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書法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如何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來對書法研究進行指導作用。通過學習學習馬克思主義方法論這門課,了解了政治和書法緊密結合,讓書法藝術在新時期綻放更絢麗的光彩,不斷提高我們自身的審美趣味,做出讓大眾接受的書法作品是我們的目標也是義務。在書法研究中強化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的指導作用,從而使中華民族繁榮富強。
關鍵詞:書法研究;中國傳統藝術;實踐;方法論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性的,實踐是人類生存的方式,是人類為了解決自身需要與外部世界的矛盾而積極適應和改造世界的物質活動。在新時期研究書法藝術,要緊密和時代結合,在新時期做到最好的繼承和創作,創作出能夠被大眾喜愛的書法作品,在實踐中讓書法展現出應有的風采。
一、書法研究中的實踐
1、書法藝術發展和起源
事物的整體和部分是不可分割并且相輔相成的,我們看待書法藝術絕不能把他和中國傳統文化和審美割裂。書法是由中國的漢字產生后慢慢發展,由于人們的審美需要逐漸形成一種藝術形式。人們不滿足于簡單的記錄,更需要在字里行間體驗到書寫者的心情,與作者和內容進行一種呼應與對話,因此,產生了書法作品的圓厚、長短、大小、濕度和濃淡。最經典的作品是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他完美再現了當時雖然在茂林修竹件暢飲卻苦于人生短暫一種感嘆,即使處于千年后現在的我們仍然能感受到他當時的心情。當下的我們要做好繼承及創新,在實踐中展現中國傳統藝術的光彩。這也是我們遺留下來的藝術瑰寶和民族風俗在一代代人的實踐中不斷繁榮昌盛。
2、書法藝術要從青少年抓起
書法之所以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的的烙印,根本原因在于它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書法藝術最關鍵的是實踐,這包括手和眼同步進行,在基礎教學中要加大對優秀經典書法作品的解讀和宣傳,讓青少年從小對書法就有著良好的認識和欣賞能力,只有這樣書法才能真正的得到好的傳承。研究藝術從青少年從我做起,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在深入繼承先進的思想,進行問心無愧藝術創作。確實做到了解群眾的需求,了解群眾的生活。[1]
3、中國優良的傳統不可在實踐中丟失
無論是思想還是理論,最終的達成或者目的都是實踐。書法作為傳統文化的精髓,在研究的過程中如何緊密把書法藝術和傳統文化以及現實需求緊密結合是現在我們書法工作者的當務之急,成為目前的核心問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我們在全球文化風暴中站穩腳跟的堅實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說。我們要根據新的時代條件,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審美精神。”[2]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我們的祖先依然在創造新的文化。到了我們這一代里,不能丟失祖先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
二、書法藝術在實踐中的發展
1、書法的不斷發展只能依靠實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書法作為中國傳統藝術,要始終保持活力和動力只能依托于實踐,實踐的基礎在于理論。因此,書法藝術實踐的理論總結是對書法史發展全過程的總結和分析。現下是個網絡大爆炸的時代,東西方的信息交流沒有阻礙,西方各種現代豐富的藝術形式充斥我們的眼球,比如電影,音樂等等。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沒有國家民族能夠固步自封,關起國門發展,這雖然能夠帶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和機遇,但是也是巨大的挑戰。相對于以書法藝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藝術而言,國外某些藝術作品雖然沒有豐富的底蘊和文化價值,但是由于其形式的多樣和接受力強,很快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角角落落。這使我們引起深思,只有不斷的強化以及不遺余力的推廣我們自身的傳統文化,我們才能在世界文化舞臺有一席之地。
2、檢驗書法藝術的標準方法是實踐
“一個新的科學理論的提出,都是總結或實踐經驗的結果。”鄧小平指出,“沒有前人或今人、中國人或外國人的實踐經驗,怎么能慨括、提出新的理論?”對書法藝術來說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淺淺的理解,要真正深入進去,不斷的總結才能更好的創新。對我們從事書法專業的人來說就要不停汲取傳統文化中的營養,對前人的作品和理論進行研究和梳理,不停錘煉線條提高眼界創作出受群眾喜歡的作品。
3、書法藝術更深一步的研究
書法的產生在文字產生之后,書法顧名思義寫字的方法,但也不完全是簡單的技藝。在上古時期,倉頡創作了文字,后來進過甲骨文,金文,篆隸楷行草,最后發展成我們現在所認知的書法藝術,最開始書法的前身是文字,他的意義在于記錄事件和傳播信息,并不存在藝術性和審美價值。直到到了魏晉時期,人文意識覺醒,就像西方的文藝復興一樣,這個時候書法各種書體的變遷也基本完成,人們的需求也不僅僅是要獲取信息那么簡單,人們從對文字要求不僅是他的實用價值更重視他的藝術價值。書法在不同的階段和時期收到當時社會整體的環境和人們審美的需求,他也在不斷的變化,并不是一層不變的,所以我們決不能孤立靜止的看待他。對待書法我們要把它既要放到整個書法史的大環境里也要結合當下來看待。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他的核心就是對美的解釋和追求,他完美承載和反映了中國人的道德標準和理想情懷。關于美的形式各種各樣的,但是他們都脫離不了傳統審美的共性。篆書的婉轉通順,隸書的古樸蒼茫,草書的流暢浪漫,行書的飄逸俊秀,楷書的嚴謹莊嚴。在幾千年的歷史洪流中,書法家們給我們留下了數以百計的優秀作品,對于我們來說如何做好繼承又創新出符合時代氣息的作品是我們的義務和使命。
三、實踐就是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
書法作為中國獨有的藝術,他和傳統文化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他的“道”是其藝術的生命的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思想的接近。書法藝術能夠有旺盛的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既繼承又創新。我們的祖先給我們遺留的不僅是血脈更是文化和道義的傳承。書法藝術的價值也不僅僅體現在本身所有的藝術美感,更關鍵是他把中國的經史子集詩詞歌賦也完整的傳承下來,這也是書法藝術的真正魅力。
四、中華優秀文化不斷傳承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要真正的強大決不是僅僅體現在科技的強大,他的軟實力文化同樣不可忽視。如何能夠在世界這個大舞臺上展現我們文化的精髓和閃光點?最重要的是文化輸出。而文化輸出的前提,我們要高度的文化自信。而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我們更要不遺余力的推廣和宣傳。在滾滾歷史的長河里,中華民族創造了許多文明和文化,相比于同時期許多文明古國,為何他們早早的退出了歷史舞臺沒有得以延續?原因在于他們的沒有傳承性和繼承性。“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習近平強調。文化興民族、強民族。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并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來自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孕育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根植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創建文化革命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首先自身要加強對傳統的文化的學習和認識,書法藝術是最好的契機,由于書法的載體是文學作品,我們在進行創作之時除了對書法本身藝術規律審美的追求和理解更要對作品本身的內容進行學習,與優秀的傳統文學作品對話交流,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次,對外來文化我們要以辯證的態度來對待,不能全盤接受也不可以一棒子打死,要吸收精華去掉糟粕,豐富我們自身的文化,讓世界人民更好的接受和理解我們的思想。書法藝術和傳統文化的關系實際上是互為表里的關系,單單停留在技法的錘煉我認為是不夠的,作為書法工作者,既要不斷對書法本身技法進行琢磨和推敲,又要不斷的挖掘優秀的傳統文化,要把自己變成一塊海綿,不斷的學習。在新時代,我們絕不可以放棄優良傳統,因為他凝聚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和思想,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最根本的力量源泉,是經過時間洗禮沉淀下來的智慧結晶,拋棄傳統和根基意味著切斷一個人的精神生命線。因此,要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底蘊,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就必須繼承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不斷創新銳意進取。
五、結語
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是理解我們中國藝術和哲學的鑰匙,書法研究在當代要落實實踐,不能僅僅表面淺層次的理解,對于我們書法專業的人員的任務是深入研究和宣傳書法的藝術魅力,讓更多人能理解和欣賞書法作品,讓書法作為中國藝術最璀璨明珠永遠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福井康順,山崎宏.道教[M].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0.
[2]?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15.
作者簡介:曹軼文(1995.10.10),男,漢族,山東棗莊人,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美術學,研究方向:書法研究。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