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偉強
摘 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人們的交通出行需求不斷提升,城市交通路網結構日益完善,但在城市規劃期間,常發生交通線路與生態空間產生沖突的情況,該問題現已成為國土規劃利用的關鍵問題。基于此,文本首先展開交通規劃與生態空間的矛盾分析,并進一步提出交通規劃的環保措施建議。
關鍵詞:生態空間管控;交通規劃;環保
引言:線性交通與生態空間的矛盾不可避免,為落實生態環保思想,需正確處理交通線路規劃與生態空間的聯系。2017年印發《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提出生態管控的紅線要求,在此背景下,如何做好交通規劃的環保措施成為重點研究其問題[1]。
1 交通規劃與生態空間的矛盾分析
現代化交通線路規劃呈現出里程長、制約因素多的特征,在交通規劃期間常與生態空間發生矛盾,在生態保護理念下,兩者間的矛盾關系受到業界關注。為緩解交通規劃與生態空間的矛盾,現已下發各類交通設施國土空間規劃相關建議,與國土空間整體規劃相銜接,提出展開交通規劃時,需做好資源預留工作,并指出交通規劃需生態選址,強化環保措施,盡可能避讓濕地、飲用水源、林地、耕地等生態空間。在《意見》中指出,生態保護紅線內僅可建設無法避讓的交通線路,且該線路需符合縣級以上現行規劃要求。交通規劃與生態空間的矛盾日益嚴峻,在現有研究中,指出交通規劃需與生態空間相協調,將綠色環保思想應用到城市交通規劃設計中,當矛盾無法化解,交通線性規劃無法避讓生態空間時,需做好補償工作,盡可能保障生態總空間不變。
2 交通規劃在生態空間管控條件下的環保措施建議
2.1 做好紅線保護
在城市化發展中,部分鐵路線路規劃時常發生無法避讓生態保護紅線的情況,且為滿足城市可持續發展需求,交通規劃需與城市未來發展相適應,這就導致城市未來重點工程極易與生態空間產生矛盾,對于該類無法避讓且意義重大的鐵路交通線路,得到相關部門批復后需將該交通線路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環保評估及管理工作中,按交通線路走向及類型設置預留廊道,對預留廊道附近做好生態轉移與保護,將交通線路建設對生態資源的干擾降到最低。交通規劃預留廊道的設置縮減了生態空間覆蓋范圍,此時需予以統籌增加,并做好紅線內保護工作,對預留廊道造成的生態損傷進行修復。
2.2 交通無害規劃
若交通線路僅穿過生態空間邊緣位置,可憑借工作技術手段對線路進行優化,避讓生態空間,做到綠色生態規劃,但此時應注意,線路優化調整需以安全為首要原則,不可為避讓生態空間而將交通線路建設在不良地質上。對于無法避讓的交通線路,需采用“無害化”規劃手段,在設計交通線路施工方案與選擇施工技術時,必須采用綠色化技術及施工方法,將綠色環保理念落實到交通工程的各個方面,同時應做好生態環境保護配套設施,兼顧交通便利性與生態環保要求。
交通線路規劃時,盡可能避讓生態保護區的緩沖區及核心區、濕地保護區、地質遺跡保護區、水源保護區、恢復重建區等,依據法律法規做到科學選址;此外,需考慮到交通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工程建設范圍內不可涉及生態保護區,且不可與天然漁場、野生植物繁殖地、水生生物自然產卵場、野生動物棲息地、重要濕地等地區接壤[2]。若工程選線與選址無法避讓生態空間,需根據交通規劃實際情況設計多種方案,綜合比選,得出交通建設最佳方案,從交通建設工藝、運營環保、施工環境保護等方面考慮,將“無害化”交通線路規劃思念落實到底。對于穿越生態空間的交通線路,盡可能以隧道、橋梁等方式穿過生態保護空間,綜合論證交通線路,此外,除施工便橋、便道等必要設施外,不可于內建設棄土場、取土場等臨時工程,于線性交通工程施工期間選用綠色化環保工藝,降低交通施工過程對生態空間的影響,做好環保配套設施建設,施工結束后需采取環保措施對生態空間進行修復,在交通線路運營期間,需重視生態環境風險管理,并制定生態環境日常維護措施,恢復生態,消除交通線路運營對生態空間的損害。
2.3 落實生態補償
若交通線路不可避免地穿過林地、濕地等生態用地,需按法律規定落實生態補償,維持生態占補平衡。在交通規劃期間,需在交通工程規劃設計時明確濕地、林地、森林公園等生態空間補償方案,若生態空間內尚未建立預留廊道,應在交通工程規劃方案中指明預留廊道建設方法。統籌計算被交通線路占用的生態空間面積,根據生態空間功能類型進行補償,以“占一還一”為原則落實補償方案,使生態空間總面積維持在穩定狀態下。
2.4 完善交通路網
交通規劃與生態空間的矛盾主要集中在鐵路方面,但生態綠色交通規劃需全面推進,為實現生態環保理念的全面滲透,需根據城市未來發展規劃情況完善公共交通體系,引進電動公共汽車等綠色交通工具,加大綠色節能交通工具的研發,通過降低交通能耗,降低生態污染情況。為降低私家車出行頻率,降低能源損耗與環境污染,需為人們出行提供更為便利的選擇,在規劃線性交通時,需考慮到人們的交通需求及出行習慣,在避免與生態空間產生沖突的同時突出交通便利性特征,科學規劃交通布局,提升土地利用率。現代化城市交通體系需與國土規劃相適應,尊重自然生態,避讓生態空間,使土地開發、城市交通同步發展,形成以公共交通為核心的城市交通體系,根據城市未來發展規劃科學設置交通空間,合理布局。例如:在城市公交站等人流量密集交通區域范圍內展開深度開發,建設配套商業設施,可在一定范圍內滿足居民日常消費購物所需,盡可能降低出行頻率,縮短出行范圍,實現城市交通線路的高效利用,起到節能減排、綠色環保的效果。在規劃線性交通線路時,需以線路起始點為核心,規劃多條線路,綜合考慮建設成本、生態效益,選擇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最佳的交通線路方案,貫徹落實以人為本、以生態為先的理念,對城市交通路網進行調整,加固修復現有交通干線,提升其交通承載力,延長現有干線使用壽命,使現有交通干線發揮出其最大效果,完善交通路網體系。
結束語:綜上所述,隨著交通線路的逐漸完善,以鐵路為代表的現代化交通線路與生態空間的矛盾日益加劇,為突出生態環保理念,促進交通線路高質量建設,應做好生態紅線保護與調整修復工作,以“無害化”為原則對交通線路進行優化,落實生態補償,維持生態空間占補平衡,完善交通路網,降低對生態的破壞。
參考文獻:
[1]殷鳳軍.生態城區綠色交通規劃指標分析和實施路徑選擇[J].交通世界,2021(14):23-26.
[2]劉衛國.綠色低碳理念下現代城市交通規劃措施分析[J].住宅與房地產,2020(32):195-196.
(南京國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