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晶珍
(寧波市寶韻音樂幼兒園,浙江寧波,315012)
情境性(設計富有生活經驗的情境)是教師為進行教學活動有目的地設計或設置的,能引起幼兒積極的情緒體驗,使幼兒置身于具體而生動的學習情境中。教師要研究幼兒學習的困難、感興趣的內容,要思考應給幼兒提供什么幫助,以創設幼兒感興趣的、可操作的、可探索的學習情境。
“勤勞的小精靈”活動來源于繪本《肚子里有個火車站》,幼兒通過動作、語詞、游戲體驗音樂帶來的樂趣,感受優秀繪本故事的童趣。繪本《肚子里有個火車站》是一個傳遞健康飲食、認識消化系統的繪本,游戲活動選取的音樂是一首有名的弦樂TheDagtimeDance,選取了音樂中比較有特點的部分,以對應繪本中描述的幾種食物落下時的節奏點。活動通過小精靈在肚子里幫助朱莉亞進行食物的消化,最后坐上火車的情景,讓幼兒感受兩種音樂節奏的不同變化和相應的肢體表現。教師加入懶惰小精靈的角色使活動充滿趣味性,可以引起幼兒的積極情緒體驗,使幼兒置身在具體而生動的學習情境中。
1.幼兒感受樂曲結構,嘗試用肢體動作夸張表現精靈在A段接食物,B段消化食物,C段趕火車的故事情節。
2.幼兒通過觀察模仿和練習,感受B段音樂斷頓和連續的兩種不同節奏性,嘗試合樂單圈游戲,觀察對比兩個角色的動作并能在音樂結束時迅速反應并追趕。
3.幼兒了解食物要細嚼慢咽的健康理念并心懷通過勞動快樂助人的美好愿望。
1.經驗準備:熟悉故事《肚子里有個火車站》,初步了解消化系統。
2.物質準備:音樂、圖譜,場地內畫16個圓點,一頂帽子。
師:還記得我們曾經看過的繪本《肚子里有個火車站》嗎?茱莉亞的肚子里住著勤勞工作的小精靈,他們走到這里剁一剁,走到那里切一切,再走到這里拉一拉,每天都在進行食物的消化,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吧!
注意:初步感知,熟悉旋律,以配樂講故事的形式導入,幫助幼兒初步熟悉音樂旋律,回憶故事內容,為用音樂講故事做好鋪墊。
1.完整聽音樂,觀察教師律動,初步感知小精靈的動作
提問:
(1)小精靈做了哪些動作?(幼兒回憶動作)
幼兒1:拍手,伸手。
幼兒2:手一下一下地敲打,還有切一切的動作。
幼兒3:開火車的動作,手在轉圈。
教師小結并出示圖譜,將幼兒的回答按順序貼好,梳理幼兒零散的已有經驗。
聽A段故事:拍拍手接食物——
聽B段故事:走,剁碎——走走,切——拉,停。
聽C段故事:火車來啦,雙手握拳做繞圈動作。
(2)剛開始做了什么動作?為什么要接?
幼兒:小精靈要接住吃下去的東西才能開始干活。
(3)還有什么動作呢?
幼兒:還有拉的動作,像拉面一樣。
教師小結——是的,原來是因為茱莉亞沒有好好嚼碎,直接吞下去了,所以要把這些食物都弄碎。
(4)那這些搗、切、拉的動作都在嚼碎什么食物呢?(匹配動作和相對應的食物)
幼兒1:搗的動作,音樂聽起來輕輕的,像圖中的一顆顆小豆子和小糖果。
幼兒2:切,重重的,應該是一大塊的肉。
幼兒3:拉肯定是拉面,因為面條都太長了,要把它拉斷。
教師小結,并完善圖譜。剁——豆子;切——肉塊;拉斷——面條。
注意:教師的關鍵提問是梳理環節的重要策略,三個關鍵提問幫助幼兒理清A段的故事內容,并梳理A段小精靈的動作,給幼兒自主學習節奏的律動做好充分的準備,幼兒在回憶故事的同時匹配茱莉亞吃下去的東西。
2.再次傾聽音樂,熟悉動作順序
★解決A段故事拍手的次數
(1)小精靈拍手接食物一共做了幾次?
幼兒:4次,8次。
(2)為什么每次干活都要走呢?
幼兒1:因為小精靈要找食物在哪里。
幼兒2:小精靈邊走邊找食物,一邊走一邊干活。
(3)最后小精靈坐著什么去運輸這些消化的食物?
幼兒:坐上了火車。
教師將幼兒零碎的回答補充并完成圖譜。
師:原來小精靈都是這樣干活來消化食物的,你們都看懂了嗎?讓我們跟著音樂來試一試吧。幼兒坐在座位上跟隨音樂做上肢動作。

圖1 幼兒回答圖譜
注意:自主觀察,了解順序。教師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圖譜的內容,發現A段故事小精靈的動作順序。A段故事的內容比較簡單,看圖譜律動之后幼兒可以自己看圖譜了解動作的順序。
3.游戲挑戰,增加趣味
師:小精靈都準備好工作了嗎?我們要走著去勞動干活啦。
★B段故事,三種食物圈上練習
師:看這火車有好多的站點,小精靈可要仔細地去每一個站點找找沒有嚼碎的食物哦,請小精靈們迅速找到火車站點就位。
師提問:
(1)搗碎豆子的時候我們該如何走到下一個站點去搗一搗呢?為什么?音樂是怎么提示我們的?
幼兒:豆子落下來的聲音比較輕,而且速度快。
(2)怎么走著去切肉塊呢?
幼兒:腳步聲音重重的,慢慢的。
(3)勤勞的小精靈們是很仔細的,每一次找食物都前進幾個站點呢?拉面的時候需要前進嗎?
幼兒1:前進一個點,不然會兩個人碰到。
幼兒2:拉面的時候,切肉的時候都是在原地的。
師:哼唱旋律(語令),練習圈上做消化豆子和肉塊的動作。
注意:逐步累加,律動表現B段故事中的三段不同音效的變化,讓幼兒先通過動作感知三種不同食物的種類,從而用動作表現消化三種不同食物的行進動作的變化。因為音樂是抽象的,動作是具象的,幼兒有了圖譜的輔助支架,通過辨別音效可以將抽象的音樂用具象的動作表現出來。
★C段確定坐上火車的時間
師:小精靈們工作結束要上火車了,我們該怎么樣開動呢?
幼兒:火車開了,火車開了,火車開了,上車,坐下。
師:在什么時候趕緊坐下?
幼兒:音樂結束說到坐下的時候。
(1)合樂進行單圈行進游戲,反思評價。
師:剛剛在行進的時候有沒有什么問題?
幼兒1:我前進到前面站點了,前面的小朋友還沒有走,我們倆在同一個站點了。
幼兒2:沒有合上音樂節奏,兩個人會撞在一起。
師小結:所以我們要用耳朵聽音樂,合上節奏,注意腳步的變化,每次只前進一個站點。
(2)再次合樂進行單圈游戲,鞏固動作。
注意:反思評價、尋找原因。反思評價不僅僅運用于教師課后的反思,在課堂中,通過教師的反饋和幼兒的反思,可以更快地找出隨樂律動中出現的問題。幼兒通過自己的發現能獲得成功的體驗。這體現了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教學理念,幼兒自己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師:瞧,在那么多的小精靈里,還偷偷藏著懶惰的小精靈,他們每天不干活,只知道睡覺,可是火車要開了,他們也想上車,會發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們來看一看。
1.配班教師扮演懶惰小精靈,觀察游戲
★規則:A段、B段在圈外睡覺,C段火車開的時候拿上帽子在圈外繞,當結束語“上車,坐下”響起時將帽子放在一個小精靈的背后,此精靈去追趕懶惰小精靈,懶惰小精靈迅速跑回站點坐下,如果被抓住了繼續扮演懶惰小精靈,沒有被抓住則雙方交換角色。
提問:
(1)懶惰小精靈在我們干活的時候做什么事?
幼兒:懶惰小精靈在睡覺。
(2)懶惰小精靈什么時候醒來?你是怎么知道要去追呢?
幼兒:在火車開的時候她醒了,然后她就來追火車了。
2.配班教師和幼兒互動游戲
3.一名幼兒和其他幼兒互動游戲
注意:加入懶惰小精靈這一角色,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大了幼兒挑戰的難度,鞏固合樂律動的同時加入了反應追趕的游戲,將活動推到了高潮。幼兒在A、B段中完善動作,加入表情,在C段期待雙角色的律動,提高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和表現能力。
1.幼兒完整律動,體驗游戲的快樂和成功
2.小結提煉
師:懶惰小精靈那么想上我們的火車,那么我們帶著她出發吧,出發之前,你有什么要提醒她嗎?
幼兒1:想要成為勤勞小精靈是需要付出勞動和努力的。
幼兒2:食物不能多吃,吃太快,要細嚼慢咽才能讓食物更好消化,不然不僅會肚子痛,吃太多肉食還會越來越胖。
游戲結束,總結經驗并回顧游戲過程。
引子:準備勞動
A段:懶惰小精靈睡覺,勤勞小精靈做拍手、伸手接的動作,重復8次。
B段:對待豆子,走走走走(雙手在膝蓋上敲擊),搗搗(雙手握拳上下敲擊)。對待肉塊,走走走走,切切(做切肉塊的動作兩次)。對待面條,先拉后停(雙手做拉面的動作再收回),各重復四次。
C段:懶惰小精靈醒來,和勤勞小精靈一起趕火車。“火車來了,火車來了,火車來了,上車,坐下。”勤勞小精靈趕緊找就近的圓點坐下,懶惰小精靈在開火車的時候在圈外尋找時機,當聽到坐下的時候將手中的帽子丟在其中一個勤勞小精靈的身后,迅速逃跑,繞一圈之后回到該精靈的座位坐下。
表現力是指在藝術作品中所表現出的感染力,包括內涵豐富的意境、節奏、韻律、品位等。意境、節奏、韻律都隱含在一個作品中,教師要和幼兒一起感受、挖掘。在教學活動前期,需要教師認真分析繪本和音樂,對教材進行處理。本次活動用音樂表現繪本故事,符合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在活動中充分體現了“幼兒在前、教師在后”教學理念,教師在每個環節中以引導者的身份引導幼兒傾聽音樂,在音樂中尋找答案,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通過多種感官通道幫助幼兒自主學習,觀察圖譜,了解動作順序。通過繪本這個載體將整個活動串聯起來,音樂活動和健康知識相互碰撞,幼兒在音樂活動中懂得了吃東西要嚼碎、細嚼慢咽、不貪吃的道理,有助于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中班韻律活動“勤勞的小精靈”一共研修了三次,第一次活動是奏樂活動,幼兒有打擊樂的基礎,他們喜歡模仿、探索音樂的節奏變化,他們模仿小精靈的勞動場景,匹配三種食物和樂器,了解了斷頓和連續兩種節奏,但是游戲比較單一,沒有沖突性、游戲的趣味性和高潮。第二次的研修活動改成了大班的韻律活動,加入了雙角色的游戲體驗,然而教師發現對幼兒來說雙角色的游戲難度較高,對音樂的感知度不夠。第三次研修后,教師將其改成了中班韻律活動。在A、B兩段音樂中重在傾聽音樂、合樂律動、匹配三種食物,在C段中加入新角色,體驗游戲的快樂。幼兒逐漸完善動作,大膽用肢體表現音樂,在音樂中快樂地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