追求, 是自我完善的過程, 也是幸福感滋生的過程。如果個體沒有對自身道德人格塑造,沒有“止于至善”的最高境界, 就不可能真正有幸福感的體驗, 更不可能形成正確科學的幸福觀。在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迷失在物欲橫流的社會當中,幸福感降低。因此培養當代大學生養成良好道德人格,產生積極力量,感受人生幸福,是樹立正確科學幸福觀的關鍵。
3.2當代大學生幸福觀教育要培養積極人生態度
從《論語》中看出,一個有幸福感的個體,必然會有積極的人生態度。人生態度的積極與否是確立人生觀和幸福觀的重要因素。當代大學生在人生態度上主要存在的問題是面對挫折表現出畏懼、悲觀、逃避等狀態,甚至會自甘墮落,厭世輕生,總是以消極態度去面對困難,有的會逐步發展成為心理健康問題。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可以為大學生在獲得幸福感的道路上提供健康的心理環境。所以要提高當代大學生幸福感的體驗,培養他們的積極人生態度是非常重要的。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和情緒,是大學生發揮幸福觀主能動性的關鍵。《論語》中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安仁,知者安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等幸福觀思想,對大學生的積極人生態度形成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3.3當代大學生幸福觀教育要注重秉持中庸之道
“中庸之為德也”,本文的中庸之道指中正、平和,是和諧之美。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中庸之道是教育學生“修身養心”,自覺地進行自我反省、自我責備、自我克制,完善自我,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墩撜Z》的中庸之道表現為“及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執兩用中”的整體原則;“過猶不及”的適度原則;“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經全損益”權變原則。當學生感到產生極端心態時,利用整體性原則、適度原則和權變原則,試著將自已融入到周圍的環境中,逐漸把周圍的環境納入自己的體系中,將自我與周圍環境協調,達到平衡狀態。用這種方法來處理在大學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會有效地提高大學生幸福感知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燕嬰譯注.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美]馬丁·塞利格曼.真實的幸福[M].洪蘭譯.沈陽:萬卷出版公司, 2010.
[3]傅佩榮.快樂的秘訣[J].精神文明導刊,2016(05):47.
[4]王恩來.樂以忘憂——孔子的人生態度[J].理論界,2008(09):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