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芳
(漳平市桂林中心幼兒園,福建漳平,364400)
幼兒園是學前教育的重要場所,也是幼兒認識世界、接觸世界的啟蒙場所之一。幼兒園教育對幼兒后續教育及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學前教育時期,園本課程的開發是開展幼兒教育的關鍵環節。在教育改革形勢背景下,幼兒園課程教學需要對課程進行調整。針對陶泥園本課程,幼兒教師需要根據教學情況調整教學方式,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提升幼兒的學習能力,有效激發幼兒對世界的感知能力,實現教學效果。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幼兒園教學需要借助自然環境和周邊學習氛圍,擴展幼兒的生活和學習空間,促使幼兒能夠更快適應校園生活,有效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和創造能力。在陶泥園本課程教學中,教師運用不同方法開展陶泥教學,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實踐能力和思維方式,符合當下教育指導方針,對幼兒以后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幼兒園開展陶泥園本課程是教育改革形勢的要求,更是幼兒發展的要求。
幼兒園陶泥園本課程的設計與開發基于幼兒自身行為與特點的考量,幼兒園正是幼兒接觸社會的第一場所,因此需要對其進行改革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對幼兒而言,他們只有感受到生活中的樂趣,才會繼續保持認識社會、了解社會的好奇心和探索熱情。陶泥園本課程設計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在學前教育階段,教師可與兒童分享陶泥藝術制作過程,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
學前教育階段,不僅要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還要對幼兒進行有效管理。學前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階段,幼兒的自我管理意識較為薄弱,還不具備成熟的思維能力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因此,幼兒面對幼兒園中出現的狀況通常無法采取有效措施,需要教師充分關注,及時幫助其解決困難。陶泥園本課程的開展可以讓幼兒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玩耍陶泥中,進而避免產生打架及其他不必要的問題,實現對幼兒的有效管理。[1]
有些幼兒園課程形式較為單一,難以真正滿足幼兒不斷發展的教育需求。隨著《幼兒園管理條例》《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施行,廣大幼兒園工作者開始意識到幼兒教育在兒童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許多幼兒園不斷調整教學內容,以更好地促進幼兒發展。開展陶泥園本課程符合教學改革需求,這一課程以其自身多變性的特點,能夠豐富幼兒園課程教學形式,促進幼兒園課程教學改革。
在當今教育改革背景下,幼兒園園本課程教育逐漸成為幼兒園建設發展的重要內容,在校內開展陶泥園本課程是基于園本課程教育理念而進行創新的新型教學課程,其主要內容包括學習陶泥藝術理念以及簡單物品的制作。這些內容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滿足幼兒的多種需求,但由于教師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式單一,課程難以充分發揮作用,課堂質量難以達到預期教學效果,這不利于幼兒智力開發以及學習能力的提升。
教師是幼兒園陶泥園本課程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提升教師對陶泥園本課程的重視是推進園本課程順利開展的重要基礎。當前,部分幼兒園教師對陶泥園本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片面地認為在課程中只要照看好幼兒的安全即可,開展其他教學活動會很大程度上加大教學壓力,這一傳統觀念嚴重影響了對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同時,由于部分教師觀念較為陳舊,教學活動往往只按照學校教學的最低要求進行,認為沒有必要按照自身教學情況進行隨時調整,因此帶來了不必要的教學突發狀況。[2]
教學方式單一是各個教育階段普遍存在的問題。幼兒園階段教育方式相對簡單,內容淺顯易懂,因而教學方式單一問題不太突出,但是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在陶泥園本課程教學中,部分教師由于對陶泥藝術不夠了解,只是簡單地進行陶泥堆砌,沒有融入對動物輪廓、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形狀等文化因素的講解,導致幼兒學習熱情不夠持久。同時,教師往往采用自己邊動手邊講解的方法,未給幼兒留足充分的學習自由和操作空間,教師也難以維持課堂秩序。
當前,幼兒園教學內容單一是普遍現象。很多幼兒教師對于幼兒教育內容的認識不夠深刻,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忽略幼兒的實際接受能力和實踐效果。陶泥園本課程中,有些教師教學只按照教材內容講解,由于教材內容十分有限,因此教學內容較為單一。教材中對幼兒實踐指導的資料較少,單一使用教材不利于對幼兒進行教學指導。
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嚴重阻礙了幼兒智力的開發以及動手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幼兒的個性發展。因此,幼兒園可以通過教學課程的改革與變通,豐富教學形式,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為幼兒的實際學習能力提升做好充分準備。基于這一理念要求,教師需要積極轉變自身教學理念,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在現有教學資源基礎上大膽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探索不同的教學方法,豐富幼兒教學活動,從而增強幼兒的學習樂趣。[3]
幼兒教師是幼兒在園接觸的主要對象之一。在陶泥園本課程教育中,教師可以引入《陶泥文明》,尋求幼兒對課堂內容的興趣,促進幼兒集中注意力。上課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給幼兒講解陶泥藝術的起源、發展(新石器時代、陶泥時代、青銅時代與鐵器時代)和傳承意義,多角度培養幼兒感知多元藝術的思維,從思想上啟發幼兒學習陶泥的理念。同時,教師還需要結合時代特征主動調整教學課程,在陶泥課程教學中融入其他文化元素,促進幼兒思維發展。
由于幼兒的活動范圍有限,教師只能通過幼兒園周邊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對其進行教學引導。幼兒活潑好動,教師可以根據這一特性以游戲為基本教學方式,開展陶泥園本課程教學。教師可以要求幼兒和自己的玩伴在一起通過比賽完成活動內容。例如,教師在“泥塊變變變”陶藝活動中提問:“通過這個方形泥塊你會想捏成什么?方塊泥和圓形泥塊組合在一起你會想到什么?”這樣,教師由淺入深引導幼兒主動嘗試動手實踐探索。此外,教師也可借助多媒體播放教學視頻,要求幼兒按照視頻演示學習不同形狀的陶泥制作方法,從而豐富教學形式。[4]如教師在“有趣的臉譜”陶藝活動中播放藝術家的泥塊構成作品,分析立體構成的要素:均衡、對比、疏密等,也可以讓幼兒自己比較發現異同。
幼兒園陶泥園本課程需要教師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首先,教師可將繪本內容改編為陶泥課堂教學內容。比如,在小班“好餓的小蛇”陶藝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反復進行搓泥條、團圓、捏壓的動作,巧妙地塑造出吃下不同水果后惟妙惟肖的小蛇造型。其次,用準備好的陶泥制作各種小動物以及簡單人物。最后,無論幼兒是否制作完成,教師都可要求幼兒將自己的作品小心保存,以便下次對比,從而提升幼兒的動手能力。此外,教師還可用陶泥制作幼兒熟悉的事物,如食材、餐具、小人等,指導幼兒親身實踐,豐富教學內容。如在“小老鼠的新年美食”陶藝活動中,幼兒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自制喜歡吃的各種美食,加入裝飾性的餐具、房子、燈籠等中。經過多次的活動實踐,幼兒主題式的個性理解與表達清晰,實現了陶藝實踐和主觀情感表達之間的無縫鏈接。
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給幼兒園教學帶來了極大沖擊,使其開始探索新型的教學內容與方式。幼兒園陶泥園本課程以陶土為材料,要求幼兒根據自己的想象,教師從旁指導,完成教學任務。這一過程通過教師發揮引導作用,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可以有效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感知興趣,從而培養幼兒的實踐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