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潔
(新沂市人民醫院,江蘇 新沂 221400)
膽結石是近年來高發的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在膽總管結石手術中常常無法徹底清除結石,在手術后還需應用T型引流管來促進膽汁及殘留結石的排出。T型引流管兩端依次通向十二指腸及肝管,并經由患者腹壁穿出和外界相連。為了加快患者的術后康復進程并緩解其痛苦,還需做好科學的護理工作[1]。以下將分析對于膽總管結石手術患者術后應用抬高T型引流管的具體觀察及護理方法。
抽取2018年2月~2020年1月本院70例膽總管結石手術病例,依據術后T型引流管護理方法差異性分組,即觀察組:35例,男/女:16/19;年齡19~87歲,均值為(51.6±0.3)歲。對照組:35例,男/女:17/18;年齡19~86歲,均值為(5.09±0.6)歲。2組臨床資料對比P>0.05。
對照組患者術后為常規的T管引流,即手術后應用T型管引流,觀察患者若引流的第10~14天內未出現發熱、腹痛以及腹脹等癥狀,同時大便顏色恢復正常,且黃疸癥狀消退,觀察患者膽汁引流量減少且<50ml/天,同時膽汁顏色恢復正常等,即可實施夾管。同期觀察組術后早期應用抬高T型管引流及護理,即術后3天T型管由原本的床緣處抬升到床邊的輸液架,具體的抬升高度以術后引流量能夠維持于<200ml為宜,避免過度抬高而造成括約肌收縮以及誘發下膽道阻塞等情況。在T型管引流抬高的過程中需要加強觀察和護理,如發現患者膽汁引流至引流袋內,此時提示患者的下膽道通暢性較差,還需常規放置引流管,觀察24小時患者未出現腹痛、惡心嘔吐以及腹脹和發熱等不良反應,并且引流袋中無膽汁以及石子等雜物流出,則提示下膽道較為通暢,此時可以進行夾管觀察。若在夾管后患者表現出畏寒、腹痛、發熱以及腹脹和惡心嘔吐等一系列不良反應時,應該繼續延長患者術后的T型管引流時間。膽道感染炎性反應發生期間則需要避免沖洗,防止由于引流管扭曲或受壓等影響術后的引流通暢,同時還需要經常性的通過擠壓引流管道來對管內負壓進行調整。術后需加強患者腹部癥狀的密切監測,例如是否存在腹痛、發熱以及腹脹等一系列腹膜刺激征,可協助患者術后保持半臥位從而促進引流。在護理期間還需加強患者的健康知識宣教。在出院前還需結合其情況給予出院指導,積極進行適當的運動鍛煉,從而改善機體抵抗力。
(1)比較2組患者手術后的T管引流時間以及住院時間。(2)統計2組術后出現的出血、膽汁性腹膜炎、膽漏以及感染等并發癥情況。
觀察組的T管引流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P<0.05。
表1 2組術后康復時效指標對比(,d)

表1 2組術后康復時效指標對比(,d)
分組 n T管引流時間 住院時間觀察組 35 7.21±1.19 12.24±2.06對照組 35 13.62±2.18 17.59±3.62 t值 4.256 4.178 P值 0.000 0.000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率5.71%,對照組為20.00%,且P<0.05。

表2 2組術后并發癥率對比[n(%)]
膽總管結石手術后通過放置T型引流管促進膽汁引流至體外,能夠防止術后出現膽總管下段水腫情況,同時有利于降低感染發生率,避免出現術后再狹窄等情況[2]-[3]。然而常規放置T型引流管時具有諸多弊端,由于膽汁的大量丟失,可能引發術后電解質紊亂,與此同時若引流管的護理方法不當,容易誘發術后膽汁性腹膜炎。通過術后早期進行抬高T型引流管,則可有效防止術后膽汁丟失而誘發的水電解質紊亂情況,同時能夠減少對于患者手術后消化系統功能產生的不良影響,因此可緩解患者術后的生理及心理壓力,更有利于加快手術后的疾病康復進程[4]。本次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患者通過在手術后早期抬高T型引流管并加強護理干預,患者的術后引流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并且術后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表明,通過術后進行抬高T型引流管并進行有效的護理,有利于加快患者的術后康復進程,具有較高的護理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膽總管結石手術患者術后通過運用抬高T型引流管的護理方案,有利于加快患者的術后康復進程并降低并發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