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嘉韻
活動是人類日常生活的基本行為,人們每天從日出到日落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活動。“活動”的英文是 activity,意思是“a thing that sb.do for interest or pleasure,or in order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aim”。由此可見,活動是為了達到某種特定目的而采取和進行的行動。當將活動融入高中英語學習,就是高中生為了達到英語學習目的而采取的行動(陳曉云 2017)。
根據英語教學活動的特點,《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倡導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英語學習活動觀,英語學習活動是英語課堂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落實課程目標的主要途徑”(教育部2018)。基于主題語境進行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教學實踐是新課程改革浪潮下的大勢所趨,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英語教學效果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通過思考什么是英語學習活動觀、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實踐價值及如何實踐,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組織課堂教學。
自2017年起,高中英語進行了新課程改革,教學目標、教學性質、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諸多方面都發生了改變,教學成效較為顯著。但是,在改革過程中,同樣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主要包括:傳統教學理念沒有徹底改變,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關注講授多于關注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化、淺表化、程式化;在傳統課堂上,教學內容仍然呈現碎片化狀態,難以使學生形成能力;教師容易忽視對主題語境的創設和語境下的主題意義的深層探究,導致對學生的思維培養有所缺失;無論課前還是課上,教學活動中都缺乏對語篇的深入分析,學生的語篇分析能力難以提升;不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為應試而教和為應試而學導致學科價值錯位(王薔 2015)。在新課改背景下,認清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教學研究和實踐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相關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多。以“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可以搜尋到1 512篇文獻記錄。其中,程曉堂、趙思奇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及王薔的《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新挑戰》為核心素養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在眾多核心素養研究中,與《課程標準》提出的“英語學習活動觀”相關的研究卻相對缺乏。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進行搜索,僅能搜尋到33項相關研究。其中,冀小婷、代俊華(2018)將“六要素”與英語學習活動觀進行整合,并將其付諸實踐;劉慶元(2018)將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構建與高中英語寫作相結合,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周祥(2018)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指導,對中學英語深層閱讀教學實踐進行研究;張凌敏(2018)結合課例,探討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活動;冀小婷(2019)使用英語學習活動觀進行了詞匯的活動設計。從現有研究中不難發現,學者們將英語學習活動觀融入詞匯、寫作、閱讀等教學活動,且非常注重對新課程改革相關理論的研究。
《課程標準》提出的英語學習活動觀無疑為一線英語教師教學活動設計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任何理論的研究,只有落實到課堂,才能增強其可操作性,幫助解決當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是解決當前高中英語教學碎片化、表面化、簡單化和應試化問題的有效途徑。”(張春青、何冬蘭,等 2013)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課堂必將成為高中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是順應國家、社會和中小學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鑒于此,探索出一份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設計方案,并將其投入教學實踐中,是目前中小學教育改革亟須探究的問題。下面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對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活動設計展開研究。
《課程標準》對英語學習活動觀作了以下定義:“六要素整合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是指學生在主題意義引領下,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體現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等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使學生基于已有的知識,依托不同類型的語篇,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自身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展、文化內涵理解、多元思維發展、價值取向判斷和學習策略運用。”(教育部 2018)
語言活動的任何成果都離不開從語言輸入到知識技能的內化,進而進行遷移運用的過程(高洪德 2018)。《課程標準》中明確了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課堂活動,即需要具備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三類層層遞進的活動,并且活動需要體現課堂教學的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整合多種資源,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從對語篇的理解分析出發,拓展到具體語境的運用中,并能將所學語言進一步實踐、創新,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學習活動觀的關鍵要義是以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指向(高洪德 2018)。對于學生來說,比起傳統英語教學中的死記硬背,在課堂中參與英語學習活動,能讓他們在特定情境中使用語言,更好地活躍課堂氣氛,有效地激發其學習興趣,使他們的個性得到滿足,語言知識得到豐富,語言技能得到提高,文化意識得到增強,思維品質得到提升,最終提高他們的語言學習能力。
對于教師來說,在課堂中滲透英語學習活動,能使課程活動設計的可操作性更強,課堂內容在融會貫通中得到有效整合,避免各種課型相對獨立,出現課堂碎片化、表面化、簡單化和應試化等問題,從而提升教學效果,最終達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
語言和思維之間相互作用,學習語言能夠幫助人們交流、思考,也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當地文化。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英語學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屬性(程曉堂 2017)。英語學習的過程既是學生掌握另一種交流工具的過程,又是他們接觸多元文化、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得到更有深度和廣度的發展。在英語課程中進行英語學習,既能讓學生通過課堂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又能磨礪學生的意志,發展其思維,拓展其視野,豐富其生活經驗,從而發展其個性和提高其人文素養(王薔 2015)。因此,英語課程不僅要考慮學生應該學習的語言知識和技能,以及將來對英語的運用,還要考慮學生通過英語課程可以學習的其他方面知識,以及通過其形成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英語課程內容是發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根據《課程標準》,英語課程內容包括六個要素: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也就是說,一個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課堂,其課程內容應該融入六要素,且這六要素需指向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對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可以分為三個步驟,依次循序進行。第一個步驟是英語教學必須進行的教學活動,包括針對聽、說、讀、寫、語音、語法、詞匯所進行的基礎教學等,可以歸納為“of English”階段;第二個步驟是通過英語教學活動獲得的能力,包括文化意識、多元文化認知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人際交際能力等,可以總結為“with English”階段;第三個步驟是從英語教學延伸出來的素養,包括思維的深度、廣度、批判性、創新性,可以總結為“beyond English”階段(冀小婷 2016)。這與《課程標準》中所指出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活動不謀而合。也就是說,在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課堂教學活動設計中,課堂活動需要逐步實現這三個階段的需求,最終實現課堂整體目標,使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得到提升。
要實現英語教學活動的育人價值,必須以課堂為主要抓手,從課程內容出發,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而發展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高中英語課程教學一般以單元為單位,每個單元都有相應的主題。在相應的主題下,有相關的語篇、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訓練和學習策略實踐,是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形成與發展的基本平臺(高洪德 2018)。因此,對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探討,應從單元教學出發,回歸課堂。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英語》Module 6 Unit 1 Art教學為例,探討如何在單元教學目標中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本單元基于“人與社會”的主題語境,以Art為主題,主要介紹西方繪畫藝術的歷史、中西方各種藝術的形式與風格、各時代著名畫家及其作品。單元教學主要圍繞“繪畫藝術”這一主題設計,通過有機整合課程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以實現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融合統一。
該單元的教學活動圍繞兩個語篇展開,前者為主,后者為輔。第一個語篇主要介紹了西方繪畫簡史,以時間為線索,描述了西方繪畫史上具有跨時代意義的各時期畫作、特點及代表人物,并對各時期進行對比,偏向描述性文體。第二個語篇描寫了曼哈頓五個最好的藝術畫廊,并根據各個畫廊的特點進行介紹,偏向應用類文體。兩篇文章詞匯涉及藝術、宗教等,句式涉及對藝術、歷史、地點的描述。語篇的價值在于讓學生了解、學習、體會藝術的特點及西方藝術的美,提高藝術鑒賞能力,通過將中西方藝術進行對比,了解文化內涵,擴大視野,培養藝術情操。
對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及內容設計如下:(1)通過閱讀課文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獲取西方繪畫藝術的相關信息,梳理語篇內容,了解作者的寫作思維;(2)運用 typical,technique,social changes,realistic,abstract等詞匯,描述西方繪畫藝術簡史,強化詞匯認知與運用,并基于主題相關情景,依托語篇,內化知識;(3)通過對語篇的學習理解,了解西方繪畫藝術發展歷程、畫廊分類及其特色,思考中西方藝術的差異,加深對藝術背景的理解,提高藝術鑒賞能力;(4)參考語篇對西方繪畫藝術的介紹,寫一篇介紹中國不同時期畫作的短文,通過仿寫,在深入理解語篇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語言輸出,提升學習能力;(5)去博物館或者畫廊觀賞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畫作,自定主題,開展課題研究,形成整合性能力,將知識進行遷移創新,真正將知識用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上。通過不同內容的設計,逐步實現從“of English”到“with English”,再到“beyond English”的過程。
通過參與以Art為主題的探究活動,學生從學習與主題相關的語言知識中發展語言技能,汲取藝術營養,促進多元思維的形成,提高跨文化意識,最終得到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同步提升。
語篇(discourse)是對于篇章的一個概念,很多學者曾對其作出定義。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創始人韓禮德(Halliday)認為,無論在書面語還是口語中,無論篇章的長度如何,語篇是一個統一的語言段落。語言學家庫克(Cook)認為語篇是連續的、有意義的、全面的、有目的的段落。我國語言學家黃國文(1988)認為,語篇是一系列連續的話段或句子構成的語言整體。通過語篇閱讀與教學,基于具有相應主題的語篇,結合語境,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應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和運用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跨文化交流能力,為他們學習其他學科知識、汲取世界文化精華、傳播中華文化創造良好的條件。”(教育部 2018)《課程標準》還提出,“應幫助學生樹立多元文化意識,形成開放包容的態度,發展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鑒賞能力。”(教育部 2018)也就是說,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語篇教學活動不僅要重視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還應在思維品質培養上下功夫,使他們形成一定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夠在對語篇所傳達的文化進行辨別、理解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進一步樹立文化自信(孫起華 2017);通過閱讀英語文章,能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認識西方思維,在批判性思維的幫助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語篇中比較中西文化和思維,能使學生獲得明確的自我認知,最終成為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新型人才。
基于此,以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教學活動為例,闡述如何在語篇教學中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
1.Pre-reading
教學活動:
(1)問題引入:Do you ever visit galleries?What kind of paintings have you seen in galleries?
【設計說明】以問題引入,引起學生的注意,激活他們的已有知識,激發其興趣。
(2)視頻引入:觀看歌曲Vincent的MV,并回答問題:
A.What picture does the song describe?
B.Who is the painter of the picture?
【設計說明】以視頻(歌曲)引入,引出主題,為情境創設作好鋪墊。
2.While-reading
教學活動:
(1)You get a time capsule by chance.Therefore,you are going to have a time travel to know more about western paintings.Here starts the journey.
【設計說明】創設通過時光機穿梭時空的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閱讀標題,猜測主題;瀏覽小標題,掌握語篇結構。
Read the title of the text and the headings within it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What is the topic of the text?
B.How is the information organized?
C.How many styles of Western painting are mentioned in the text?What are they?
【設計說明】運用閱讀策略,通過主標題把握語篇主題;通過小標題掌握語篇結構,理清語篇線索。
(3)自主探究:讀語篇第一段,回答問題。
Which sentence summarize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Which sentence tells you what the text is going to be about?
【設計說明】通過閱讀第一段,解決問題,了解英語語篇開門見山的特點。
(4)小組合作探究:閱讀語篇余下部分,填寫表1。

表1
【設計說明】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加深對語篇結構和線索的把握,挖掘語篇內涵價值。
(5)自主探究:重讀語篇,完成細節理解題。
Are these statements true or false?Where can you find the answer in the text?
A.Western art has changed very little over the last seventeen centuries.()
B.Painters in the Middle Ages did not use perspective.()
C.Impressionists painted landscapes.()
D.You cannot recognize any object in abstract modern art.()
E.In the Renaissance most artists painted indoors.()
F.Abstract art is still art style today.()
【設計說明】再讀語篇,進一步理解語篇細節。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學生閱讀策略的發展。
3.Further reading
(1)小測試:連線題(見下頁圖),將各時期與畫作對應起來。

【設計說明】讀后鞏固,關注點從語言層面進入文化層面,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2)語篇賞析。
After your time travel,you have learned a lot.
Find out three word or phrase,two sentences that you most appreciated in the text.And then write down one new thing that you have learned from the text.You have to tell the reasons.
【設計說明】利用“3,2,1”模式對語篇進行賞析。通過對語篇的賞析,培養語篇分析能力。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融入自身的理解,將知識內化,通過學習語言知識發展語言技能。
4.Reflection
小組討論(用思維導圖展示觀點和依據):
As you have learned more about the western art from the time travel,you may have some doubt.
Here is your doubt.
Question:Why has the style of Western art changed more often than Chinese art?
Draw a mind map in your group of four.
Tips:
You can view the question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beliefs,values of the people,the way of life and so on.
【設計說明】通過比較中西方藝術的變化,引發學生思考,提高其跨文化意識,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能力,進而提升其思維品質。
5.Homework
(1)自主學習:仿照語篇,寫一篇介紹中國不同時期畫作的短文(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設計說明】從描述西方藝術的語篇延伸到描述中國藝術的語篇,將知識結合生活進行應用實踐,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升華單元主題意義和價值。
(2)探究學習:去博物館或者畫廊觀賞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畫作,自定主題,開展課題研究。
【設計說明】從課堂中走出去,更好地將課堂知識融入生活,進行知識的遷移創新,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
以上語篇教學設計活動分為Pre-reading,While-reading,Further reading,Reflection,Homework五部分,分別體現了從“of English”到“with English”,再到“beyond English”的逐步過渡過程。所有教學活動均根據單元教學目標進行,圍繞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六要素展開。基于“繪畫藝術”這一主題,有機整合課程內容,通過閱讀語篇,了解語篇寫作邏輯,理解語篇細節,培養思維能力,強化語言知識;通過中西文化對比,提高跨文化意識,并將知識遷移到現實生活中,從而分析現實問題,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
另外,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小組探究等豐富的活動,落實英語學習活動觀,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課堂活動包括視頻引入、問題分析、表格填寫、課文賞析、思維導圖、小測試、仿寫練習、課題研究等。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對與“藝術”主題相關的內容進行逐步深入的學習,從語言輸入到語言輸出,最終上升到知識的遷移創新,真正做到在課堂中融入六要素,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
在《課程標準》引領下的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需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需著力培養他們的高階思維能力,以獲得閱讀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為其創造條件,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對其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進行訓練,顯得尤其重要。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才能提升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從跨文化視角觀察和認識世界,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而提升自我認知。
閱讀圈(Reading Circles)是一種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自主閱讀、自主討論與分享的閱讀活動(Furr 2007)。閱讀圈小組成員分為討論組長、總結概況者、聯結使者、詞匯大師、篇章解讀者、繪圖者。
基于語篇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進行的閱讀圈活動,六個基本角色在該語篇中的分工如下(見表2):

表2
閱讀圈活動可以讓小組成員經歷從根據角色分工進行自主學習到小組匯報討論的合作學習,最后到提出各分工中遇到的問題及針對問題的組內探究式學習。學生通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提升高階思維。
在高中英語課程改革背景下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是所有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課堂是提升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最好的陣地。在課堂教學活動設計中,教師需對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六要素進行整合,針對不同主題,設計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體現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等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利用已有經驗,基于不同語篇,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真正將英語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進行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