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華文明幾千年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傳統聲樂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繼承了我國傳統戲曲的精華,融入了西方聲樂元素,滲透了時代的特征,形成了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本文將從中國現代民族聲樂發展歷程入手,對中國現代民族聲樂對傳統戲曲的傳承進行分析,探討中國現代民族聲樂特點的形成,希望能夠為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國現代民族聲樂;形成;特點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9-0030-02
【本文著錄格式】鄭霞.論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形成[J].北方音樂,2020,05(09):30-31.
中國現代民族聲樂經過長期發展和演變,繼承了中國傳統戲曲精華,將中國各民族聲樂藝術與西方音樂元素相融合,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表演風格,展現出自身特有的美麗和鮮明的個性。
一、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形成的必然性
中國現代民族聲樂基于中國傳統聲樂藝術基礎上,融入時代發展各類元素而形成的歷史發展必然產物,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形成和發展與我國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質量需求不斷提升有著必然的聯系。此外,隨著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文化也朝向多元化發展,加快了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和演變[1]。
二、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歷程
(一)改革開放初期發展
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是從改革開放之后逐漸實現進步和發展的。改革開放不僅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生,人民思想和社會文化也擺脫了時代的束縛,來自西方的文藝形式逐漸走進了百姓生活,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也逐漸開始不斷挑戰自我、推陳出新,進入到初期發展階段。在此時期,我國陸續涌現出許多優秀的文藝工作者,創作出許多經典的現代民族聲樂作品,例如《外婆的澎湖灣》等。
(二)20世紀90年代發展階段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民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思想也更加開放活躍,對各類文化形式的接受能力也在不斷提升。20世紀90年代,流行音樂開始逐漸出現在收音機、電視、廣播等媒體平臺上,引起了廣大民眾的較高關注,逐漸獲得了百姓的接受和認可。在此期間,來自港臺的通俗唱法和“西北風”演唱風格對我國民族聲樂帶來了重大影響[2]。
(三)21世紀發展階段
21世紀,現代科技的發展推動了時代的進步,隨著互聯網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人們能夠從多渠道獲取各類信息,加快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在這個信息化時代中,中國現代民族聲樂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國外的聲樂元素不斷融入,給中國現代聲樂藝術注入了新的聲樂藝術細胞,使中國現代民族聲樂朝著多元化方向不斷發展。中國的現代聲樂藝術也被世界所認同,國內許多音樂家的聲樂作品也走進了世界音樂殿堂,獲得世界各國音樂界的普遍認可。
三、中國現代民族聲樂對中國傳統戲曲的傳承
(一)氣息與發聲技巧的傳承
首先,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在氣息運用方面傳承了傳統戲曲的技巧,講究氣沉丹田,并以此作為現代民族聲樂發聲氣息的支點。傳統戲曲的氣息運用技巧為中國現代民族聲樂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傳承了中國傳統戲曲發聲時喉形和共鳴技巧,并在此基礎上有所演變,既出現代民族聲樂發聲的科學性,又具有自身風格特色[3]。
(二)咬字技巧方面的傳承
中國傳統戲曲演唱中,咬字吐字是重要的基本功,戲曲表演中,演唱者不僅要對咬字技巧靈活運用,還要根據戲曲中所要表達的情感采用不同的咬字吐字方法,這樣才能夠使情感表達酣暢淋漓。傳統戲曲與現代聲樂藝術在咬字吐字技巧方面存在較多共性,現代民族聲樂藝術通過對傳統戲曲咬字技巧的借鑒,讓吐字更加清晰。
首先,中國現代民族聲樂演唱中需要重咬字頭,強調字頭的口腔力量和用力后的聲音發出效果,演唱者在平時的基本功訓練中往往需要加強口腔肌肉的訓練,提高摩擦力量,這樣吐字才能迎刃有余;在吐字過程中,演唱者需要對口腔閉攏位置進行調整,確保出字具有爆發力。
其次,在中國現代民族聲樂演唱中,歌唱語言與日常發音有較大區別,字的韻母銜接起來構成了民族聲樂聲音的主線,韻母發音的流暢性和連貫性決定了聲音的圓潤程度。
在中國現代民族聲樂演唱中,字腹要松開,讓氣息在演唱者口腔內能夠自由流動,這樣能夠讓聲音得到延長,讓吐音更加圓潤具有共鳴的效果。在咬字吐字中,字頭和字腹既能夠拆開又能形成連貫,兩者銜接流暢,實現平穩過渡,這樣才能表現出演唱的自然流暢效果[4]。
(三)表現形式方面的傳承
中國現代民族聲樂演唱與傳統戲曲存在許多共同之處,傳統戲曲演唱將抒發演唱者情感作為表演的核心,在表演中講究手、眼、身法、步伐技巧的綜合運用,這種規范的動作要求對現代民族聲樂藝術表演帶來了重要影響,在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演唱中,需要神形兼備,這樣才能表現出演唱者的舞臺感染力。
四、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特點的形成
(一)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文化風格特點的形成
1.中西聲樂元素的融合
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與西方聲樂元素綜合經歷了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
第一階段是在二十世紀初期,“五四”運動的爆發,帶來了大規模的文化交融運動,其影響不單涉及文學領域,更對中國近代音樂發展至關重要。從“五四”運動開始,中國的學院派音樂開始了全面西化的發展模式。在這個時期內,我國音樂學院的聲樂演唱以及聲樂作品創作近乎全盤西化,聲樂教學工作者需要經過西方聲樂唱法學習后才能任教。
第二階段在我國建國前后,我國與前蘇聯關系緊密,前蘇聯對我國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許多音樂工作者都接受過前蘇聯的文化影響。由于這段時期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許多聲樂作品和題材均與紅色革命有關,聲樂作品帶有很強的時代特征。在這個階段,聲樂唱法逐漸向民間演唱風格靠攏,形成了自然嗓音特點的唱法,受到廣大民眾的追捧。
第三階段是從改革開放到當前新時期,隨著社會發展,中國逐漸打開國門,西方文化和藝術思維在不斷對中國文化進行滲透和沖擊,實現了多元文化的交融,聲樂藝術不僅在藝術形式上融入了西方聲樂元素,也飽涵了中國現代聲樂藝術文化內涵,這是中國現代民族聲樂開放性在演唱中注重中國元素的展示。
2.各民族聲樂的交匯
我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分布于不同的地區,擁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這種民族文化的差異以及風俗、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各民族聲樂風格的迥然不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各地區文化交流更加緊密,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各類媒體信息傳播能力的不斷提升,大大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不同民族之間的聲樂特色互相滲透與融合,不同區域的民族聲樂差異也在逐漸減少。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各民族文化互相包容,民族聲樂風格交融已經成為中國現代民族聲樂發展的主要趨勢。
3.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
中國現代民族聲樂在向著共性化發展的,也將有強烈的個性化并存。我國擁有廣袤的疆域,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造就了民眾不同的性格,所表達的情感以及表達形式也具有突出的個性化特點。中國現代民族聲樂主要包括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和美聲唱法。近年來,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出現了不同風格唱法的并存,原生態唱法利用原始的發聲方法,表現出少數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風格,較為廣泛流行的包括信天游和蒙古呼麥。不同地區民族聲樂風格存在個性化,東部狩獵文化區域主要以質樸、豪爽風格為主,西部草原以及高原文化區域的民族聲樂風格中帶有宗教信仰的痕跡,北方草原文化區域演唱風格充滿了熱情與豪放。中國現代民眾聲樂風格在向著互相交融形勢下發展的同時,存在多元風格并存的局面。
(二)我國現代民族聲樂美學特點的形成
1.中國現代民族聲樂音韻美的形成
音韻美是中國現代民族聲樂的特殊魅力,是中國現代民族聲樂發展和演變過程中,音樂創作者和演唱者追求的藝術核心價值。中國現代聲樂演唱中,將字作為骨架,將音韻作為歌曲的血肉,在行腔中展示聲樂飽滿的音韻動態。中國現代民族聲樂將音樂與語言相融合對民族特色文化進行綜合表現,利用聲樂的旋律、音色和發聲力度以及各種表現手段和技巧對音樂旋律加以修飾,形成美妙的音韻。
2.中國現代民族聲樂唱腔美的形成
中國現代民族聲樂的唱腔傳承了中國傳統聲樂唱腔的精華,在演唱風格和技巧上實現繼承和發揚并重,在咬字吐字方面,中國現代民族聲樂繼承了傳統戲曲的技巧,依字行腔,達到字正腔圓的效果,展示出聲情并茂的特點。不僅如此,中國民族聲樂由于地域的不同,方言發音存在較大差異,能夠表現出多種個性化的音色,展示出地方民族聲樂的唱腔美。例如我國福建一帶的民族聲樂作品通常具有比較厚重的鼻音,采用吳語演唱的聲樂作品在發聲中表現得更加輕快靈活[5]。
3.中國現代民族聲樂意境美的形成
中國現代民族聲樂以表達作品意境作為核心內容,與演唱者音韻實現完美融合從而達到民族聲樂的藝術境界,能夠讓中國現代民族聲樂鑒賞者在體驗音韻美的同時產生豐富的聯想,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中國現代民族聲樂擁有許多優秀作品,能夠作為現代民族聲樂藝術代表作,例如《枉凝眉》《在那遙遠的地方》,通過意境與音韻的完美融合,體現出中國現代民族聲樂的藝術感染力。
五、結束語
中國現代民族聲樂繼承了傳統戲曲的精華,借鑒了西方聲樂元素,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融入多元文化,表現形式不斷豐富,在演唱技巧上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近年來,隨著全球文化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將會在世界舞臺上展示出特有的魅力,中國元素受到世界的矚目。
參考文獻
[1]李媛媛.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聲樂藝術的傳承與發展[J].藝術評鑒,2019(11).
[2]宋江東.關于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多元化發展的思考[J].文學教育(下),2017(5):122-123.
[3]曹麗紅.中國民族聲樂的演唱特點及其發展研究——基于字韻的角度研究[J].明日風尚,2017(15).
[4]孫夢楠,靳宇.多元視角下中國傳統民族唱法的傳承與傳播[J].北方音樂,2019(16):1-2.
作者簡介:鄭霞(1998—),女,漢族,江西上饒人,本科,江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聲樂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