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彩霞
宮腔粘連為妊娠/非妊娠子宮創傷所致子宮內膜基底層受損,宮腔部分/完全閉塞[1]。妊娠期子宮脆弱、感染、遺傳、人工流產等因素,均為宮腔粘連的基本原因,臨床方面比較常見月經量少、痛經、停經等表現。臨床多采取手術方法治療,效果較好,而宮腔粘連分離術(TCRA)再粘連率高達62.5%。本文將本院2017年8月~2019年8月近2年收治的輕中度宮腔粘連患者作為探究對象,重點對比采用人工周期聯合盆底肌肉電刺激治療、人工周期治療的臨床價值?,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98例輕中度宮腔粘連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參照組,每組49例。試驗組年齡25~40 歲,平均年齡(32.5±3.3)歲;輕度宮腔粘26例、中度宮腔粘連23例。參照組年齡26~40 歲,平均年齡(33.1±3.4)歲;輕度宮腔粘連27例、中度宮腔粘連2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接受宮腔鏡檢查確診[2];②輕中度宮腔粘連;③粘連面積占宮腔面積<2/3;④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⑤在知情協議上簽字。
1.3 排除標準 ①嚴重精神疾病者;②心、腎功能異常者;③對本研究治療禁忌者;④依從性差者。
1.4 方法
1.4.1 參照組 給予人工周期治療。月經第5 天給予戊酸雌二醇片(商品名:補佳樂)2 mg,3 次/d,連續使用21 d,后10 d 加用安宮黃體酮,10 mg/次,1 次/d,連續治療3 個療程(3 個月)。
1.4.2 試驗組 給予人工周期聯合盆底肌肉電刺激治療。人工周期治療方法同參照組,盆底肌肉電刺激治療選擇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脈寬、頻率、電流分別為120 μs、120 Hz、10 mA?;颊呷∑脚P位,將8 個電極片分別和4 根電源通路保持連接的狀態,4 個電極片均分布在患者的臍周直徑為6 cm,另4 個電極片和臍周對應貼在患者的后背,前、后兩個電極片可形成一個通路,治療15 min/次,連續治療3 個療程(3 個月)。
1.5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不良反應(周期性腹痛、經量減少、閉經)發生情況、復發率及治療前后子宮內膜厚度。
1.6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治療后,宮腔鏡下可見宮腔形態、宮腔大小、雙側輸卵管開口,以及經量、月經周期等情況均得以恢復;有效:治療后,宮腔鏡檢查結果顯示宮腔形態、宮腔大小、經期基本恢復正常,部分存在粘連表現,并且雙側輸卵管開口無法保持清晰;無效:治療后未達到以上標準。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9.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1.84%(45/49)高于參照組的75.51%(37/4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8.16%(4/49)低于參照組的30.61%(15/4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n,n(%)]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n(%)]
2.3 兩組治療前后子宮內膜厚度比較 治療前,試驗組子宮內膜厚度為(3.71±0.65)mm,參照組子宮內膜厚度(3.69±0.63)mm,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1547,P>0.05)。治療后,試驗組子宮內膜厚度為(6.79±1.68)mm,大于參照組的(4.68±0.53)mm,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8.3843,P<0.05)。
2.4 兩組復發情況比較 隨訪3 個月,試驗組復發率4.08%(2/49)低于參照組的16.33%(8/4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091,P<0.05)。
宮腔生理下子宮內膜基底層比較完整,宮腔前、后壁接觸合攏,能正常發揮功能,經期子宮內膜剝脫不易引發宮腔粘連[3]。需要注意的是,受到人工流產、宮腔操作因素影響,導致子宮內膜基底層遭受破壞,此時則會引發宮腔粘連狀況,患者的經期子宮內膜正常生長脫落規律下會產生較大變化,子宮間質中較多纖維蛋白原異常滲出、纖維蛋白原異常沉積,此時的宮頸管、宮腔的前后壁為粘連的狀態[4]。如此一來,發生宮腔粘連必然會對患者的月經周期、月經量及生育功能等造成嚴重的威脅。其中,經期的表現為閉經、經量減少,宮頸管粘連和多種因素聯系緊密,最主要的原因為經血不暢,主要表現為周期性下腹疼痛;同時,生育功能方面多見不孕、習慣性流產及早產等表現,部分患者可妊娠到數月,大部分患者多并發產后胎盤粘連、胎盤植入、胎盤殘留等,進而使得患者的正常生活、生活質量,乃至生存質量受到嚴重威脅[5,6]。
宮腔鏡檢查下手術操作粘連分離效果較為理想,同時有助于在第一時間發現子宮漿膜面透光氣泡情況,防止發生子宮穿孔的現象。如果發生子宮穿孔及時修復,同樣能確保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與此同時,通過宮腔鏡下宮腔粘連切除術/分離術處理,能在直視下切除,或對宮腔粘連作以分離處理,主要目的為盡可能恢復子宮內膜組織,重塑宮腔形態。手術后子宮內膜需要進行修復,而且修復的生理周期時間較長,這個過程容易復發。相關研究人員認為,手術的實施易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如:子宮內膜基底層受損、宮腔粘連及宮腔殘存等,而上述因素均為宮腔粘連的主要影響因素。以往,進行上述手術后需留置宮內節育器,但節育器的面積有限,無法確保子宮前后壁完全分離狀態,故而容易發生新的宮腔粘連[7]。經人工周期方法進行治療,可使用外源性激素對患者體內雌激素、孕激素作以調節,使患者盡快恢復月經情況,確保月經周期保持規律,預防術后宮腔粘連。究其原因和調節下丘腦、垂體和卵巢性周期軸功能等直接聯系,雌激素、孕激素直接作用于子宮內膜可促進子宮內膜生長,覆蓋粘連纖維化瘢痕、將區域上皮化顯露出來,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月經、宮腔形態等情況[8]??梢?應用人工周期方法治療能促進子宮內膜生長,改善卵巢功能不足所致閉經、腹痛等。聯合使用的盆底肌肉電刺激為康復非手術治療方法,能夠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耐受程度選擇適合電刺激方案。如果盆底肌肉收縮不足建議經適合的功能性電刺激(FES)治療喚醒本體感覺,遵循循序漸進的治療原則,旨在減輕患者疼痛,增加子宮內膜厚度[9]。建議治療前輔助進行相關檢查,以全面了解輕中度宮腔粘連患者機體情況,完成手術后檢測患者的胃腸道、肝腎功能、血液指標等,結合患者的具體狀況合理調節藥物劑量[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1.84%(45/49)高于參照組的75.51%(37/4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8.16%(4/49)低于參照組的30.61%(15/4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子宮內膜厚度(6.79±1.68)mm 大于參照組的(4.68±0.53)mm,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8.3843,P<0.05)。隨訪3 個月,試驗組復發率4.08%(2/49)低于參照組的16.33%(8/4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091,P<0.05)。由此可見,人工周期聯合盆底肌肉電刺激方案應用于輕中度宮腔粘連患者治療中效果顯著,可以降低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復發率,并且增加患者子宮內膜厚度。
綜上所述,人工周期聯合盆底肌肉電刺激對輕中度宮腔粘連患者治療,可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降低術后復發率、增加子宮內膜厚度,建議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