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已經邁進“互聯網+”時代,人們的生活早已經離不開網絡。有數據表明,在我國的網民中,10歲以上19歲以下的網民數量達到了總數的百分之二十多,這些數據證明,中小學生是我國網民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我國經濟穩步提升,農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農村中小學生對網絡的應用也呈擴大化趨勢。農村中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重要時期,對新奇的事物抱有極大的好奇心,他們正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加入到互聯網之中;同時,互聯網上所包含的形式多樣的信息也影響著農村中小學生的發展和成長。如何利用互聯網加強農村中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每個從事思政工作的教育者都應該關注的問題。
一、互聯網對農村中小學生思政教育的積極影響
1.有助于拓展中小學生思政教育的寬度和空間
開放、共享和交流是互聯網最顯著的優勢。中小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的這些特性進行知識的獲取,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傳遞消息,進行互動交流。互聯網的應用有力地拓展了中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寬度和空間,豐富了中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教材內容。與傳統的中小學思政教學相比,互聯網的引入給思政課程加入了新的活力和源泉,充實了教學內容,豐富了教學模式。
2.有助于提升農村中小學思政課程的教學質量
互聯網對中小學生產生了很大的浸染作用,同時對他們思維的養成和發展也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ヂ摼W中的信息和資源是多種多樣的,教育資源也是非常豐富的。中小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資源,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和興趣愛好選擇喜歡的課程、學習時間與形式。自由的選擇和搭配會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中小學生對思政課程的興趣,是有效提升思政課程教學質量的法寶。
二、互聯網對農村中小學生思政教育產生的消極影響
1.學生對互聯網過分依賴
中小學生的心智還不成熟,意志也不夠堅定,互聯網上豐富多樣的信息資源會讓中小學生眼花繚亂,進而出現對網絡過度迷戀和依賴的情況,嚴重者甚至會逃課、逃學,對中小學生的身心產生了極壞的影響。
2.學生道德冷漠
人機交互模式雖然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非常多的便利,但是也會對人際交往產生不好的影響。中小學生通過電腦與互聯網進行溝通,導致人情味缺失,很容易對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也漠不關心,使得精神麻木不仁與道德冷漠相伴。由于農村中小學生處于人生觀還未完全建立的階段,外界的境遇對他們的影響很大,互聯網上良莠不齊的信息資源會使他們的道德觀念減弱,最終導致違法行為的發生。
3.人際關系淡薄
現實生活中的人需要進行交流和互動,但是互聯網把人禁錮在一個封閉的、狹小的空間之內。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很容易讓農村中小學生產生不愿或者恐懼與他人交往的心理,時間一長,更會加劇他們對自我的封閉,進而造成與人關系的疏離和淡薄。
三、“互聯網+”在農村中小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創新運用
1.提高農村思政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
在我國的農村中小學里,安排思想政治課程的目標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和風土人情,幫助中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提升學校以及教師對思政課程的認知程度,明確思政教育對中小學生行為養成的意義,從而確定思政教育課程的設置并不僅僅是要完成教學指標,更要重視其對學生今后成長和發展的意義。
2.提高農村中小學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整體水平和素質
農村中小學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師是開展思政工作的先行者,同時也是中小學生思政教育的指引者和示范者。教師隊伍思政水平的高低,與農村中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敗有直接的關系。教師是教育活動開展的直接實施者,所以教師本身需要具備高尚的思想品質、過硬的政治理論和較高的道德素養,為學生做好示范和引領。此外,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師必須將學生放于首位,事事以學生為先,將學生為本的思想落實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不斷優化教學內容,不斷升級和改進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對教師的認同感。同時,教師還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提升自己運用互聯網和新媒體的能力,不斷適應互聯網時代學生的需要,創設新型教育環境。
3.提升互聯網時代思政教育教學理念
首先,教師應該轉變教學理念,做到與時俱進,利用先進的網絡信息資源,完善和充實自己的才能和素質。利用互聯網技術,運營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公眾號;通過線上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和內心波動,根據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進而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渴望與熱愛。
其次,要增強學校網絡文化構建,通過營造良好的網絡文化氛圍,幫助學生樹立良好和正確的上網習慣。比如,可以結合思想政治教學內容,開展主題式校園文化節?;ヂ摼W與校園文化的有機結合,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對校園文化產生親近感和熟悉感;另一方面,通過互聯網的應用,建立屬于農村中小學生自己的校園文化論壇,利用論壇建設農村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營地。
最后,改變傳統說教的教育方式,利用互聯網上的豐富資源,挑選符合本地學生特色的信息,應用到實際的思想政治教學當中。
4.增強學生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對思政課程的興趣
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對促進學生學習、激發求知欲望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留守兒童偏多的現狀在農村廣泛存在。中小學生正處于心理發展發育的敏感期,對父母的依賴程度很高,父母所給予的關心和愛護是任何照顧都取代不了的,而父母長期在外的實際情況,讓學生的情感出現了斷層。如何改變這種境況,是每一位思政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所以,教師在安排思政課程時,利用互聯網積極發掘和搜索能夠觸動學生內心情感和愛好的資源,比如在學習“為堅強喝彩”時,播放《相信自己》等勵志歌曲,讓學生有身處其中之感,通過歌曲和視頻的播放,豐富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自主、自愿地參與到思想道德課程的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