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業亮

2019年6月2日,國務院新聞辦發布《關于中美經貿磋商的中方立場》白皮書。這是繼2018年9月國務院新聞辦發布《關于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白皮書后,中方再度就中美經貿問題發表白皮書。
5月20日,美國白宮網站公布《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方針》(United States Strategic Approach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這一報告闡述了特朗普政府對華戰略的指導性原則和具體方式,蓄意歪曲了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戰略意圖,大肆渲染“中國威脅”,并以此為借口繼續鼓吹對中國采取全方位施壓的強硬政策,以遏制中國“在經濟、軍事和政治等領域的擴張”,清晰勾勒出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的目標和政策趨向。
這份長達16頁的報告分引言、挑戰、方式、實施、結論五個部分,詳細闡述了美國應該如何看待中國所帶來的挑戰、美國的應對方式以及具體措施。報告開宗明義宣稱:過去40年美國奉行的對華接觸政策已經失敗,該政策未促使中國在經濟、政治上發生美國所希望的根本性改變。中國的經濟政策和行為方式在經濟、價值觀和安全上對美國的利益構成了挑戰。因此,中美關系是一種競爭性關系。鑒于此,美國將以“有原則的現實主義”(principled realism)為指導,通過承認自己處于戰略競爭狀態、并妥當保護自己利益來回應中國的直接挑戰,同時與中國進行“有選擇的、以結果為導向”(selective and results-oriented)的接觸,以促進美國的國家利益,維護戰后作為國際體系基礎的基本價值觀和準則。報告稱,美國對華戰略方式包括兩大目標:一是提高美國制度、聯盟和伙伴關系的韌性以戰勝中國帶來的挑戰,二是迫使中國停止或減少有損于美國及其盟國和伙伴國至關重要的國家利益的行動。
報告是對美國2017年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涉華部分的進一步細化,雖然大部分內容是老調重彈,但在一些表述上做了進一步的更新。
一是在中美關系的性質上,與《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把中國確定為“戰略競爭對手”不同,報告把中美關系正式定性(明確)為競爭關系?!巴ㄟ^承認中美是戰略競爭關系,來直接回應中國構成的挑戰,并相應地保護美國的利益。”
二是在開展對華戰略競爭的方式上,提出回歸“有原則的現實主義”的指導原則。所謂“有原則的現實主義”,指的是在堅持美國信奉的基本價值觀的同時,維護美國現實的國家利益。根據這一原則,美國在與中國打交道時,既要注重現實利益,也要對中美之間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格外關注。
三是對華實行“有選擇的、以結果為導向”的接觸。報告宣稱,盡管與中國的戰略競爭包括接觸,但這種接觸是“有選擇的、以結果為導向”,是為了推進美國的國家利益。鑒于中國政府過去數十年里在與美國簽訂協議的多個領域,包括貿易和投資、言論和信仰自由、政治干預、航行和飛越自由、網絡竊密、武器擴散、環保和全球衛生等都未能履行承諾,美國認為“與中國進行象征性的接觸沒有價值”,(與中國的接觸)必須要有“要求實際的結果和建設性結果”,并且與中國政府“簽訂的協定必須包括嚴格的核查和強制實施機制”。
必須指出,這份報告是在美國國內新冠疫情嚴重,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圍繞大選博弈的關鍵階段出臺的。
特朗普就任以來,隨著把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中美之間圍繞經貿、臺灣、南海等問題的沖突加劇,并逐漸蔓延到兩國安全和外交的各個方面,包括應該建立什么樣的國際秩序和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等議題。美國對中國的抨擊,除了貿易、人權、軍控、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中國對非洲的政策等議題以外,還延伸到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中美關系下降到冷戰結束以來的低點,政治和地緣戰略競爭激烈。
而新冠疫情在全球暴發進一步加劇了日趨擴大的中美沖突和戰略競爭。新冠疫情暴發后,由于特朗普政府應對不力,美國死亡人數和確診人數都高居全球“榜首”,成為全球疫情的震中。為了轉移焦點,特朗普政府把美國疫情失控的原因歸咎于中國,指責中國隱瞞新冠疫情信息,在新冠病毒來源問題上大做文章,進而企圖向中國索賠。同時,美國還對世衛組織施加壓力,指責其偏袒中國,要求對病毒來源進行調查。
特朗普政府此舉,除了企圖推卸抗疫不力責任外,還企圖借此打壓中國,并期望通過“甩鍋”中國獲得政治上的好處。特朗普政府應對疫情不力,加速了美國在國際上影響力的下降。美國保守派批評稱,特朗普政府抗疫不力,給中國提高影響力創造了一個機會,從而為中國鞏固其超級大國和世界領導人地位提供了機會。

特朗普上臺之后,美國對中國“一帶一路”的態度由以往的謹慎接觸變為拒絕和對立,對“一帶一路”倡議時常加以批評和指責。圖為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中歐(亞)班列。
目前美國大選已經進入關鍵階段。特朗普政府對新冠疫情的應對必將成為2020年大選的一個主要議題。新冠疫情使美國的失業率屢創新高,讓特朗普引以自豪的經濟成就化為泡影。特朗普能否贏得連任、共和黨能否繼續保持在參議院的多數越來越存在疑問。上述因素成為特朗普政府在此時公布對華戰略方針報告的原因。
在報告對中美“競爭關系”戰略定位以及“有原則的現實主義”和“有選擇的、以結果為導向”的戰略方針指導下,在可預見的未來,至少在特朗普任期內,美國對華將推行“全面施壓”加“有限接觸”的政策。根據報告,這一政策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與中國的戰略競爭關系并不排除接觸,也不是對華關上大門,但這種接觸又是“有限的”,接觸的目的并不是要發展兩國關系,而是為施壓服務。具體來說就是:“(與華)談判以確保中國履行公平和互惠的承諾、澄清北京的意圖以避免誤解、解決爭端以防止沖突升級。”
二是與特朗普政府此前在對華政策上主打經貿牌和安全牌不同,報告提升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發展模式在美中戰略競爭中的地位。報告認為,“中國積極向全球輸出推廣自己的模式”,作為擴大影響力、尋求世界領導地位戰略的一部分?!爸袊哪康牟粌H是成為一個在世界起主導性的大國,而且希望建立一個威權主義的新模式?!薄斑@是中美兩國在意識形態上的斗爭?!薄懊绹A得了冷戰,但歷史并未終結。”因此,“美國將把主權、自由、開放、公平和互惠作為美國對中國戰略方針的原則,”“與盟國和志同道合伙伴合作,抵御對我們共享價值觀和準則的攻擊,”“繼續挑戰北京歪曲事實和試圖貶低美國價值觀和思想的虛假宣稱,”“致力于維護戰后作為國際體系基礎的基本價值觀和準則”,以提高美國的影響力,保護美國的利益。美國新任情報總監拉特克利夫在參議院于今年5月舉行的提名聽證會上強調:“中美沖突的中心是思想和意識形態的沖突,而新冠疫情再次凸顯了民主國家和中國的斷層線?!边@預示著中美在政治和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將加劇。
三是強調運用“全政府方式”(whole-of-government approach),即綜合運用美國的政治、外交、經濟、科技等一切資源,同時調動和整合美國國內政府機構、盟國、伙伴國等一切力量,與中國展開競爭,把中國“咄咄逼人”的攻勢“推回去”。
在具體的政策措施上,特朗普政府將在很大程度上延續過去三年的做法。在政治和外交上,在宣揚美國自由民主的價值觀的同時,繼續對中國的人權、民主法治、民族宗教政策、互聯網政策等進行攻擊;在臺灣、南海、香港等問題上繼續進行干涉,挑戰中國的主權;進一步限制中美之間科技和人文交流;與中國爭奪在國際組織的影響力。在經貿上,特朗普政府除延續過去的政策外,將把重點放在落實第一階段中美經貿協議、限制華為等中國企業進入美國和包括盟國在內的國際市場、要求關鍵的產品生產企業回遷美國上。在安全上,特朗普政府繼續奉行“以實力維持和平”( Preserve Peace through Strength)政策,把核武器現代化放在防務戰略的優先地位,同時積極開發部署超音速武器,加強導彈防御系統,以保持對華軍事和戰略優勢;以印太地區為基礎,通過建立強大的聯盟和伙伴關系,構筑亞太地緣戰略基礎;繼續退出對美國擴充軍力產生制約的相關軍控協定,試圖把中國拉入美俄核軍控或多邊核軍控談判之中,以遏制中國核力量的發展并為美國退出軍控條約尋找借口。美國的上述政策必然導致中美關系的全面沖突和對抗。
特朗普就任以來,中美關系之所以沖突面上升并逐步走向全面對抗,除了中國崛起在發展模式、全球經濟和技術領先地位、國際影響力等方面給美國帶來挑戰外,美國兩黨和政治精英對華認知達成共識是一個重要原因。冷戰結束后,美國國內曾就對華實施“接觸”還是“遏制”政策展開了一場大辯論,最終對華接觸一派占了上風。他們認為,對華接觸有利于促使中國對外開放,通過使中國融入國際體系以及經濟市場化,推動中國的自由和民主。但是,過去數十年中國并未按照美國一直抱有的期望發展。相反,美國兩黨和政治精英認為,中國是要另起爐灶,建立排斥美國、分化西方的世界秩序;是要在經濟總量上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并且謀求與西方相媲美的創新力和規則制定力;是要在西太平洋和東印度洋與美國爭奪勢力范圍,排擠美國地緣政治影響力;是要重新扛起意識形態旗幟,向世界輸出自己的模式。
鑒于目前美國兩大黨在對華政策上達成一致,可以預料,不管特朗普在2020年總統選舉中能否連任,也不管民主黨能否取得參議院的多數從而獲得國會的控制權,中美之間的這種全方位競爭都將繼續。
(作者為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