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韜揚,朱彩艷,項明方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麻醉科,廣東 深圳 518000)
股骨上段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下肢損傷疾病,多見于老年人群,往往合并有一些基礎性疾病或者器官系統并發癥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術前麻醉的實施風險[1]。因此,如何采取科學、合理、安全、有效的麻醉措施是確保手術順利實施和患者預后的關鍵所在[2-3]。本研究中,筆者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50例老年股骨上段骨折患者,應用腰叢-坐骨神經聯合阻滯麻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股骨上段骨折患者,均排除凝血功能異常、過敏史等相關麻醉與手術禁忌證,取得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隨機分為觀察組(n=50例)與對照組(n=50例)。觀察組男21例,女29例;年齡60~78歲,平均(69.4±5.2)歲;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Ⅱ級30例,Ⅲ級20例;合并肺部疾病18例,高血壓16例,冠心病15例,糖尿病8例。對照組男22例,女28例;年齡60~79歲,平均(69.2±5.4)歲;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Ⅱ級31例,Ⅲ級19例;合并肺部疾病17例,高血壓16例,冠心病14例,糖尿病8例。兩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所有患者均建立靜脈通道、面罩吸氧,密切監測血壓、心電圖、血氧飽和度等指標,靜脈注射0.5~1.0 mg咪達唑侖(國藥準字H20113433,江蘇九旭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加芬太尼20~40 μg(國藥準字H42022132,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觀察組患者實施腰叢-坐骨神經聯合阻滯麻醉,具體操作:①保持患側在上的側臥位,屈膝收腹,選擇脊柱中線與雙側髂嵴最高點連線的交點,在其下方3 cm左右向患側偏離約5 cm處作為穿刺點,采用0.375%羅哌卡因(國藥準字H20061064,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20~25 ml實施腰叢神經阻滯。②取偏向患側的側俯臥位,選擇后入路方式,從股骨大轉子和髂后上棘之間連線的中點穿刺,采用0.375%羅哌卡因5~15 ml實施坐骨神經阻滯。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硬膜外麻醉,采用0.75%羅哌卡因(國藥準字H20061065,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10~15 ml于L2~3或L3~4穿刺麻醉。
比較兩組患者麻醉效果、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阻滯情況及不良反應的差異。麻醉效果評價標準:①優:基本無痛,術中無須再使用鎮痛藥物。②良:輕度痛感,術中少量使用鎮痛藥物。③差:中重度痛感,術中大量使用鎮痛藥物。
運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麻醉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麻醉效果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χ2=5.316,P<0.05
兩組患者的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阻滯起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感覺神經阻滯維持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運動神經阻滯維持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阻滯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惡心嘔吐1例,頭痛1例,總不良反應發生率4.0%;對照組患者中惡心嘔吐3例,頭痛3例,尿潴留2例,總不良反應發生率16.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00,P<0.05)。
老年股骨上段骨折在臨床上頗為常見,而老年患者機體功能減退,往往伴有心腦血管與呼吸系統疾病等,給麻醉造成了不小的困擾與風險[4-5]。傳統手術多采用硬膜外麻醉,老年人普遍存在椎管內間隙變窄、椎間孔閉縮等現象,在實施局部麻醉時,藥物朝頭側擴散,可能引發較廣泛交感神經阻滯,造成血流動力學紊亂,因而麻醉效果并不十分理想[6-8]。有研究報道,外周神經阻滯對患者機體的生理影響更小,下肢神經主要是由腰叢和腰骶叢控制和支配,實施腰叢-坐骨神經聯合阻滯麻醉能夠對下肢感覺與運動神經產生良好的阻滯效果[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麻醉優良率94.0%,高于對照組的78.0%(P<0.05),充分說明了在老年股骨上段骨折患者中實施腰叢-坐骨神經聯合阻滯麻醉,相比于常規硬膜外麻醉,具有更好的鎮痛效果,有利于減少術中鎮痛藥物的使用,麻醉效果更加顯著。同時,觀察組患者的感覺神經阻滯維持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運動神經阻滯維持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筆者認為,羅哌卡因的鎮痛持續時間有著較為明顯的劑量依賴性,實施腰叢-坐骨神經聯合阻滯麻醉對于下肢外周感覺神經阻滯的持續時間較長,而運動神經阻滯的持續時間較短,可以既保證良好的鎮痛效果,也能更快恢復下肢功能,更加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另外,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4.0%,低于對照組的16.0%(P<0.05),進一步提示腰叢-坐骨神經聯合阻滯麻醉能夠大幅降低惡心嘔吐、頭痛、尿潴留等麻醉常見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