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子豪
摘要:文章運用張興貴等人編制的《青少年生活滿意度量表》對白城市某小學三到六 年級學生生活滿意度狀況進行調查分析。結果表明: 青少年生活滿意度水平總體較高; 在 家庭滿意度、自由滿意度因子存在性別差異; 友誼滿意度因子存在獨生子女差異; 自由滿意度、家庭滿意度因子存在年級差異。青少年生活滿意度狀況與心理健康呈顯著相關。
關鍵詞:青少年;生活滿意度;心理健康;調查
生活滿意度作為主觀幸福感的認知評價成分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研究青少年生活滿意度的狀況既為生活滿意度的理論研究提供參考,又為更好地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質量提供幫助,為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模式提供參考。
一、對象與工具
(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白城市某小學三到六年級學生為調查對象,運用問卷星進行網絡數據調查,共完成問卷 735 份,最終得到有效問卷 603 份。男生 291 人,女生 312 人; 三年級 240 人,四年級 159 人,五年級 145 人,六 年級 59 人; 獨生子女 476 人,非獨生子女 127 人。
二、分析與討論
( 一) 青少年生活滿意度總體狀況分析
本次調查青少年生活滿意度總分相對較高,說明當前青少年的生活滿意度狀況基本穩定。其中,環境 滿意度、學校滿意度、家庭滿意度得分超過 6 分,而學業滿意度最低為4. 768 分。當今青少年的生活環境豐 富多彩,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使他們成為電子信息時代的原住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愉快游戲、學習環境 等物質需要滿足非常好,因此對所處的學校、家庭等各方面的環境滿意度很高。但同時,家長和老師對學生 的學習要求也在提高,正常的學校學習之外,還會有各種輔導班、特長班需要參加,青少年的學習壓力較 大,學習很累,導致其學業滿意度相對較低。
( 二) 青少年生活滿意度的人口統計學分析
1.青少年生活滿意度的性別差異分析。
男女青少年在家庭滿意度和自由滿意度因子上男女生差異顯著( p < 0. 05) ,男生顯著低于女生。第一,從男孩和女孩的身心發育狀況來看,男孩比女孩成熟慢些,生活和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更多,家長對男孩的要求也更加嚴格,可能會受到更多的批評,導致其家庭滿意度不 如女孩高。第二,男孩學業壓力更大,更愛動,坐不住板凳,對家庭和學校規章制度的遵守需要更多的努力和自我克制,使其自由滿意度相對較低。
2.青少年生活滿意度的獨生子女差異分析。
非獨生子女青少年在友誼滿意度因子上得分顯著高于獨 生子女( p < 0. 05) 。非獨生子女家庭生活和交往環境能夠幫助青少年學會平等交流、分享、友好交流等人 際交往能力,因此能夠更和諧的與同學交流,建立良好的友誼關系。獨生子女家庭缺乏鍛煉兒童人際交往 能力的成長環境,人際交往中更缺少技巧,更加自我,更多感受到孤單,從而導致其友誼滿意度相對非獨生 子女學生偏低。
3.青少年生活滿意度的年級差異分析。
不同年級青少年在家庭滿意度、自由滿意度因子上差異顯著( p < 0. 05) 。首先,進一步多重比較發現,六年級青少年在家庭滿意度因子上顯著低于三、四、五年級。究其原因,六年級青少年已經具有了較為獨立的認知心理,對人對事都有自己的獨立見解; 同時,一些六年級學 生已經開始出現第二性征,開始步入青春期,其成人感表現較為強烈,不希望成人仍然把他們當作小孩看待,來要求、命令和約束自己,他們有很多想法和愿望可能家長無法一一滿足和實現。這些身心發展現狀都 會影響孩子對家庭的滿意度。其次,多重比較結果顯示三、四年級青少年在自由滿意度因子上顯著低于五、六年級。從青少年自覺紀律形成過程來分析,小學低年級正處于受行為規則約束的時期,能夠相對較好的 遵守行為規范; 中年級青少年處于由他律向自律的過渡階段,受外界規范約束減弱,但自我調控能力還不 夠強,二者的綜合導致三、四年級學生感知到的約束更多,自由度明顯下降; 高年級學生已經發展到較好的 自律階段,能夠進行自我調控,發自內心的按照規范行事。
( 三) 青少年生活滿意度與心理健康的相關關系分析
通過相關分析得到結果,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與生活滿意度各因子及總分均呈現出顯著相關 ( p < 0. 01) 。青少年心理健康測驗得分越低,說明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此時生活滿意度水平越高??梢?說生活滿意度水平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生活滿意度狀況是提高青少年心理健 康水平的重要途徑。
總之,通過上述調查分析發現,當前青少年生活滿意度總體水平較高。在人口統計學方面,小學男生在 家庭滿意度和自由滿意度兩因子上顯著低于女生( p < 0. 05) ,非獨生子女青少年友誼滿意度顯著高于獨 生子女( p < 0. 05) ,六年級青少年在家庭滿意度上顯著低于其他年級( p < 0. 05) ,三、四年級青少年在自 由滿意度上顯著低于五、六年級( p < 0. 05) ,進一步的相關分析得到結論青少年生活滿意度與心理健康狀 況呈現顯著相關( p < 0. 01) 。據此,根據積極心理學思想,家長和教師需要通過積極的指導和幫助來培養 青少年的積極心理品質,提高生活滿意度水平,進而提高青少年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張興貴,何立國,鄭雪.青少年學生生活滿意度的結構和量表編制[J].心理科學,2004(5):1257-1260.
[2]劉寧寧.小學高年級學生生活滿意度培養對策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9.
[3]馬穎.鄂州市青少年生活滿意度與心理亞健康狀態的關系[D].上海:華中科技大學,2009.
[4]孟四清.中小學生生活滿意度的調查與分析[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4(9):66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