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德軍,楊洪葉
(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中莊中心衛生院,山東 淄博)
下肢靜脈血栓是常見的周圍血管疾病,根據靜脈血栓的部位不同,臨床可表現為小腿深靜脈血栓形成、股靜脈血栓形成和髂股靜脈血栓形成[1],多種原發病均可造成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原發病治療造成嚴重不良影響。本次研究對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內科治療和護理干預進行分析。
本次研究選擇2017 年3 月至2019 年12 月在本院接受相關對癥治療的30 例患者,其中對照組患者在住院期間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綜合護理。所選患者的性別、年齡等資料,差異不大,不影響相關指標對比和分析結果。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針對患者所患基礎疾病給予相關對癥治療措施,并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和具體癥狀,為患者制定護理干預方案。
1.2.1 對照組
接受常規治療及基礎護理干預。
1.2.2 觀察組
實施內科綜合治療及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1)內科綜合治療措施主要包括,在對患者不同原發病對癥治療基礎上,給予患者抗凝血和溶栓藥物治療,抗凝血藥物如普通肝素、維生素K 拮抗劑、直接Xa 因子抑制劑、直接IIa 因子抑制劑等;溶栓藥物主要使用鏈激酶、尿激酶、重組人體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及降纖藥物等;對出現股青腫或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急性期血栓范圍廣泛的患者,可通過手術取栓、深靜脈導管溶栓等治療方式[2];(2)加強健康宣教,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在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狀態的同時,引導患者主動配合,減少該病的發生[3];(3)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通過對患者下肢疼痛程度、皮膚溫度及顏色、腫脹程度等病床癥狀表現的觀察,對患者病情予以準確判斷,并給予針對性干預措施[4];(4)引導患者適當運動,叮囑患者的活動一定要根據自身身體情況,如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應避免運動損傷;長期臥床的患者,家屬要定時為患者按摩、翻身等[5];(5)強化對患者靜脈輸液的管理,防止因輸液操作不當損傷患者靜脈壁,加重患者病情[6]。
1.3.1 致病因素分析
通過對所選患者中發生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基礎疾病進行分類統計,分析導致該癥發生的主要病因。
1.3.2 療效及護理滿意度
治療總有效率根據患者在治療后的相關臨床檢查結果和臨床恢復情況,按照效果顯著、效果一般、無效三個維度進行統計;護理滿意度則根據對患者的問卷調查結果,按照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打分結果,按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三級進行分類、分組統計。
1.3.3 生活質量評分
對兩組患者在接受相關治療和護理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Barthel 指數[7]進行打分評價,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得分均值。
參與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骨科疾病、腦血管疾病患者最多,接受心胸腹相關手術、惡性腫瘤、剖宮產、糖尿病等患者發生該癥的患者占比也較高。詳見下表1。

表1 所選患者原發疾病種類統計(n,%)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和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兩項指標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和護理滿意度比較(n,%)
兩組患者在接受相關治療和護理前的Barthel 指數評分,差異不明顯,P>0.05;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評分相比護理前提升幅度更大,表明觀察組生活質量得到了更好的改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Barthel 評分對比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Barthel 評分對比
組別 例數 Barthel 評分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15 41.50±12.50 77.45±10.50 <0.05觀察組 15 40.55±13.05 91.05±11.25 <0.05 P->0.05 <0.05 -
血液滯緩、靜脈壁的損傷和高凝狀態是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且發生下肢靜脈血栓的患者中左下肢血栓形成遠遠高于右下肢,病情發展會使血栓向心性延伸至下腔靜脈,甚至堵塞腎靜脈而引起腎功能衰竭從而威脅生命。
對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病因分析顯示,骨科疾病、腦血管疾病最易導致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而心胸腹相關手術、惡性腫瘤、剖宮產、糖尿病等也會引發患者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骨科疾病患者主要是由于機體病情變化使血小板加速聚集、形成凝血激活酶,從而提高了患者發生深靜脈血栓的概率;腦血管疾病患者則由于血黏度高而促使血栓的形成;接受心胸腹手術的患者多因侵入性治療破壞患者凝血平衡、造成血流淤滯,發生血栓;惡性腫瘤患者是因血液的高凝狀態令患者血小板黏稠度增加,而形成血栓;剖宮產產婦由于麻醉造成血管擴張、血漿纖維蛋白原增高,引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糖尿病患者則因發生退行性病變而使血液黏稠度上升,導致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8]。
綜上所述,針對發生急性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和臨床癥狀表現,在積極治療患者基礎疾病的基礎上,給予患者有效的臨床綜合護理干預,是提高該病患者治療效果和生存質量、保障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