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瑩
(青海省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青海 西寧)
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據相關數據顯示[1],目前我國老年人口大約達到1.34 億,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進入老年期,由于各種生理功能逐漸衰退,社會角色的改變,導致老年人出現抑郁、焦慮、孤獨等一系列心理問題,嚴重者可能會出現精神障礙,阻礙老年人的健康,降低生活質量。因此針對老年患者展開相關心理護理顯得尤為重要。園藝療法(horticultural therapy,HT) 又稱園藝治療,是目前在歐美地區、日本與韓國廣泛實行的一種心理治療手段[2]。主要是指對于有必要在其身體、精神方面進行改善的人,利用園藝操作活動調整其身體、心理、社會、教育等功能的一種輔助性治療方法[3]。它對于促進人的生理、心理、社交、認知有一定的正面效果[4]。目前我國關于園藝療法應用于老年患者的相關研究較少,因此,本文以老年住院患者作為對象開展研究,探討園藝療法在老年患者心理干預中的效果。
選擇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在本科住院治療的老年患者90 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5 例,男30 例,女15 例。疾病種類: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13 例,高血壓病患者11 例,糖尿病患者9 例,心力衰竭患者4 例,腫瘤患者3例,前列腺增生患者3 例,帶狀皰疹患者2 例;觀察組45 例,男28 例,女17 例。疾病種類: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15 例,高血壓病患者12 例,糖尿病患者8 例,慢性膽囊炎患者3 例,腫瘤患者3 例,輕度老年癡呆患者2 例,前列腺增生患者2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年齡60 歲以上且意識清楚的老年患者。②生活自理能力評分≥61 分者(生活自理能力輕度依賴或生活完全自理患者)。③生活自理能力中度依賴,但雙上肢功能正常且能坐起活動者。
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老年癡呆或意識不清患者;②生活自理能力評分<60 分且無法坐起或雙上肢功能障礙者(生活自理能力中度依賴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患者)。
對照組:按分級護理要求,遵醫囑給予常規治療及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實施園藝療法進行心理干預。具體方法:①根據患者病情及肢體活動能力選擇個體種植或集體種植方式;②對不能下床活動的老年患者,由主管護士協助患者在跨床小桌上種植,選擇個人喜歡的植物及花盆,由患者獨立完成種花、填土、施肥、澆水等全過程,如有需要護士在旁輔助,種植過程中護士主動引導老年患者,鼓勵患者回憶往事,抒發內心想法。如有患者子女在場,鼓勵子女積極參與,協助老人共同完成;③對于病情較輕,可下床自行活動的患者,在個人種植基礎上,定期組織老年患者進行集體園藝活動,包括參觀醫院花房進行室外栽種、在病員活動室開展集體插花、室內盆栽;護理人員引導老年患者進行栽種心得分享或交流,每次活動1-2h;④園藝活動結束后,患者可拿走自己完成的作品,住院期間負責照料植物;⑤患者出院時將此作為禮物送給其他患者。
①心理狀態:采取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分,得分越低表示心理狀態越好;②患者滿意度,應用醫院自評量表,患者就護理人員服務態度、技能水平、護患溝通等方面,從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三個維度進行評價。
采用SPSS 18.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 檢驗,采用(±s)表示,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應用園藝療法進行心理干預,其焦慮、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比較
組別 例數 心理狀態SDS SAS對照組 45 45.16±5.24 47.35±5.34觀察組 45 37.05±3.18 36.76±3.35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于護理滿意度比較[n(%)]
老年患者因年齡較大,其身體承受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大大降低。由于各方面的刺激而出現的一系列不良情緒,對老年人身心健康帶來很大影響[5]。而近年來,臨床護理理念也有了較大轉變,認為護理人員不僅要重視疾病本身,還應加強對患者心理狀態的關注。在護理人員業務水平評判中,患者心理狀態護理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評估指標[6,7]。園藝療法對老年患者而言,無疑是一項有益于身心的活動。
參加園藝活動需要老年人付出適量的體力及腦力勞動,種植過程中對老年人眼、手、足進行鍛煉,可以提高動作的協調性、準確性、靈活性及敏捷性,改善活動能力和適應能力,提高患者主觀能動性。植物的修剪造型、插花制作等都需要發揮老年人的想象力、刺激患者的思維活動、提升患者內心對美的感受,使其心情愉悅;照料植物,為其澆水、除草等可以活動老年人肢體、鍛煉身體各個部位,促進患者身體功能恢復,增強身體素質,促進新陳代謝并排解負性心理能量,防止不良情緒的聚積。同時,通過關注植物的改變,親手撫摸植物的各部分,細心嗅出植物所散發的天然氣味,能使老年人倍感放松,舒緩內心的壓力。園藝療法對于處于疾病終末期的老年患者有積極的生命教育意義,使其能夠更平靜而安詳地度過生命最后階段,提高生命質量。
綜上,園藝療法遵循人類回歸自然的原則,可使參與者從大自然中獲取平靜,且植物可慰藉心靈,這與以人為本的護理精神相一致。園藝療法利用植物的生命影響人的生命[8],以大自然植物為媒介,通過植物對人體感覺神經的刺激治療身心健康問題。通過植物對人的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等的刺激,達到治療的目的,以促進個體的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