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途徑,是“十大育人”體系中的重要內容。筆者所在學校在實踐中形成了“愛美融合”的課程育人理念,以“愛美融合”理念為指導,該校從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探索了行之有效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愛美融合;課程育人;理念;實施
自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以來,課程育人改革在全國各高校掀起熱潮,探索了諸多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的模式。課程育人改革要增強實效性,最為關鍵的莫過于立足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從理念到實踐構建起融合本校核心價值追求的具有針對性的模式。筆者所在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積淀形成了“愛與美”的核心價值追求,以“愛和美”為主線推進課程育人,形成了“愛美融合”的課程育人理念并進行了不懈探索。
1. “愛美融合”課程育人理念的內涵解析
“愛”意指教育的內在價值要求,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政治素養等方面,是人才培養的靈魂所在。具體而言,即教育師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美”意指教育的外在行為追求,包括職業素質、行為技能等方面,是人才培養的外顯表現。具體而言,即教育引導師生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
筆者所在學校將“愛”“美”的核心價值理念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積淀形成了“致用致美”的校訓、“大愛大美”的校風、“精業精美”的教風、“尚真尚美”的學風。“愛美融合”即以愛育愛,以美育美,以愛潤美,以美哺愛,培養德藝雙馨的創意型工匠和創新型非遺傳承人,落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
2. “愛美融合”理念對課程教學的新要求
2.1課程設置
“愛美融合”課程育人理念首先對課程設置提出了新要求,即要以愛美融合為主線,構建鑄魂強能的模塊化課程體系。筆者所在學校將所有課程分為思政課、公共文化課、專業平臺課、專業方向選修課、綜合實踐課五大模塊。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在公共基礎課中發揮鑄魂的核心作用,除思政課之外的公共文化課在培養學生愛與美的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專業平臺課是強能的基礎,專業方向選修課則是對學生能力的拓展。包含畢業設計、雙創實踐、社會實踐等在內的綜合實踐課則是對學生內在價值和外顯行為的綜合培育。
2.2課程內容
“愛美融合”課程育人理念要求各門課程的課程內容要做出相應的調整變革。思政課程在堅持培育學生大愛大德的基礎上,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找到教材內容與專業內涵的契合點,在課程內容安排中予以強化或補充。其他各門課程要充分落實《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充分挖掘各門課程蘊含的育人元素,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3課程實施
“愛美融合”課程育人理念要求在課程實施中采用的教學模式、方法手段等也應與時俱進、因事而新。多師同堂不失為各類課程踐行“愛美融合”課程育人理念的有效方式。根據課程內容需要,將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輔導員、企業專家等各類育人主體進行恰當組合,采取線上或線下方式同堂指導,一方面可以使課堂形式更豐富,增強課堂吸引力,另一方面,不同類型的育人主體分別從不同角度分析闡釋教學內容,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刻理解、準確把握相關教學內容在知識、能力、素質方面的要求,實現“愛”與“美”的育人目標。
3. “愛美融合”理念下的課程實施路徑
在“愛美融合”理念指導下,不同類型的課程可探索具有針對性、適合該類課程特點的實施路徑。筆者將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例,就“愛美融合”課程育人理念下的實施路徑進行闡釋。
3.1實施原則
一是把牢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要求。本專科階段思想政治理論課重在開展理論性學習,重在增強使命擔當,引導學生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爭做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學校“愛美融合”課程育人理念下,確定思政課“融美育愛”教學理念,把教學改革的落腳點放在引導學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二是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適切融合專業教育。思政課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實際,融通學生專業,指導學生實踐,方可提高親和力、吸引力,增強實效性。從育人目標上,著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觀,愛國為民、崇德尚藝;著力增強學生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積極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志做美的創造者、傳播者和實踐者。從實施舉措上,每次課設置“力行”環節,該環節均設置與學生特長、專業相關的實踐任務;實踐課“以科學理論為指導 做湖湘非遺新傳人”,將政治理論和專業發展有機融合,引導學生以黨的文藝工作和文化建設理論指導自身專業發展和實踐。
3.2實施策略
秉持“愛美融合”的課程育人理念,思想政治理論課明確實施策略為:以美促知、融美增信、致美致用。
以美促知即充分利用學校專業特色,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用美的作品作為課程導入、教學案例等,挖掘作品與教學內容的契合點,以美的作品為引導輔助學生掌握理論知識,達到“知理論”的目標。
融美增信即充分挖掘美的作品背后的歷史故事、創作故事、典型人物、崇高精神等,在“知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理論的力量,體悟信仰信念的力量,堅定四個自信,達到“信理論”的目標。
致美致用即設置能發揮學生專業特長的合適的實踐任務,使學生在實踐行動中體悟思想偉力,并能運用科學理論指導專業實踐,以大愛之心創作沒的作品,用美的作品傳播大愛大德,達到“用理論”的目標。
3.3實施過程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施過程一般分為課前研習探究、課中深度剖析、課后力行拓展三個環節。在整個實施過程中,教師注重選擇優秀的藝術作品特別是美術作品作為課程導入,選擇與學生專業密切相關的典型人物、典型故事作為課堂教學案例,課后布置能發揮學生專業特長的拓展任務。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以下簡稱“概論”)第一單元《毛澤東思想》為例分析實施過程。
3.3.1以畫為引,以史為線,課前研習自主探究。有中學歷史、政治學習基礎,學生對毛澤東思想發展歷程中的歷史事件有一定的認知基礎,筆者所在學校的學生大多有美術基礎,所羅門學習風格測試標明,大多數學生都呈現視覺型學習風格偏好,這決定了學生更樂于接受可視化、形象生動的信息。鑒于此,每次課都以一件或幾件與課程內容高度相關的美術作品引入,學生從賞析作品開始,探尋作品歷史背景,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研習任務,思考探究教師提出的系列問題并形成研習成果。
3.3.2明理為要,育人為本,課中引導深度剖析。全面、準確把握理論是本課程的首要目標。在課前研習的基礎上設置“明理”環節,針對學生在課前研習任務中產生的疑問和困惑,教師展開深度剖析,引導學生全面了解毛澤東思想“是什么”,深刻理解毛澤東思想產生的必然性、內容的科學性。
思政課往往因理論性強而容易走入僅重視知識傳授而忽視育人的誤區。為此特別設置辯論、演講等環節,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全面把握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歷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厘清思想迷霧,引導學生體悟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高尚情操,堅定四個自信,鑄魂育人。
3.3.3.學思踐悟,由知致行,課后力行落腳運用。鑒于學生對如何用理論普遍存在困惑的現象,每次課后拓展環節設置實踐任務,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實踐更深刻地把握理論。實踐任務力求與學生專業特長相關,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悟理論、用理論;實踐課邀請企業代表、專業帶頭人等同堂指導,探尋黨的文藝指導思想,合力引導學生深刻認識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學會運用理論指導專業實踐。
“愛美融合”是筆者所在學校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密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和專業特色并經實踐檢驗證明行之有效的育人理念和實踐模式,未來還將不斷完善創新,使課程育人在立德樹人中的作用得以更加充分的彰顯。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D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0-06-06,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高國希,葉方興.高校課程體系合力育人的理論邏輯[J].中國高等教育,2017(23):10-13.
作者簡介:
王芳(1983-),女,漢族,湖南桃源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2020年度校級課題“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指引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實踐路徑研究”(MY020A0)階段性成果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