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浪漫主義鼎盛時期,誕生了一位古典主義的狂熱愛好者——勃拉姆斯,在他的鋼琴作品里總有古典主義時期作品風格的影子。由于時代的框架,勃拉姆斯的作品也有他所處時代的音樂風格,他將多種風格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屬于他的獨特風格,因此也有人稱他為“改革者”,在其作品《g小調第二狂想曲》中這樣獨特的風格更加凸顯,該作品也被評論家們譽為“最能體現勃拉姆斯音樂特色、最具有他自身味道的、被演奏的最多的名曲”。本文將通過這部作品來探究勃拉姆斯獨特風格下所特有的古典主義因素與浪漫主義因素。
【關鍵詞】勃拉姆斯;獨特風格;古典;浪漫
【中圖分類號】J65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0-0025-02
【本文著錄格式】高玲玉.試析勃拉姆斯鋼琴作品的獨特風格——以《鋼琴狂想曲op79no2》為例[J].北方音樂,2020,05(10):25-26.
引言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被人們戲謔地稱為時代的“反潮流者”。他出生在浪漫主義,卻對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有著偏愛,認為自己時代浪漫主義音樂的夸張與華麗不是真正的音樂,唯古典音樂才是真正的音樂,他崇尚貝多芬,前期的奏鳴曲大都充斥著貝多芬音樂的影子。他對巴赫的賦格藝術也有很深的研究,因此在其鋼琴作品里,也有大量對賦格手法的運用。雖然與所處時代格格不入,但他也喜歡舒曼音樂的小巧優美,研究李斯特的炫技手法。古典音樂的理性與浪漫音樂的感性相撞。在作品《鋼琴狂想曲op79no2》中,這種風格的矛盾沖突在勃拉姆斯的音樂里巧妙融合并加入許多新的音樂素材,這種方式形成的獨特風格是勃拉姆斯所特有,所以,這首狂想曲在聽覺上不同于其他派別。
一、作品中古典主義因素
《狂想曲op79no2》又名《g小調狂想曲》雖然名為狂想曲,但在形式上卻是古典主義的音樂,其曲式結構為奏鳴曲形式,分為呈示部(1-32)、展開部(33-85)、再現部(86-115)、尾聲(116-123),曲式結構嚴謹規整,布局清晰明了,可見,勃拉姆斯對古典音樂時嚴謹的音樂形式的追求。
在樂曲開始的呈示部中,主部開篇點出整首作品的主旋律,右手與左手交替配合在高聲部奏出清晰的旋律線條,低聲部以八度級進與右手配合著,這一突出的主旋律是整首作品的核心旋律,整部作品都圍繞這一主題不斷變化發展重復,體現了主題材料的統一性,這是古典樂派常用寫法之一;另一方面,主題旋律節奏規整,兩個樂句整齊對稱,1-4小節與5-8小節共同構成主題,旋律線條一致。在主部中,主題旋律由三個聲部構成,這是巴赫賦格藝術的運用,受巴赫的影響,勃拉姆斯常采用這樣的賦格藝術來寫作品,這種手法在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里要提到勃拉姆斯最擅長的對位法,在連接部中,右手三連音與左手切分音符形成三對二的節奏音型,可見勃拉姆斯在學習“對位高手”巴赫時受到的啟發與影響很大,三連音的出現使樂曲充滿了不同于主題莊重的輕快、詼諧,結束部右手依然用分解和弦的手法引出展開部。
在展開部中,值得一提的是,因受德國古典傳統民間藝術的熏陶,勃拉姆斯在這里采用了德國民間音樂的寫作手法——模進手法,41-48小節是對33-40的上方五度模進,在民間基礎音調上創造主題旋律,也使旋律聽起來多了一重民間風味。
再現部是對呈示部的變化重復,在原有的旋律上方四度以相同的音樂材料奏出旋律,清晰的節奏與莊重的旋律讓音樂走向高潮,依舊是改變調性重復前方音樂材料。可見,勃拉姆斯在創作上極力追隨古典音樂的常用寫作手法。在尾聲中節奏與前方保持一致,最后用兩個強有力的和弦結束整部作品,在古典奏鳴曲中,作曲家們也常用強有力的和弦來結束整部作品,讓作品有很強烈的結束感。
整部作品里的古典主義形式氣息貫穿始終,主要體現在其曲式結構上、寫作手法的熟練運用上,正因如此,整部作品的段落劃分明確,這都是浪漫樂派中罕見的寫作手法,主題旋律的不斷重復出現,節奏規整嚴謹以及民間音樂的運用,從這樣的手法上看出勃拉姆斯對古典音樂的崇尚與偏愛,這也是為什么整部作品在聽覺上沒有李斯特那樣華麗盛大的音響效果,也沒有肖邦高度的優美動聽富有畫面感,勃拉姆斯則多了一種理性的克制,就像是把音樂控制在了一個范圍里,蒙上了一種神秘感。
二、樂曲中的浪漫主義因素
在這部作品里,雖然有理性古典主義牽制,但卻有浪漫主義風格的氣息,因為時代的原因,浪漫派音樂的風格侵入了勃拉姆斯的骨子里,所以在這部作品里,筆者認為其具有古典主義的外表和浪漫主義的內涵。
在呈示部中,主部主題的第一個小節便是浪漫主義時期常見的弱起小節,并采用了“f”這一力度記號,這樣的采用非強拍上的重音手法來表現音樂實屬浪漫派音樂常用手法,同樣在連接部中也有這樣的運用。在主部主題旋律進行中,左右手交替穿插著奏出旋律,且部分旋律音在中聲部左手伴奏中出現,這樣的技巧也是非常有難度的。連接部中左右手豐富的和弦變化構成的和聲讓整個音樂空間感增強,這一手法在肖邦的《敘事曲》中有大量運用,而這一手法的運用也讓這部分有了敘事曲的感覺,情感流露細膩而小心。這一部分采用的跳音節奏及不同聲部不同的節奏型配合,使整體又有了一絲神秘感與緊張氣息。非強拍重音的節奏型在這一部分大量運用,富有情緒變化。在結束部,右手旋律采用非跳音斷奏伴隨著輕聲的音響。隨著音樂不斷漸強,上行進行的旋律讓音樂進入高潮,同時也是情感的爆發。在呈示部中,雖然每一部分都采用同一節奏型,但每一部分的節奏與音響效果都是一種對比,主部莊嚴灑脫、連接部歡快、結束部輕巧戲謔,使簡單的音樂素材擁有多樣的情緒變化。
在展開部中,左右手交替的技巧性依然存在,值得一提的是展開部主題的演奏采用的是連奏的方式,這樣的一個連奏區別于主部主題多了一重悠揚婉轉的風味,情感的連接更加突出,用連奏渲染情感的表達。在結束部分的最后逐漸變弱,音型也從三連音變為八分音符,速度轉慢,讓情感在這里得到延續,浪漫風格常用寫作手法。在這里出現了彈性節奏及自由節奏——“riten”“a tempo”及自由延長記號的運用,這樣的手法在浪漫派作品中常有出現,用來更好地抒發情感,使整首曲子更有情感傾向。
再現部莊重旋律的出現,打破了展開部寧靜的結束,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里要提到主題內出現的彈性節奏。每樂句主題最后都放慢速度,使用自由延長標記留下想象空間,使情感得到延續并引出下一旋律,這里也用到了非強拍的節奏重音,兩者相互結合,使整個主題有了強烈的情感色彩。
尾聲的到來伴隨著左手的分解和弦進行,在尾聲中,彈性節奏的運用更加頻繁,強弱對比也愈發強烈,在樂曲結尾音符由八分音符變為四分音符,旋律線條也簡單化,音響越來越弱,逐漸走向尾聲,兩個強有力音符的出現使情緒突然轉變,讓樂曲在激情澎湃下結束。這樣的突出的強弱對比及旋律簡單化的結尾走向在浪漫派音樂中常常用到,這樣的寫作手法,是對整部作品表達情感的一種深度升華表達,旋律越來越簡單化使情感得到延續,最后兩個強有力的和弦是對整部作品的情感總結。
在這部作品中,浪漫主義的情感渲染無處不在,一些音樂的內容透露出勃拉姆斯骨子里的浪漫情懷,夸張的強弱對比、高難度的技巧走向,豐富的和聲運用都是浪漫派風格的影子,作品中所出現的浪漫派典型的彈性節奏、非強拍節奏重音、弱起小節等在這首作品里都被恰當運用。更要著重提到的是對于踏板的運用,古典音樂很少用到踏板,而在這首作品里踏板運用密集,用踏板來讓樂曲更好地抒發情感。可以說是用古典的形式原則表達了充滿力量的寧靜、愉快的鎮定及抑制住的深情,這部作品命名為狂想曲,也正是因為浪漫主義情感的存在。
三、結語
在對《鋼琴狂想曲op79no2》的探索中,筆者感受到勃拉姆斯的創作風格既不屬于古典主義時期,也不偏向浪漫主義時期,而是具有獨特的風格,你可以說他的作品有多種風格的影子,但不能將其歸屬于哪一風格,勃拉姆斯將他所吸收到的這些多元的看似矛盾的音樂素材恰當地融入到自己的創作當中,可以說是對前世作品風格的一種總結,也為后世作品的創作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如果把古典與浪漫比喻成兩條河流,那么勃拉姆斯的音樂所形成的風格便是這兩條河流交匯的一條分支。他的音樂織體是豐富的,他的音樂語言是值得深入探索的,不同于古典主義理性的完全嚴謹規整,也不屬于浪漫主義感性的追求夸張的情感表達,他給筆者的感覺是剛剛好,理性中流露著情感的抒發,平靜均衡的框架下隱藏著他的內心情感,所以說他的音樂是剛剛好,當然,這樣獨特風格的形成也離不開勃拉姆斯超群的創作能力。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逆流而行,也讓勃拉姆斯備受爭議,胡戈沃爾夫在有關勃拉姆斯的評論中寫到:“李斯特用琴鍵敲擊一下所表達出來的精神和情感都要比勃拉姆斯的所有交響樂曲和小夜曲加到一起還要多。”筆者認為有爭議才有價值,這樣獨特風格的存在,如果沒有爭議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對于勃拉姆斯而言,他的獨特風格產生于他的人生經歷及所處音樂環境,聆聽接觸了各個時代的不同音樂才讓他的音樂在創作時有更豐富的運用和發展,表達更神秘深沉的情感。所以,這樣的音樂是很具有深意的音樂,其音樂思想和情感表達也都是獨特的存在。
參考文獻
[1]齊楠.勃拉姆斯鋼琴音樂作品中古典與浪漫的融合[J].四川戲劇,2019(6).
[2]田晶.勃拉姆斯《鋼琴狂想曲》Op.79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
[3]張一澤.勃拉姆斯《鋼琴狂想曲》Op.79的演奏與音樂風格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6.
[4]李小燕.孤獨成就藝術[D].呼和浩特:西北師范大學,2018.
[5](德)漢斯·諾伊齊奇,王慶余,胡君宜譯. 勃拉姆斯[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