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成因 社會危害
作者簡介:彭勇,廣東都匯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研究方向:公司法和刑法。
中圖分類號:D924.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229
我國1997年修訂后的刑罰規定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1998年國務院發布《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的辦法》,對打擊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違法犯罪行為提供了法律依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對社會公眾和金融市場造成很大的危害,危害公眾的資產安全。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條,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指的是違反國家金融治理法的規定,非法吸收公眾的資產或者變相吸收公眾的存款,打亂了金融機構的正常秩序的行為。準確的理解就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行為主旨的不確定性和危害金融機構正常秩序。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社會經濟在生活中十分重要,金融交易主體之間形成了復雜的金融關系,金融關系的整體就是金融機構的正常秩序。金融體系包括:金融交易的關系、金融管理的關系、金融機構內部的關系。金融管理關系主要指的是國家金融主管機關對金融進行掌控和調控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它是一種非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管理關系,也叫做縱向金融關系。金融機構的正常秩序包括金融管理的正常秩序、金融交易的秩序和金融內部之間的秩序三個有機統一的方面相互結合,金融機構的正常秩序的目的性是實現國家的調控,保障社會資金的合理性,起到了保護公眾資金安全的作用。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這種違法行為,打亂了金融管理的正常秩序,侵犯了公私財產的安全。犯罪的客體就是國家金融秩序。
(一)以高額的利息來誘惑公眾
隨著我國金融行業的飛速發展,國家對金融行業的支持。同時也給違法者制造了相應的機會,一些民間金融機構開始利用高額利息引誘公眾,讓公眾以為在這些機構存款或所謂投資還能獲取高額的利潤,就毫不猶豫的簽訂投資合同,一旦簽上非法的合同,最后會血本無歸,這樣公眾不但一分錢沒得到,還要把自己的本金給賠了。或者一些小型的金融機構,對公眾進行小恩小惠,就是你把錢存在我們機構進行理財,短期之內就讓你嘗到甜頭,因為一開始,并沒有多少錢,給公眾造成一個穩賺不賠的假象,這樣一來,公眾就會加大金額的投資,這些機構就可以把資金轉走,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二)部分機構的魚龍混雜,分不清是真還是假
由于我國的公司法在2005年開始降低要求,設立公司的門檻越來越低,2014年3月1日起施行注冊制后更是讓有些人在注冊上做文章,動不動就注冊資金幾千萬甚至過億,但實際繳納的出資卻很少,這就誤導了公眾,以為公司實力雄厚,增加了普通公眾對他的辨識難度,給其從事違法犯罪提供了方便。即使公眾懷疑去核實,也沒有任何辦法進行核實。只有在出現了問題后相關司法部門才能對其進行全面的調查,但最后造成社會的公眾的經濟損失已經不可避免。
(三)我國執法監控機構的不健全
由于我國1998年國務院才發布《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的辦法》,由于監管的不健全,導致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違法者在短時間內沒有得到及時打擊,導致他們打著各種幌子進行違法活動。執法監管機構的監督不能前置監督管理,導致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泛濫,監管機構的重視程度不夠。這樣也給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機構在短時間內得以存活,讓公眾的資產受到嚴重的侵犯,這也是監管不嚴造成的。
(一)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公眾防范意識、拒絕高額利息誘惑
公眾想投資,首先要找到正規的公司或機構,有些專門從事非法活動的機構,前期給你少許甜頭誘惑,以騙取你的信任,后面在你給予大額的投資后,不要說利息本金都不可能收回,所以一定要擦亮雙眼,進行篩選。面對那種高額利息的誘惑,千萬不要相信,這樣的機構其出發點就是以高額利息為誘餌,騙取廣大公眾的資金。因此,在解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問題的過程中,首要的任務就是全面提升公眾的防范意識,提高公眾的資金安全意識,只有公眾自身具備資金風險意識,才能夠在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機構的高額利息誘惑下,保持清醒的頭腦,對機構的真實性進行深入調查,對資金風險進行防范。與此同時,政府作為社會公共服務職能機構,在面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問題時,也要充分發揮其社會服務能力,幫助公眾認識和了解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問題,以實現對公眾資金財產安全的保護。在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問題服務中,可以通過加強宣傳的方式,讓更多的社會群眾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問題有深入的了解,幫助社會公眾知道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危害及法律責任,給予社會公眾必要的提醒。也可以通過社區宣講的形式,組織公共服務宣傳小組,深入到社會公眾的社區生活之中,開展金融理財知識普及及金融詐騙風險防范宣講會,使社會群眾能夠通過宣講會參與,全面提升金融詐騙安全防范意識,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問題加以防范,抵住非法金融機構的高息返利誘惑,保障自身的資金財產安全。
(二)公眾仔細分辨金融機構真與假
由于金融機構的魚龍混雜,這樣就導致公眾對各種各樣的公司,難以分辨真與假。如果公眾急于用錢,大型的金融機構又不能馬上拿出錢來,這種情況下,一定要慎重篩選小型的金融機構,并不是所有的小型金融機構都是騙子,所以,公眾要仔細篩選,根據實際數據資料進行篩選,才能在魚龍混雜的金融機構進行有效地篩選,找到最合適的金融機構,一定要依法對找到的金融機構進行核實,因為公眾本人是不能進行核實的,一定要找到法律機構來幫助自己。只有專業的法律機構才能對小型的金融機構進行核實,這樣對公眾的資金起到了很好地保護作用,提高公眾資金的安全性。在公眾對金融機構真與假分辨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現代發達的互聯網移動終端設備,對金融機構的經營信息以及營業執照等進行查詢,充分確認金融機構的真實性,才能夠保障自身的資金安全。同時,在金融機構的真假分辨過程中,也可以借助社會公共服務職能部門,即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以及證監會等,通過其官方網絡以及線上服務部門,通過線上咨詢或者電話咨詢的形式,對金融機構的金融備案情況進行深入了解,以確認金融機構的真偽性,保證自身的投資安全。
(三)健全我國的執法監控機構和修改刑法的政策
首先,要健全我國的執法監控機構是最起碼的要求。執法作為我國法律法規貫徹執行的最終環節,是為社會公眾基本權益及資金財產安全提供保護的關鍵環節,在解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這一違法行為的實際過程中,執法監控機構的執法能力及時效直接關系到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問題的解決情況,更直接關系到了社會公眾的資金財產安全。因此只有執法監控機構真正發揮自身的作用,才能夠全面降低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事件的發生概率。其次,要嚴格執法加大懲罰力度,對組織者要嚴厲的懲罰,數額巨大的一定要進行最嚴厲的懲罰,讓犯罪者再也沒有僥幸心理,不要讓犯罪者認為數額少的就會判處很輕的懲罰,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公眾的財產安全。這樣就會減少公眾對社會的仇恨心理,對社會造成很大的危害,不利于和諧社會的發展。公眾還會不相信金融機構,即使是正經的金融機構,信譽也會被影響,這樣一來,我國整體的金融體系就會受挫,更有甚者連國家的金融體系或多或少也會受到不好的影響。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給公眾帶來了很多危害,不僅僅是資產的損失,還會讓公眾不再相信任何金融機構。即使正規的金融機構,也會受到不小的影響。這就給社會造成很大的麻煩,只有刑法的修改和執法部門的嚴格檢查,才能解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問題,讓公眾的資產受到法律的保護,讓公眾更加安心。公眾安心,國家的建設才能更加美好,公眾的幸福指數就會增加,才能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朱婭妮.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犯罪特點及防治對策[J].時代報告,2019(14):107-109.
[2]嚴海杰.民間借貸異化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分析——以鄂爾多斯市為例[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4):55-59.
[3]歐陽稷,李清明,王熙程.民間借貸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界定——基于南充、福建兩地的實地調查[J].法制博覽,2015(15):15,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