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雪婷
在當今忙碌的生活節奏之中,喝茶已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一種放松愉悅并帶有儀式感的休閑方式了。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的文化升華過程中,人們除了對茶葉本身的外觀、品質、功效等有較高的要求之外,對飲茶的器具也是越來越講究了。于是,人們把目光盯上了宜興紫砂壺,在使用的過程中也逐漸發現紫砂壺堪稱最完美的泡茶器具。明代文震享在《長物志》中記載:“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熱湯氣。”把紫砂壺泡茶的優點很好地概括了出來,用紫砂壺沖泡茶葉,讓我們能夠品嘗到茶葉最本真的滋味。紫砂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吸水性特別好,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和把玩,會形成油潤光滑的包漿,讓人能夠感受到歲月沉淀的歷史感和蒼美感,所以吸引著越來越多人關注的目光。
作為土生土長的宜興人,我自幼就在泥凳旁邊玩耍長大,對于紫砂有著太多的感觸和想法,也對紫砂有著深厚的情感。世世代代的紫砂藝人以此謀生,以此安身立命,為紫砂的發展幾乎貢獻了自己的一生時光。作為發端于民間的飲茶之器,紫砂造型從開始的實用為主,到逐漸有了文人雅士的設計和陶刻裝飾,慢慢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了炙手可熱的藝術品。在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紫砂文化的兼容并蓄,成就了紫砂藝術的多元化發展和今日的繁榮景象,也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紫砂行業,為未來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機,也帶來了許多新的藝術理念和紫砂語言,值得細細品味一番。
我最近設計制作的這兩款《石瓢》壺,觀其外觀各有特點。其中一把比較高挺的石瓢采用了趙莊朱泥制作而成,泥料比較細膩。在造型的設計制作上呈現出典型的個人風格,壺身的曲線在硬朗中又流露出些許柔和流暢,一方面給人以挺拔俊秀之感,另一方面又顯現出亦曲亦直的陰陽變幻之美。另一把矮一點的石瓢則采用了小煤窯朱泥制作,相較于趙莊朱泥,顆粒感更加的明顯,這把壺在壺身降低、開口更大的情況下,相應的壺嘴、壺把、壺鈕等元素都做了一定的調整,使其看起來更加的和諧流暢,在不失去個人風格的同時,更加具有傳統石瓢壺清、雅、俊、精的造型特點和人文氣韻,表現出石瓢壺不屈不撓的特點和高雅的審美品質。

《石瓢》 蔣雪婷/作

《乳丁》 蔣雪婷/作
我的這件紫砂作品《乳丁》,采用了原礦段泥精制而成,色澤引人注目。器型古雅大方,造型經典,精美的陶刻裝飾賦予此壺深邃的文化內涵;壺身圓潤飽滿,做工精細,短小彎嘴嘟嘟著特別可愛,如同一俏皮女子,壺蓋與壺口連接緊密,氣密性好,壺把自然彎卷,端握舒適。從整體來看此壺,屬于一款典型的文人壺,淡雅素凈的外表、寫意寄情的刻繪,把文人雅士低調內斂卻又才華橫溢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還有一件作品《漢鐸》也值得關注,此壺運用原礦紫泥精制而成,胎質細膩,典雅溫潤,凝重古雅。“以漢之鐸,為今之壺”,說明壺身繼承漢代禮樂之器型而演變過來,形似洪鐘,造型規整,線面轉換流暢自然,器形端莊嚴整。壺流造型別致有趣,嘴似魚嘴,略凹而微翹,增添了此壺的婉約之態。耳把似方,形筒古樸,和壺嘴一張一弛,遙相呼應。平嵌蓋與壺融為一體,柱鈕上部置圈線,做工頗為精細。此壺上手把玩,才發現看似簡單的輪廓之下暗藏著微妙的細節處理,讓人充分地感受到紫砂技藝的精妙無窮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漢鐸》 蔣雪婷/作
一坯泥土,水火淬煉。壺韻悠悠,紫泥情深。每當我靜坐在泥凳旁邊,整理做壺的工具,開始工作的時候,眼前總是浮現出父輩們忙碌的身影。那一雙雙嫻熟細膩的手,那窯熊熊燃燒的爐火,如同蜀山一樣巍然屹立,如同蠡河水一樣源源不斷。我沉浸于其中,把自己的所見、所想、所思、所悟幻化成一件件的紫砂作品,透過它們,向世人講述著關于紫砂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