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婷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藝術專業,藝術生的人數不斷增長,他們成為高校中一支龐大的隊伍。藝術生的錄取分數普遍較低,他們的英語基礎相對較差,且學習主動性不高。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藝術生與其他專業學生使用的教材一樣,這使他們常常抱怨太難,不愿意學。近年來,這個問題得到了關注,一些專為藝術生設計的英語教材應運而生。對幾所高校的藝術生和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旨在了解他們對所用教材的意見和看法,為編寫高質量的藝術類英語教材提供參考。
調查了上海市的6所高校: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上海工商外國語學院、上海杉達學院和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參與問卷調查的是這6所高校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共287人(一年級116人,二年級143人,其他年級28人)。調查采取紙質問卷和電子問卷相結合的方式,共發放問卷287份,收回287份,剔除4份無效問卷,有效問卷283份。此外,部分教師接受了訪談。
調查問卷采用六級量表,從1級到6級分別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基本不同意、基本同意、同意和非常同意。問卷內容主要分兩部分:填寫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學校、專業、性別、年級、使用的教材、英語水平及對所用教材的建議);選擇題(共75道題,圍繞教材的外觀設計,聽、說、讀、寫的設置安排,課后習題等展開)。
問卷設計了許多關于閱讀的題目,探討了閱讀文章的長度、難度、話題討論、活動設計、選材的新鮮度和趣味度、是否加入了對中國文化的介紹、是否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正確的價值觀等。
教師訪談內容涉及課程安排、教材的滿意度、教材的單元和選篇安排、練習題設計、教材存在的突出問題等,旨在進一步了解教師對教材的看法。
總體來說,學生對所用教材的滿意度較高,達到了89.8%。其中,對教材外觀的滿意度達89.8%,但對教材重量的滿意度只有81.3%。在問卷最后的“建議”一欄,有很多學生反映教材太重,不方便攜帶,建議減輕教材的重量。
從1961年到現在,我國大學英語教材已歷經半個多世紀,經過不斷修訂和完善,編寫理念越來越新,編寫質量越來越高,內容越來越豐富,但不可否認的是,“教材編得越來越厚,配套教材越來越多,教師、學生都不堪此負擔”(蔡基剛、唐敏2008)。學生不得不背著又大又厚的英語教材上課,有時還要背兩本:一本讀寫,一本聽力。然而,實際上課效果如何呢?69.6%的學生表示“每個單元的兩篇文章,教師通常講不完”;74.9%的學生表示“教師沒講的那篇文章,我也不會去看”。因此,厚重的教材不僅沒有起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反而增加了教師和學生的負擔。
問卷還對教材的其他方面(如頁面設計、字體大小、紙張質地等)進行了調查,得到的結果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學生對教材封面設計、頁面設計、字體樣式、字體大小、紙張質地方面的滿意度較高,只有對教材大小的滿意度較低,僅為77.4%。因此,英語教材既大又重是學生最真實的想法,是最迫切要改變的方面,應引起教材編寫者的重視。

圖1:對教材外觀的滿意度
雖然被調查的教材都設置了聽、說、讀、寫板塊,但是學生的滿意度不是很高。22.6%的學生表示學完教材后自己的聽力沒有得到很大提高;20.5%的學生表示教材沒有介紹寫作方法和技巧。在口語表達方面,96.8%的學生表示流利的口語能給自己帶來自信,渴望提高口語水平。然而,學生英語基礎差,大多沒有系統地學過音標,不能準確地讀出單詞,而20.1%的教材沒有對發音進行講解。話題討論是訓練學生口語的重要方式之一,但63.6%的學生認為話題討論是在浪費時間,理由是這些話題要么太簡單、老套,沒有新意,無法激發討論的欲望;要么太難,離現實生活太遠,加上沒有相應的指導和提示,不知該如何開口。
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應當“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英語教材盡管設置了聽說板塊,但所起作用不大。
以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為例,其使用的教材是《E英語教程》,教材中包括聽力,但學生表示聽力太簡單,因此教師教學《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的聽力,但學生表示該教材太難。因此,要想找到適合藝術生水平的、難度適中的聽力教材,并非易事。
藝術生英語基礎普遍較差,大多沒有系統地學過音標,不能把單詞讀準確,讀課文更是磕磕絆絆,再加上單詞積累少,在討論話題時,往往不敢開口。話題太難,離現實生活太遠,或者話題太老套、無趣,都無法調動學生討論的積極性。
問卷還對英語的兩大基礎——詞匯和語法進行了調查,結果見圖2。96.5%的學生能認識到積累詞匯是學好英語的關鍵,88.7%的學生對記憶詞匯的方法感興趣,61.8%的學生表示詞根、詞綴太復雜,不愿意學。教材應介紹更多的詞匯記憶法。詞根、詞綴雖然是很好的詞匯記憶法,但是對于基礎較差的藝術生來說,比較難理解。如果介紹詞根、詞綴,教材應注意介紹的方式,盡可能做到簡單、實用和有趣,避免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在語法方面,87.3%的學生表示教材中的語法講解通俗易懂,90.8%的學生認為語法習題的難度適中,84.8%的學生認為學完教材后,掌握了基本的語法知識。

圖2:對教材中的詞匯和語法的認同度
針對英語教材的閱讀,問卷設計了較多問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1.閱讀文章的長度、難度、選材及習題等;
2.中國文化在閱讀部分的體現;
3.閱讀的作用及影響。
學生對閱讀文章長度的滿意度為87.6%,但對閱讀文章難度的滿意度僅為30.0%。82.0%的學生認為閱讀文章中的生詞太多,74.6%的學生表示如果生詞太多,就不愿意學。59.4%的學生認為教材中列出的單詞生僻、不實用。許多學生表示:閱讀文章太難,看不懂,希望能降低難度。
關于閱讀文章選材,問卷設計了以下問題:
1.文章內容豐富;
2.文章內容有吸引力;
3.文章內容與時俱進;
4.文章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
5.文章內容與我的專業有關。
學生對上述問題的認同度如圖3所示。從圖3可以看出,學生對閱讀文章的內容比較滿意,但25.1%的學生認為文章內容與自己的專業關系不大。有的學生建議:增加與專業相關的閱讀文章。

圖3:對教材中的閱讀文章選材的認同度
關于課后習題,問卷設計了以下問題:
1.我覺得課后習題很枯燥;
2.我覺得課后習題對英語學習沒有幫助;
3.我更喜歡實踐性(英語對話、戲劇)和探索性(調查、借助網絡)的課后習題;
4.我更喜歡以游戲的方式鞏固單詞、語法和句型。
學生對這幾個問題的認同度分別為69.6%、59.7%、88.4%和91.9%(見圖4)。從圖4可以看出,學生對課后習題的滿意度不高,認為這些課后習題比較枯燥,他們更喜歡實踐類和探索類的課后習題,更喜歡以游戲的方式鞏固單詞、語法和句型。

圖4:對教材中的課后習題的認同度
2014年,教育部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培養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關于中國文化在閱讀部分的體現,問卷設計了四個問題:
1.我想通過閱讀文章了解中國特色詞匯用英語如何表達(如紅燒獅子頭);
2.如果教材添加了有關中國文化、經濟和生活等方面的內容,會激發我的學習興趣;
3.如果閱讀部分讀到中國文化、經濟發展和成就等方面的內容,我會有一種民族自豪感;
4.我覺得即使是英語教材,也有義務讓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和最新的中國成就。
這四個問題的認同度分別為90.8%、91.5%、93.3%和94.0%(見圖5)。從圖5可以看出,學生渴望學習中國文化,這些熟悉的內容會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讓他們心生自豪。然而,調查的這些教材中幾乎看不到中國文化的影子,哪怕在一道詞匯題或翻譯題中都見不到與中國、中國人相關的內容。在當前“講好中國故事”及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英語教材中的中國文化建設迫在眉睫。

圖5:對教材中的中國文化的認同度
關于閱讀的作用和影響,問卷設計了以下問題:
1.通過閱讀文章,我了解了其他領域(社會學、心理學、生物學、計算機等)的新知識;
2.通過閱讀文章,我樹立了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通過閱讀文章,我學到了很多地道的英文表達;
4.我覺得這些英文表達對我的實際生活(出國旅游、與外國人交流)很有幫助。
88.7%的學生表示通過閱讀文章,了解了其他領域的知識,87.3%的學生表示閱讀文章幫助他們樹立了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88.0%的學生表示通過閱讀文章學到了地道的英文表達,86.6%的學生表示通過閱讀文章學到的英語表達對他們的實際生活很有幫助。
除了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外,還采訪了一些教師。他們對所用教材的看法可總結如下:(1)每個單元的閱讀文章有兩篇,通常精講一篇,泛講或者不講第二篇;(2)語法不具有系統性,寫作部分沒有吸引力;(3)課后習題比較老套,建議設計要有趣、豐富、多樣化;(4)話題討論比較老套,建議增加新鮮、有趣、具有思辨性的話題,以激發學生思考和表達;(5)教師用書不應僅僅是課文翻譯和答案,還應增加實用的教學材料。
高校藝術類專業的學生普遍英語基礎差、學習主動性不高,但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為他們編寫英語教材時應充分考慮這些特點。根據調查問卷和教師訪談結果,結合對主流藝術類英語教材的分析,對藝術類專業英語教材的編寫提出以下建議:
現在的高校藝術類專業英語教材基本每個單元有兩篇閱讀文章,有的有三篇甚至更多。不可否認,編者的本意是好的,希望給學生更多的閱讀材料。然而,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教師普遍表示講不完兩篇閱讀文章,最好的情況是一篇精講,另一篇泛講或者留給學生自主閱讀。但調查結果顯示,74.9%的學生不會讀那篇剩下的閱讀文章。究其原因,可能是課業負擔重,或者英語基礎差,讀不懂。這樣,每個單元的第二篇閱讀文章便成了擺設,沒有實際作用。實際上,普通專業的學生通常會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自己的專業上,英語對其而言只是一門輔修課,沒必要按照英語專業學生的要求培養,藝術生更是如此。英語教材的內容貴在精和有效,而不在多。因此,高校藝術類專業英語教材每個單元安排一篇閱讀文章即可。這樣,不僅能給予教師更充足的時間精講,還能使學生真正地理解和消化。如果非要安排第二篇閱讀文章,建議標注其為“拓展閱讀”,教師可根據時間靈活安排。這樣內容精煉、重量輕便、方便攜帶的英語教材自然會受到藝術生的歡迎。
高校藝術類專業英語教材應充分考慮藝術生的實際情況。當要求學生在速讀文章(或某一段)后回答問題時,學生往往低下頭用手機查單詞、標漢字,其教材上是密密麻麻的漢字注釋。語言學家建議一篇閱讀文章的生詞率最好控制在2.5%以內,以免影響閱讀的連貫性。然而,統計一些藝術類專業英語教材發現,閱讀文章的生詞率普遍在5.0%—7.0%,有的甚至達到了9.0%。即便教師講解,這么高的生詞率也會使英語基礎不好的藝術生對文章望而卻步,失去閱讀的興趣。高校藝術類專業英語教材的生詞量不能太多,應盡量控制在4.0%以內,以建立學生的信心。另外,教材列出的生詞應是常見的、實用的。
影響閱讀理解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語法。藝術生的英語語法基礎薄弱,因此,高校藝術類專業英語教材應設置語法板塊,且語法的講解應系統、實用、通俗易懂。當下的高校藝術類專業英語教材在語法板塊的講解不夠系統,內容編排也比較亂,語法的實用性不夠強,對于重點內容(從句、非謂語動詞等)的講解不夠豐富和詳細,課后習題配備得也較少,無法強化學生對這些重點內容的掌握。因此,高校藝術類專業英語教材可以分為多個章節講解語法中的重點內容(從句、非謂語),并配備足夠的課后練習題供學生訓練和鞏固。高校藝術類專業英語教材沒有必要納入一些不重要的、實用性不強的語法內容。
“如今的學生希望教材能使學習變得容易,成為一種享受,他們對枯燥、不鼓舞人的內容很快會失去興趣”(Cunningsworth,Alan 2002)。相較其他專業的學生,藝術類專業的學生更加活潑好動,想象力豐富,喜歡新鮮、有趣的東西。如果教材的內容枯燥、老套,就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分析一些高校藝術類專業英語教材發現,閱讀文章多選自十幾年前的期刊或書籍,話題陳舊、語言老套。時代在發展,學生也在變化,高校藝術類專業英語教材應添加新鮮事物和熱門話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他們學到的語言是新鮮的、不落伍的。在這一方面,《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做得不錯。該教材所選閱讀文章大都出自近五年的期刊,且每篇閱讀文章都標注了出處(給出了文章的鏈接),這讓學生知道所學閱讀材料是真實的、鮮活的,也為教師備課、學有余力的學生閱讀原文提供了方便。
幾十年來,我國高校藝術類專業英語教材的課后習題主要圍繞詞匯進行,題型包括選詞填空、變形填空、詞匯連線、完形填空、翻譯句子等。課后習題的句子老套、不貼近現實生活,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69.6%的學生認為課后習題枯燥乏味,沒有動力做。教師可以多引入一些富有趣味性、挑戰性、探索性的題目,讓學生有興趣完成,輕松、愉快地掌握英語知識。
幾十年來,我國英語教學中一直存在著“重語言知識傳授,輕文化思想滲透”的現象。學生學了十幾年英語,卻不能介紹、傳播自己國家的文化,因為他們缺乏基本的文化素養和與文化對應的語言知識。南京大學從叢教授最早提出了“文化失語現象”。歷年來,高校藝術類專業英語教材只注重介紹外國語言和文化,卻忽視了中國優秀文化的介紹和傳播。尤其青年一代的學生,受中國優秀文化的熏陶不夠,亟須樹立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英語教材中合理增加中國優秀文化,是當前時代的需要,也是國家的號召?!度掳娲髮W進階英語》(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在這方面就進行了不錯的嘗試。該教材的每一冊都有一個單元專門討論中國話題,每個單元都有一篇與中國相關的閱讀文章,甚至在話題討論、課后習題中都有意識地添加了中國人物、中國成就等內容。學生看到這些內容,會有學習的興趣,也會增強民族自豪感。
時代在發展,學生在改變,英語教材的更新速度需跟上時代的發展和學生的變化速度。尤其是高校藝術生,與其他專業學生相比,他們英語基礎差,學習主動性不高,但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因此,編寫高校藝術類專業英語教材時,要充分考慮其特點。在新時期課程思政背景下,編寫高校藝術類專業英語教材時要在教材的設計、閱讀文章的把握、課后習題的設計、中國文化的加入等方面下功夫,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切實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同時樹立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從而將其培養為中國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