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玉青,許 燕,覃秋芳
(柳州市人民醫院婦科一病區,廣西 柳州 545006)
子宮切除術是常規治療子宮腺肌癥、宮頸病變、子宮肌瘤等諸多子宮疾病的有效方法[1]。基于患者從接受手術、經歷麻醉和手術創傷的刺激、機體處于應激狀態等因素影響,均會對患者身心造成極大負擔。因此,圍手術期護理措施的開展,從直觀程度上實現了對患者的科學護理,并在以往學者們的相關研究中被證實可以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促進患者術后康復、穩定患者血壓的有效護理措施[2]。隨著護理醫學的改革和進步,將快速康復護理和方法在子宮切除術患者中應用,更能從根本上為患者盡早康復提供技術支持。本研究為探討快速康復護理在子宮切除術圍手術期中的應用價值,在我院婦科患者中選取2018年10月到2019年10月90例子宮切除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具體成果闡述如下:
選取2018年10月到2019年10月期間在我院婦科行子宮切除術的患者90例為實驗對象,依照護理環節應用措施差異,對照劃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兩列。其中對照組,年齡36-63歲,平均年齡(51.09±1.25)歲;研究組年齡35-64歲,平均年齡(51.19±1.15)歲;兩評定小組在年齡、營養程度、飲食習慣、家庭背景、過敏史、家族史、疾病類型上對比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
分別施以傳統護理和快速康復護理,隨訪觀察兩組護理效果。
傳統護理:圍手術期常規護理配合,包括術前、術中、術后的護理、健康教育等。
快速康復護理:(1) 術前健康知識指導和宣教,基本病況了解、給予的心理安撫。協助患者相關的檢查、治療和護理等;術前行腸道準備、藥物準備,以減輕患者術后不良反應。從整體方面著手,讓患者提高對整個圍手術期的基本認知。(2)術中麻醉醫生確定麻醉方式、鎮痛藥物劑量,術后主管醫師、護士根據數字分級法(NRS)評估疼痛情況而調整鎮痛藥物;術中保溫,控制手術室溫度,保持室溫在24~26℃,濕度在50%~60%。(3)術后護理管理中實施快速康復護理并深度落實,如術后生命體征觀察與記錄;相關導管護理等等;充分評估患者的各項指標,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督促患者早期活動、早期進食;指導患者做康復操康復活動訓練,促使身體組織的活動狀態、放松訓練、音樂療法等措施;(4)避免低體溫:保持病房環境衛生、保持良好的溫濕度等[3]。
應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和對照組在護理滿意度上的評定結果為93.33%(42/45)和80.00%(36/45),有統計學意義(x2=10.741.P=0.001,P<0.05)。具體參見表1所示:

表1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定結果比較(n/%)
對照組和研究組在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上數值對比分別為(14.61±0.12)和(9.73±0.15)、(20.79±0.16)和(15.35±0.23)、(40.64±2.37)和(30.02±2.44),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參見表2所示: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醫療的要求越來越高。 快速康復護理理念在子宮切除術患者圍手術期的運用,其目的是降低患者手術應激反應,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提高患者的就醫體驗,進而改善患者預后。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指標評定結果()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指標評定結果()
排便時間(h)對照組 45 14.61±0.12 20.79±0.16 40.64±2.37研究組 45 9.73±0.15 15.35±0.23 30.02±2.44 t/ 11.485 8.632 12.678 P/0.001 0.024 0.000組別 例數 下床活動時間(h)肛門排氣時間(h)
本研究的相關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和對照組在護理滿意度上的評定結果為93.33%(42/45)和80.00%(36/45),有統計學意義(x2=10.741.P=0.001,P<0.05)。對照組和研究組在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上數值對比分別為(14.61±0.12)和(9.73±0.15)、(20.79±0.16)和(15.35±0.23)、(40.64±2.37)和(30.02±2.44),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文獻報道,快速康復模式下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等均對比顯著(P<0.05)[4]。總有效率對比為84.44%和95.56%,術后出血量、排氣時間、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差異均顯著(P均<0.05)[5]。同時,在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住院費用、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上差異顯著(P均<0.05)[6]。本研究與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均證實了該護理模式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快速康復護理在子宮切除術患者護理滿意度上結果突出,比之傳統護理更能促進患者的術后康復,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