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縣域普通高中校內資源一般都無法滿足學生音樂發展需求,因此,應打破校園空間壁壘,構建“社會音樂教育大課堂”,打造音樂教育資源共享平臺,提高音樂教育魅力,為學生提供優質的高中音樂教育,促進教師專業提升,文章立足縣域普通高中,試圖通過探索與實踐,獲得經驗。
【關鍵詞】普通高中;音樂教育;校外資源;探索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9-0090-02
【本文著錄格式】謝遠東.縣域普通高中音樂教育中利用校外資源的探索與實踐[J].北方音樂,2020,05(09):90-91,256.
一、普通高中音樂教育中利用校外資源的背景
伴隨著互聯網普及,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基礎教育也隨之發生變化。新形勢下,社會迫切需要高素質的高中生,高中教育成為承接義務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橋梁,在高中階段,學生對音樂教育高質量的需求與音樂教育是薄弱學科的矛盾依然是多數學校的現狀。缺師資、缺教學設備、校內音樂活動少,無法滿足學生音樂發展需求,特別是學生個性化音樂發展需求等問題一直困擾著學校、老師、學生。實施高中課程改革以來,普通高中音樂教育在各級黨委、政府、教育部門、學校的一直重視下獲得了一定改善,音樂學科的薄弱地位依舊,作為縣域普通高中,組織機構相近、資源類似,本文立足縣域普通高中,試圖通過探索與實踐,獲得經驗。
二、縣域普通高中音樂教育中常利用的校外資源的類型
校外資源從空間上區分,即除校內資源以外的所有資源。主要包括人力、財力、物力、文化、理念等資源,從性質上講,有公益與商業之分。從音樂專業發展角度看,有普及型、專業型。校外資源存在形式具有多樣性、多元性、開放性、獨立性、自主性、社會性等特點。不同的資源擁有不同的管理者、組織者、擁有者。縣域音樂教育中常利用校外資源有校外音樂設備設施、音樂機構、音樂協會組織、影城、劇場、文化館、藝術中心、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各類舞臺等;校外各類音樂活動,如教學講座、文藝晚會、比賽、考級、創作、采風、交流、藝術節、旅游節、音樂沙龍、網絡活動、音樂義工,參觀展覽,觀看演出,聆聽講座、傳統文化、民俗活動等;電視網絡傳媒活動 報紙、雜志等。
三、普通高中音樂教育中利用校外資源的意義
(一)構建社會音樂教育資源共享平臺
音樂教育中校外資源的利用在以往的研究中比較被動,開發意識不夠強烈,隨社會發展,學生對音樂教育有高質量的需求。讓學生了解更多校外信息,享受各類社會資源,讓學生學生感受音樂教育中利用校外資源的樂趣,也促使校外資源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最終實現資源共享。
(二)打造“社會音樂教育大課堂”
校外資源的利用,要打破校園空間壁壘的局限,校園內外不再隔離,補充校內音樂教育的不足。校外教育有其豐富精彩之處,打破原有課堂結構形態,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提高了學生的視野,促進了學校的音樂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一系列改革,加強了學生、家長、老師、學校、社會的協同聯動、創新了普通高中音樂教育新模式,打造音樂教育新課堂,使學校的音樂教育充滿了新活力、新動力、新魅力,也促使校內外各方力量對學校音樂教育的支持, 讓學生實實在在享受“社會音樂大課堂”的成果,形成良好的音樂教學生態鏈。
(三)開拓校外音樂實踐“大舞臺”
音樂學習,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校外資源的利用,學生增加了實踐機會,有機會在校外展示校內學到的知識,獲得社會的認可,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使音樂與社會實際生活相融合,告別“紙上談兵”,有助于學生更喜歡音樂。校外資源為學生開辟了音樂實踐“新舞臺”,創新能力培養的“新基地”,打造了校外音樂資源豐富而獨立的“新天地”,學生學會了與人溝通,增強了自信,提高了自己的藝術素質,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四)傳承地方特色文化
每一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地方音樂文化,很多地方還有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遺產。利用好本土民間、傳統音樂文化資源,做好傳統音樂傳承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任務。教師們要鼓勵學生學習本地傳統民間鄉土音樂文化。
四、普通高中音樂教育中利用校外資源的措施、策略
(一)“強兵先強將”
教師是實施音樂課程的關鍵因素,必須加強教師的音樂技能、科研理論、業務能力的研修、培訓,使老師擁有先進前沿的教育理念,熟悉科研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及科研水平。音樂教師在專業上需要“活到老,學到老”,目前在職音樂教師專業培訓少,專業上升渠道窄,教師通過參加校外各類音樂專業素養及學科培訓、遠程觀看專家的講座錄像、音樂小組討論、擴大教師個人音樂的視野,增強個人音樂技能、素養。通過培訓,提高教師對音樂教育中校外資源利用意義的認識,使教師們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專業的音樂技能和科研能力,能更好為學生提供優質音樂教育服務。
(二)“信息先導”
加強校外音樂資源的信息收集、挖掘、篩選、協調、利用。長期以來,教師的工作范圍、活動地點幾乎學校,學校與社會聯系不多,由于缺乏協調機制,學校間的交流也很少,造成信息封閉,理念單一,校外很多音樂資源學生無法利用。教師走出校門,尋找、培育、組織、利用各種校外音樂資源,打造校外音樂課堂,是新時代對音樂教師的新要求、新任務,具有挑戰性、開拓性。
(三)“保障先行”
爭取社會各界對本校校內外的音樂教育活動提供場館、設備、場所、資金等支持。一般普通高中配備的音樂硬件設施、裝備比較簡單。利用縣城擁有的藝術中心、劇場、影城、文化館、電視臺、圖書館、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廣場、私人音樂工作室、琴行、音樂培訓教育機構等一批得天獨厚的音樂場館、場所。組織學生到校外聽音樂會、講座、晚會、電影等,非常方便。音樂教學設備除了學校購買或社會捐贈外,還可通過校外租賃、借、贊助等方式解決。如學校文藝晚會的燈光、音響,樂器、演出服裝等可以向演藝公司租賃。訂閱各種音樂書籍、音樂雜志、書刊、音像資料,了解音樂動態。爭取社會對校內外音樂活動在資金上的支持、贊助。
(四)“人才引進”
把校外優秀音樂人才引進學校,隨著學校音樂教育的改革發展對教師隊伍數量與質量需求的不斷增強,校內音樂教師的專業特長不同,有必要聘請社會上優秀的音樂人才到校兼課、校際間的師資交流及跨校兼課。請專業教師、地方民間藝人、有音樂特長的家長請進學校課堂,表演、講座、教唱民間樂曲等,這些都是彌補師資力量不足的好辦法。
(五)“數據引領”
利用好大數據時代的網絡資源,推進“互聯網+教育”。各種音樂在線課程、音樂網站、音樂制作軟件、音樂學習軟件、數據化的音樂資料、電視、廣播、音頻、VCD、DVD等音樂影像資源,這些資源可以在課內使用,也可以在課外使用,可以在校內使用,也可以校外使用。
(六)“文化傳承”
利用好本土民間、傳統音樂文化資源。調研發現,隨著社會發展,城鎮化建設,年輕人進城就業定居增多,普通話的推廣,農村很多孩子平時交流使用普通話,不說或不會說方言等因素,鄉土文化不易被學生接受,很多傳統項目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這不是傳統文化好不好的問題,而是平時學生們沒有機會看,沒有機會聽,更不用說學了。鼓勵學生去看、去聽,再提供機會讓學生學,才能讓傳統文化在學生中傳承、發展。讓學生透過傳統音樂文化感受本地風土人情,形成內在的認同歸屬感,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情懷,提高學生對家鄉的自豪感。
(七)“專家指導”
組建專家顧問團。工作中會碰到各種專業問題,積極聯系專業人士,與他們成為良友,聘請他們為校外資源的利用提供理論支持及行動指導。
(八)“重視線上音樂”
科技改變了教育形態,近年來,在線音樂教育通過制作音樂教育視頻或直播方式進行授課,大大降低了音樂學習的門檻,對于學生來說,沒有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成本大大降低。較為熟知的“中音在線”,“跟誰學”“大衛音樂網”“牛班明星音樂教室”等,通過互聯網交流、互動,可以吸收不同的教學理念;老師也可以通過在線教育擴大受眾范圍,不再受限于傳統的一對一教學的模式。和傳統的線下音樂教育相比,在線音樂教育在模式上仍存在不成熟的地方,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正在影響著用戶體驗,如線上教學老師的頻繁更換,常導致學生無法形成系統的上課體系,甚至喪失學習意愿;由于聲音的實時輸送,導致樂器音色上的削弱或走音,會影響聽者對樂感的理解;單方面視頻授課無法及時監督到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等。
(九)“學習模范”
向強校、名校取經、加強校際間的交流。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音樂教育特色、困惑,通過分享他們成功的科研、管理經驗、共同尋找破解困惑的辦法。
(十)“協同機制”
加強校外資源利用的挖掘、組織、協調、管理。
(1)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學校支持合理的校外資源利用,為校外音樂資源利用提供人力、財力、制度支持。做到有章可循,制度化、規范化,確保校外活動安全、高效開展。根據《教育法》《中小學教師職業道都規范》等要求,學生校外活動應由學校統一組織安排、制定活動方案(方案需明確活動內容、活動性質、活動參與人員、活動時間、活動地點、活動路線、交通工具、費用預算、安全措施、帶隊老師、負責領導等),上報主管部門審批,制定校外音樂活動意外事件的應急預案,嚴格做好校外音樂活動記錄,并及時做好成果分享。教師個人不能私自組織學生參加校外音樂活動,特別是不利于高中學生身心發展的商業性音樂活動、營利性音樂比賽等,也不得組織學生到酒吧、KTV等娛樂性場所開展音樂活動。
(2)積極聯系政府、社會各部門、組織、團體等校外單位、學校、老師、學生、家長協同聯動機制。共同篩選有益的音樂活動資源,鼓勵學生參加有意義、有利于高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義演、考級、比賽等活動。
(3)發揮家長作用。積極聯系家長,了解學生家庭音樂教育情況,并就如何進行音樂教育給家長合理建議,鼓勵家長為孩子創建良好的家庭音樂氛圍、購買音樂書籍、音樂器材、樂器等,鼓勵有條件的家長在家開小型音樂會,帶自己的孩子去欣賞音樂會、觀看文藝演出,參加音樂活動,鼓勵家長支持有音樂特長的學生報考藝術院校。
建立監測評價系統。通過校內舉辦音樂會、匯報會、課堂展示、擴大學生的校外演出、比賽機會等,提供學生交流平臺,了解學生校外音樂學習情況。
加強校外音樂教育的引導。學生在參加校外音樂輔導機構、私人音樂家教,學生、家長、學校要密切協同、注意考察機構地址、周邊環境、規模和硬件設備、辦學資質。授課教師資歷、參訓學員數量、口碑等,除了關注技能培訓外,還要關注教學理念、思維訓練,注意甄別是否存在虛假宣傳,還要防止機構突然卷款關門跑路,退費無門的情況發生,2018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其中明確要求“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近年來,校外培訓機構人員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犯罪明顯增加,對學生要加強在校外音樂活動中防范騷擾、防范侵害的教育。萬一發現機構靠譜,出現課程不合理、師資造假、管理混亂、“黑家教”“黑機構”等,要盡快退費、一刀兩斷,協調不成,向主管部門反映投訴,或提起訴訟,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十一)“實踐檢驗”
開展學生實踐活動,積極組織、鼓勵學生參加各級黨委、政府、教育部門、社區舉行的各種公益演出,音樂比賽。鼓勵學生服務社區。學生利用自己學到的音樂知識或特長積極為社區表演節目,參加聯誼活動,為校外音樂活動做志愿者,拓展學生的實踐活動空間。
充分認識校外資源在普通高中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意義,加強實踐探索,依靠校外資源開展新型普通高中音樂教育,是學校面臨的新形勢,各類校外資源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承擔著教育、實踐等責任。加強校外資源的有效整合、科學利用,才能使校外資源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隱形翅膀”,使校內音樂課堂在校外獲得延伸、拓展、補充。
在教學理念更迭加快的新形勢下,未來縣域普通高中音樂教育中利用校外資源的研究,將更加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關注和重視,隨著實踐研究的不斷深入,校外資源在普通高中音樂教育中將繼續唱響“立德樹人”的主旋律,揚帆再起航。
參考文獻
[1]朱茹潔.轉型中校外教育構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6).
[2]唐麗穎.校內外合作互補:我國校外教育發展的現實需要[J].中國德育,2012(2).
[3]曹瑞,麥清,郝琦.校外教育、社區教育和社會教育概念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4(12).
作者簡介:謝遠東(1980—),男,漢族,廣西浦北縣人,本科,廣西欽州市浦北縣第二中學,中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