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玉
(內蒙古扎蘭屯市中蒙醫院心電室,內蒙古 扎蘭屯)
在臨床中,肥厚性心肌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原發性心肌病,該病具有起病較慢、不易發現等特點,在對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的過程中,常常無法發現特異性改變,因此具有較高的誤診率[1,2]。為了更好地保證診斷的準確性,避免患者在肥厚性心肌病的影響下出現猝死等危險,需要醫護人員對該病的診斷進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3]。筆者在本文中針對心電圖以及動態心電圖在肥厚性心肌病患者診斷過程中發揮的作用開展了相關研究。
將來本院就診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研究的起始時間為2018 年4 月,截止時間為2019 年7月。入選本次研究的患者一共有90 例,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數量分別為61 例以及29 例,其中,年齡最大的患者為84 歲,年齡最小的患者為34 歲,經計算得出患者的中間年齡為(57.4±2.6)歲;在研究開展之前,保證所有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時簽署知情同意書。
給予患者心電圖以及動態心電圖檢查。醫護人員首先需要采用超聲心動圖來對患者進行檢查,使用Sequioa512 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檢查儀,在檢查的過程中,探頭的頻率控制在2.5-3.5MHz。在對患者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的過程中,應用二次諧波技術,將其與心電圖進行同步的連接,在開展檢查的過程中,選擇長軸觀以及四腔觀來對患者左心室收縮末期過程中其左心房的前后徑進行測量。在此基礎上,選擇應用美國超聲心動圖學會推薦的測量方法來對患者心臟各項指標進行測量。在完成測量后,醫護人員應根據患者的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來將患者進行分組,共分為梗阻組、非梗阻組以及心尖肥厚組,其中,梗阻組中患者為21 例,非梗阻組患者為50 例,心尖肥厚組患者為19 例。
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 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及計數資料分別用(±s) 以及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及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對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的過程中,出現ST-T 改變的患者共有66 例,占比為73.33%;左心室肥大患者共有53 例,占比為58.89%;在對患者進行動態心電圖檢查的過程中,梗阻組、非梗阻組以及心尖肥厚組的動態心電圖特點均具有明顯的差異(P<0.05),患者的動態心電圖情況對比詳見表1。

表1 患者的動態心電圖情況對比
肥厚性心肌病高發于中年群體,在臨床診斷的過程中,由于該疾病本身不具有明顯的特異性,因此很容易出現誤診以及漏診等問題,對患者的健康以及安全產生較大的威脅[4,5]。心電圖以及動態心電圖都是診斷各種心臟疾病的常用方法[6],在本次研究中,在對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的過程中,出現ST-T 改變的患者共有66 例,占比為73.33%;左心室肥大患者共有53 例,占比為58.89%;在對患者進行動態心電圖檢查的過程中,梗阻組、非梗阻組以及心尖肥厚組的動態心電圖特點均具有明顯的差異(P<0.05)。
綜上所述,在臨床開展肥厚性心肌病患者診斷以及治療的過程中,醫護人員可以通過開展心電圖以及動態心電圖檢查的方式,更好地保證患者的診斷科學性和準確性,對不存在明顯癥狀的疾病早期患者進行明確的診斷,通過對患者的ST-T 改變等指標進行檢查,以此來更好地保證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可以及早發現自身的病情,為下一步的治療打下良好的基礎[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