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玲霞
摘 要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階段學生思維活躍,有著極強的求知欲與好奇心。在針對小學數學階段的思維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有效地結合教材內容來進行教材的深入挖掘,找到適合教材與學生學習結合的思維方式,對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本文主要立足于教材進行探究,探討通過教材與教學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為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貢獻力量。
關鍵詞思維能力;教材;學習與發展;概括
中圖分類號:C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14-0203-02
思維能力培養,是當今數學教學中必然趨向。給學生一片廣闊的天地,給他們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們樂學、好學,讓學生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在課堂學習中得到充分地發展。
一、數學思維能力的涵義
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在面對同一問題時會有多種不同的思考方式,有的學生能夠通過多樣性的方式來進行問題的解答,而有的學生卻思維習慣較差,對問題的解決不能達到靈活應用的地步。這就是表現出了不同的思維能力對學生思考方式和解答問題能力的影響。對于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他們非常善于將復雜的數學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然后形成自己可以理解的數學知識框架,不僅如此,具備較強數學思維能力的學生還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所以在這一階段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意義。
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相關策略
(一)重視課本概念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課本概念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學生在進行概念學習的過程是進行思考的過程。在進行思維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地結合課本概念的學習,讓學生通過概念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形成一定的認識,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會形成一種思維習慣。這種學習方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且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比如在學習“通分”這一概念時,就可以通過讓學生先進行獨立學習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方式和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提問,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思考,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后再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討論得到正確的答案,找到正確的解題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如何通過自身的思考來掌握概念的學習,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剖析課本例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材的學習過程中所選擇的例題都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在進行教學時,有效地結合這些例題對學生進行講解和分析,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在具體的例題分析的過程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
1.橫向剖析
橫向剖析是在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材所給出的解法進行相應的擴散。讓學生在教材解答方式之外,進行合理地思維擴散,找到一種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必定需要通過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才能夠找到多樣性的解題方式。而這種聯系知識點進行解答的思考方式,更有利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構建知識體系,促進學習的高效性。通過這種在解題的過程中剖析多種解決問題方式的教學方法,一方面起到強化知識點的作用,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從多角度看待問題的思維習慣,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習的靈活性,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對學生的思維有著極強的促進作用。
2.縱向剖析
縱向剖析是根據例題的具體問題來進行分析,剖析在問題解答的過程中涉及到哪些知識點、哪些知識點是解題的關鍵、哪些是容易存在錯誤的地方?如何進行有效的運用能夠達到對題目的解答。在這個過程中,分析解決問題所使用的數學方法和數學思維是解題的關鍵,能夠幫助學生在以后遇到同類問題進行有效地利用,形成學生自己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思維的有效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有效地結合課本進行例題的剖析和解答,讓學生了解到解題的過程中應該如何思考、如何尋找關鍵點、如何進行題目的解答,能夠有效地讓學生提高思維,使學生在應對多變的題目時,能夠達到靈活應用的地步。
3.“變題”剖析
“變題”指改變原來例題中的某些條件或結論,使之成為一個新例題。這種新例題是由原來例題改編而來的,稱之為“變題”。改編例題是一項十分嚴謹、細致而周密的工作,要反復推敲,字斟句酌。因此,教師如果要對課本例題進行改編,必須在備課上狠下功夫。教師在立足于教材例題進行變題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一是改變后的題目應該以教材重點難點為主,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到一定能力的提升。二是進行例題的改變時,要注意相應的尺度,要在學生能夠接受的范圍內進行,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欲望。三是在進行變題時要根據不同的學生來進行不同的選擇,才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學習的樂趣,從而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提高數學學習的效率。
(三)歸納課本知識,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教材學習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材總結,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根據自身的理解和具體的學習重點難點的概括,形成了對知識的梳理,建立起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更方便學生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掌握條理化的,規律化的思考方式。并且通過知識點與知識點的概括學習過程,更簡化了學生學習的復雜性。但在總結中要注意,這種歸納不是概念的重復和羅列,也不同于一個單元的復習,而是一種源于課本而又高于課本的一種知識概括。“概括”需要有一定的思維能力,這種能力不同于其它思維能力,它是通過對眾多事物的觀察,以及對許多知識的提煉而得出的知識網絡構架。經過概括的知識易記、易懂,同時可以使學生把書由厚變薄,做到心中有數。
(四)布置開放式的作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不僅需要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還需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教材學習內容的升華。而這主要的方式就是教師把好作業關,通過適當地布置開放式作業啟發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力。在課后作業的鞏固過程中,是對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進行一個應用的過程,學生在進行作業的解答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通過開放式作業的布置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矩形面積的計算”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布置一個作業,即針對現在教師的兩扇窗戶的尺寸來購買窗簾布,窗的高和寬分別為2米,應該購買多大尺寸的窗簾才能滿足需求?這一問題并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答案,而是需要學生開動腦筋,從實際出發,考慮陽光、窗簾褶皺、美觀度等多個因素。學生在進行計算的過程中發現不只是計算出每個窗戶的面積就可以了,他們需要從多角度進行思考,才能解決問題。通過這一交流溝通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對面積這一知識點的學習更加深入,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結語
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教學的重點不應該簡單的停留在教會學生學到知識,更多應該是通過數學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邏輯思維、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創新思維、探究思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總結經驗,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通過長期的學習與引導,學生的思維能力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郭紅燕.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23).1-2.
[2]李根.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探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6):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