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劉貝貝 張文艷
引言
安徽省廣德市結合笄山竹筍的發展問題開展了一系列工作。2010在國有化古林場毛竹筍實行早出覆蓋試點,5.67公頃的試點地區實現春節前出筍,每畝竹筍產量達1200kg,產值1.6萬元。在試點取得成功后,2011年在桃州鎮龍津林場選取了4.0公頃山場,實現畝產值1.8萬元;2012年,在南塘村及化古林場另一山場推廣實施毛竹筍早出覆蓋近3.3公頃也獲得成功。2013年和2014年,除繼續在化古林場和龍津林場實施外,還在新杭鎮建峰林場、柏墊鎮鳳橋社區推廣實施0.2公頃,均取得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經過5年多的探索和研究,廣德市竹筍產業已初具規模,實現東、西、南、北市內各鄉鎮均有發展[1]。
廣德笄山竹筍這類傳統的特色農產品營銷模式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已經很難滿足電子商務的發展要求,而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翻天覆地的變化,網絡購物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針對農產品的特點實施網絡營銷將更好地迎合消費者對特色農產品的購買需求[2]。
1.廣德笄山竹筍營銷存在的問題
1.1 銷售市場規模小
廣德竹筍沒有穩定的銷售市場與之配套,竹筍產業也很難發展壯大。廣德市目前所產覆蓋培育竹筍主要銷售到浙江、上海等地,以農貿市場和大型超市為主。“互聯網+”環境下竹筍行業在利用互聯網手段構架全國性的網絡信息平臺方面不夠完善,竹筍經營主體與游客之間的雙向交流不暢通,市場信息不對稱,經營主體無法及時收集消費者的建議和意見,發現經營中問題,完善銷售服務內容。傳統的單一渠道銷售市場小,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小,帶來產品積壓等一系列問題[3]。
1.2農村電子商務技術人才匱乏
“互聯網+”模式對竹筍經營主體受教育程度、能力素養等有一定要求。農村電子商務專業性較強,需要一大批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產業人才,特別是在竹筍開發、管理運營、推廣營銷等方面引領電子商務發展壯大的復合型人才。目前農村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人才嚴重缺乏,廣德竹筍電商企業存在人員招收困難的問題。
1.3生產者營銷觀念淡薄
廣德笄山地區農產品生產者市場營銷意識淡薄。一方面,受長期以來計劃經濟下重生產、輕視營銷的特點影響,竹筍營銷滯后生產,竹筍生產者與購買者缺乏有效銜接,產品營銷渠道不暢。另一方面,竹筍經營模式較為單一,隨著消費者的需求不斷深入,竹筍行業發展業態更加豐富,如果竹筍經營主體繼續。
2.廣德笄山竹筍營銷推廣對策
2.1 積極開拓市場
廣德市竹筍銷售以傳統營銷模式為主,竹筍從生產到消費者手中要經過多道環節、成本較高,且銷售局限于本縣及周邊浙、滬兩省(市)的部分城市,范圍較窄。探索“互聯網 +”竹筍行業新模式,創新竹筍行業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生產經營模式。開展竹筍行業的市場調研、品牌策劃和推廣、客戶溝通和服務等,尤其是移動APP 使用的普及。注重運用微信、微博等網絡媒體,建立服務評價反饋體系,增強線上經營和宣傳推廣能力。引導和支持竹筍經營者依托各種電商平臺開展網上銷售,通過大數據信息交流,實現產銷精確對接,避免生產的盲目性,降低流通成本。同時,樹立品牌意識,增加竹筍的附加值,提升產品競爭力。
2.2 培養專業人才,加強“互聯網 +”銷售體系
創新人才培訓機制,加大人才培訓力度,研究和制定有針對性的特殊優惠政策,吸引高校各類高端農業現代化建設人才向基層輸送,助力農村電商的發展。有針對性地組織農民進行培訓,通過培訓使一部分人掌握互聯網銷售知識,進行農產品的銷售。
同時建立政府、服務商、運營商“三位一體”的協調推進機制,與農信通、阿里巴巴等知名電商平臺進行合作。積極和原有的線下客戶合作共同參與線上銷售,利用線下門店優勢,線上線下互動營銷。同時,加快建設農村物流網,進行村級物流點的布局建設,打通農村電商的“最后一公里”,推動農村電商由“點” 向“面”穩步發展。
2.3 樹立現代農產品市場營銷觀念
現代農產品要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順應時代的發展,充分利用現代互聯網的便利,重視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的需求。樹立以消費者的需求為中心的現代市場營銷觀念,對市場上消費者的需求進行深入的分析。
基于笄山竹筍目前的營銷現狀,可以從優化營銷渠道入手,以生產為導向的銷售在現在的消費型社會已不能滿足農產品銷售的需要,建立新的銷售渠道勢不可擋。首先,對當地的農貿市場進行重新規劃,建立健全完善的農產品倉儲,運輸,質檢和信息流通方面的工作;根據當地農業發展情況適當擴充當地中小農貿市場的規模,充分發揮他們的農產品集散地的作用。其次,加強質量監管,努力進軍大型超市和連鎖餐飲業等。建立完善的農作物質量監管體系,爭取進入大型超市和餐飲業,增加市場占有率,使得農產品不僅僅在農貿市場種占據地位在高端市場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最后,充分利用好現代的網絡技術,加強網絡營銷渠道,與電子商務充分結合。
結論
在時代發展迅速的背景下,廣德笄山竹筍可以采取針對性措施,順應“互聯網+”下的營銷趨勢,與互聯網深度融合,開啟竹筍行業發展的新業態模式。廣德笄山竹筍生產經營可充分融入“互聯網+”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推動竹筍朝著標準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拓展農業發展產業鏈,優化創新竹筍發展模式,實現“互聯網竹筍”的可持續發展,為農民爭取更大的經濟效益,滿足人們美好生活中的物質需求。
參考文獻
[1]傅明宏.廣德縣竹筍產業發展的思考[J].安徽林業科技,2015,41(5):66-68
[2]郭永平.互聯網+時代特色農產品網絡營銷模式探析[J].農業經濟,2017(2):66-67
[3]趙先平,張榮,王樂.三門峽市陜州區"互聯網+"農產品銷售中存在問題和對策[J].河南農業,2020,(7):11.
基金項目:宿州學院第十三屆大學生科研項目,項目編號:KYLXYBXM19-091
作者簡介:張倩、劉貝貝、張文艷,安徽宿州學院商學院17級學生,專業方向市場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