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
(沭陽縣中醫院南關院區普外科,江蘇 宿遷)
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腹股溝疝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患者的發病通常是由于腹股溝存在先天薄弱或者后天缺損[1]。作為一種新型的腹股溝疝治療方式,平片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具有創傷小、疼痛輕、術后恢復快等一系列優勢,因此其在腹股溝疝患者的治療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筆者在本文中針對平片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腹股溝疝患者治療過程中發揮的作用開展了相關研究。
將來本院就診的腹股溝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就診時間為2018 年4 月至2019 年7 月,入選本次研究的患者一共為116 例,設置對照組和觀察組,并采用信封隨機分組法將所有入選患者平均分入兩組之中。在研究開展之前,保證所有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時引導患者或者患者家屬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觀察組與對照組并不存在明顯的一般資料差異(P>0.05),因此本研究對比具有可行性。
1.2.1 對照組
在開展本次研究的過程中,為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疝修補術,為患者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也可以根據患者身體狀況和疝囊大小來選擇局部麻醉,在手術開始前,引導患者取平臥位后,取腹股溝斜行切口,切口的長度可以控制在6-8cm,隨后逐層切開患者的皮膚以及皮下組織,保證腹股溝韌帶以及腹外斜肌腱膜,在確認患者疝囊位置后,采用鈍性游離的方式來進行高位結扎,并對多余的疝囊進行檢查,最后根據患者的腹股溝疝大小以及類型來選擇修補術的方法,在手術治療結束后,逐層閉合手術切口即可[3]。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的麻醉方式與對照組患者完全相同,在手術過程中,同樣引導患者取平臥位。在對患者進行常規消毒后,取腹股溝斜行切口,切口長度為6cm 左右即可,切開患者腹外斜肌腱膜與外環,同時注意保護腱膜深面髂腹下神經以及髂腹股溝神經,確認患者疝囊的位置后,同樣采用鈍性游離將其移動至頸部后開展高位結扎,以此為基礎將大小合適的疝補片置入腹股溝管后壁并鋪墊平整,采用Prolone 縫線來將間斷進行縫合和固定,最終逐層閉合手術切口。為了有效提高治療效果,在手術結束后,提倡患者進行早期的下床活動,現階段許多患者在害怕傷口疼痛、傷口裂開等因素影響下,術后不愿進行下床活動,這就使患者在術后發生腸粘連、下肢靜脈血栓、肺不張、肺炎、褥瘡等并發癥,因此為了提高術后康復效果,應在患者麻醉作用消失后進行四肢屈伸訓練,在病情穩定后,也要指導患者每隔2h 翻身一次,之后可以開展床邊站立、室內活動等訓練,在下床活動時,為了避免患者出現摔倒的情況,需要穿帶防滑鞋[4]。
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 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及計數資料分別用(±s) 以及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及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
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對比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對比
在臨床治療腹股溝疝的過程中,手術是一種非常常用的治療方式。醫護人員可以通過手術高位結扎疝囊以及修復缺損來對患者進行治療,但是在傳統的手術過程中,由于其采取自體組織修復,因此患者在治療后會出現疼痛等問題,術后恢復較慢,同時也會面臨較高的復發率[5,6]。通過開展平片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可以很好的避免張力性牽拉,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術后痛苦,同時促進患者的術后恢復,對術后復發率進行有效的控制[7,8]。在本次研究的過程中發現,觀察組患者在接受平片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治療之后,相較于對照組患者,治療效果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更具有優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開展腹股溝疝患者臨床治療的過程中,醫護人員通過應用平片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方式,可以很好的在降低患者術后疼痛感的基礎上,縮短患者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對并發癥的發生率進行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