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暉
摘 要:? “互聯網+”下的現代農業有效結合了傳統產業和信息經濟,使傳統產業發展遇到新機遇,擴大中小企業發展空間,為農民提供就業機會。通過“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實際情況可知,其依舊存在技術和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業轉型升級沒有足夠能力、物流和金融沒有合理支持與服務等問題,從而應更加完善的建設互聯網基礎設施、促進農業產業鏈升級、使金融服務體系和農村物流不斷完善,保證“互聯網+”現代農業科學發展。
關鍵詞:? 互聯網+;現代農業;科學發展
【中圖分類號】F49;F320.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4-3733(2020)06-0280-01
近幾年我國在互聯網經濟方面研究出了一種新型運營模式為互聯網+”,其屬于先進生產方式,是指互聯網深度融合傳統產業共同發展,實現實體經濟的信息化、在線化與數據化,打造出新產品、新產業、新模式和新生態,創造新的國民經濟價值。在互聯網+農業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政策支持,從而為農田業科學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1 “互聯網+”促進農業科學發展的作用
1.1 有利于快速傳遞和使用農業信息
我國參與農業生產的大部分農民種植工作會根據自身長期積累經驗進行,通常生產的產品與市場要求不符合,從而出現供過于求、難以販賣的傷農情況。而農業生產和發展中應用“互聯網+”技術,能夠加強農業信息化,實現快速、順利傳遞信息,切實促進農業政策、經濟、生產、資源、教育、科技以及農產品市場等信息有效傳播。農民通過網絡可獲得最新與農業相關的信息,防止受到信息閉塞影響而出現經濟損失。
1.2 創新農產品銷售模式
在農業發展中應用IT技術,可使農業生產生態具備數字化,也可有效對接供求農產品的市場,電商平臺快速發展為銷售農產品提供便利途徑,保證營銷入口更加高效和廉價?,F階段已經出現了農業大數據、農產品電商、農資電商、物聯網以及推廣農業科技平臺等創新模式[1]。構建電商平臺可以縮短農戶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二者間相互聯動,流通環節減少,交易成本降低,達到了互惠雙贏的局面。
1.3 優化配置農業資源
互聯網在重新組織和優化配置生產資源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數字化設計、精準運行、智能控制、科學管理農業生產要素,綜合分析與農業生產相關的肥力、土壤、氣候及水文等資源,制定可行的農業問題解決方案,將配置和利用資本、土地、勞動力以及生產工具等生產要素資源效率提高。比如在勞動力資源方面,能夠在招聘網站上發布招聘信息,從而有序引導和合理配置農村剩余勞動力,這樣能夠為農村打造就業崗位,也能夠吸引城市富余勞動力去到農村。
1.4 促進城鄉進一步發展
“互聯網+”能夠用較低成本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以此來打破城鄉的二元結構服務情況。在城鄉同共繁榮發展中合理應用互聯網,使城鄉生產要素以及資源匯集和互通互聯,將農副產品、農業與新型經營主體作為關鍵載體,轉變人力、財力、物力流向農村之外的局面,吸引科技人才、知識和成果以及社會資本等流入農村,在產業協同發展中提供信息網絡支持。
1.5 強化“三農”金融服務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農業企業以及農民因為缺少抵押資產以及征信數據,難以申請貸款,缺乏資金將阻礙農業發展。加上農村地域廣闊,沒有較多的金融機構網點,互聯網金融不會受到傳統金融網點影響,可以打破空間阻隔,有著較高的運作模式效率。在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條件下,通過金融創新對農業發展資金需求問題加以解決,能夠滿足“三農”金融需求。通過“互聯網+”可構建農業互聯網金融的平臺,在金融資金和網上支付方面為農業企業以及農戶提供支持,在農業生產、農資購買銷售等環節全面貫穿。
2 促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科學發展的對策
2.1 合理制定農業發展策略
從國家角度來講,需要重視“互聯網+”農業發展具體要求,從而合理制定“互聯網+”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文件,制定農業科學發展長期戰略性規劃,以促進現代農業可持續、健康發展,防止各個地區有各自為政的情況出現。從而地方角度來講,需要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制定農業發展路線圖以及方案,并實現重要技術以及基礎設施的突破,從而使農業深度融合互聯網,加強現代農業立法,促進農業領域開放和共享數據等,為“互聯網+”農業科學發展打造相應環境
2.2 構建農業信息化平臺
在農業發展中信息化網絡平臺不可或缺,這也是實現“互聯網+”農業發展的重要策略。在落實寬帶中國這一戰略過程中各級農業和有關部門需要在構建農業信息網絡平臺方面加大資金投入,使農村地區有效建設互聯網基礎設施,有效處理寬帶村村通問題,完善農業網絡體系,將應用網絡的范圍擴大,使網絡環境更加優化,將網絡應用障礙消除,合理解決農業網絡服務范圍小的問題解決。農業和科研部門可通過網站、微博、微信使信息快速傳遞。與農業發展相關的信息資源,都應深度開發利用,以此提升利用農業信息資源的效率以及水平,推動“互聯網+”農業科學的發展[2]。
2.3 構建互聯網深度融合農業產業鏈
應用互聯網技術可以對生產環節進行改造,利用無線傳感器能夠收集田間溫度、日照及濕度等參數和產品實際生長情況的信息,匯合整理各種信息后,應用智能系統來處理,應用先進的農業設備,對生產過程進行管控,保證產品品質,提升農業現代化生產水平。應用互聯網技術設計產品營銷,構建追溯農產品質量和安全的平臺,構建產地準出有機銜接市場準入的機制,構成通暢產業鏈。
2.4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政府應基于現有投入,將金融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并督促金融機構進行深入改革,引導商業銀行、保險公司以及電子商務企業創新供應鏈金融和保險等服務,拓寬電商企業的融資渠道,從而支持和農業相關的電商企業發展。
2.5 組建專業人才隊伍
首先需加強關于互聯網農業的高等教育,鼓勵涉農大學設置有關于互聯網農業專業,為農業培養互聯網相關農業技術人才。其次,各地科研院所和與農業相關的網絡企業可打造培養互聯網農業發展的人才基地,培養大批農業技術人才。最后,制定優惠政策,引進農業網絡服務人才,完善教育培訓體系,培養更多人才。
結束語:“互聯網+”能夠促進農業科學化、產業化、集約化以及商品化發展,使傳統農業快速轉化為現代農業,促進現代農業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曉雯,眭海霞,陳俊江.促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科學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2017,(2):95-99.
[2] 韓江霞.河南省“互聯網+現代農業”在創新發展實踐中的應用[J].鄉村科技,2019,(17):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