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飛
天使和惡魔同源而生,也常同時出現。在我看來,人性的丑與惡,也是如此。
在《三體》中就曾出現過這樣一場美與惡的較量。陳麗華,三體中一名文革時期的中級法院軍管會的女干部,一位看起來敦厚柔和的中年婦女。她在面對一個被冤枉的女學者葉文潔時,開始時平易近人,對其身處于沒有火爐,只有一床冰冷的薄杯的近況表示不滿,做出一副噓寒問暖之狀,柔和的勸服葉文潔簽署一份關于自己父親的文件。
葉文潔的父親葉哲泰是一名物理學家,在文革清掃時被指為反動學術權威。因他的不屈服,最終在四個號稱馬克思主義支持者的幾個14歲女孩的毆打下喪命,而這一切都發生在年僅十幾歲的葉文潔的眼前。她深深地明白,在這個年代,要搞倒一個位置很高的人,就要在其分管的各個領域得到他的黑料兒,自己的父親葉哲泰,雖然由于出生貧寒,沒通政審,并沒有直接通過參與兩彈研制,只做了一些外圍的理論工作,但正是因為這樣,那些陰謀家才能更容易利用。
葉文潔深知這次簽名很可能讓無數無辜生命墜入悲慘的深淵,出于各種考慮,她拒絕了簽字。隨后,陳麗華沉默了一陣,慢慢地拿起了公文包,并提起了盥洗的水,一半潑在葉文潔身上,一半倒在了被褥上,一切做的有條不紊,最后扔下一句怒罵“頑固的小雜種。”
這一段故事足夠讓人感受到人性的丑,美于丑,特別是陳麗華開始的溫和與最后狠厲的反轉,簡直讓人不可思議。這是一次人性的暴露,更是一次人性的展示。
中國思想文化一直都很繁盛,從夏、商、周一直到元、明、清,再到如今,從百家爭鳴到焚書坑儒,再到獨尊儒術,一直到現今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進步,文化的發展一直都從未停下腳步,而人的本性在各個學派中一直都是頗為引人爭議的話題,儒家遵從的性善論,法家崇尚的性惡論,算是其中較為鮮明的兩個對立觀點。
現實生活中,總有很多小事讓人感受到人性美,一次讓座,一個微笑,一次援助,一杯熱水。這些溫情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能感受到,就應該努力回報,為這個世界添上一抹溫暖,為這個世界亮起一盞明燈。但是關涉個人生死,或者僅僅關乎個人升黜,人的丑陋的本性就體現出來了。
我仿佛聽到有人在唱:“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教師評語:這是一部流行于青少年卻不太被成年人認可的書,因為成年人沒有讀過。作者不僅介紹故事梗概,還把自己的真實想法鮮明地表達出來,特別是“這些溫情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能感受到,就應該努力回報,為這個世界添上一抹溫暖,為這個世界亮起一盞明燈。”應該說是難能可貴的。
(指導教師:李興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