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正確的音樂作品分析有利于演唱者(或演奏者)將其自身的技巧與作品內涵相結合,從而更好地表達出音樂作品中的情感。而音樂作品的分析,對于絕大多數從事音樂方向的工作者而言,往往停留在音樂形式(包括和聲、旋律、音樂題材以及曲式結構)上的分析,也即“音樂本體”分析。如何更深層次把握音樂作品內涵,還需對此進行社會、歷史方面的分析。肖邦《革命練習曲》作為華沙革命時期的烙印,不僅體現了肖邦精妙的作曲技法,更是涵蓋了他那豐富的精神內涵。本文采用于潤洋先生對《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前奏曲與終曲的音樂學分析法來進行本首作品的分析。
【關鍵詞】肖邦;音樂形式分析;社會歷史分析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2-0019-02
【本文著錄格式】陳杰.肖邦《革命練習曲》音樂學分析[J].北方音樂,2020,06(12):19-20.
一、“鋼琴詩人”肖邦
弗里德里克·肖邦,1810年出生于波蘭,1849年逝世于巴黎。作為身處19世紀浪漫主義文藝中的偉大作曲家,肖邦的音樂創新在于汲取了古典主義時期貝多芬、莫扎特等人的嚴密性、規整性因素,并將其與波蘭民族民間音樂的傳統有機結合起來,以其富有創造性的和聲語言以及情感表現力的鋼琴織體,極大地豐富了練習曲、奏鳴曲、前奏曲等藝術表現能力,并賦予了新的社會歷史含義,從而形成了所謂的“肖邦風格”。
音樂作為人類情感的創造物,人的情感作為音樂形式的意義載體。這種意義載體是音樂的內容與形式的紐帶,而在肖邦《革命練習曲》(c小調練習曲)中將其展現得淋漓盡致。這首作品不但具有高超的演奏技巧,還包含豐富的情感內容。1831年,華沙革命失敗,身處異鄉的肖邦深受打擊,在悲痛與憤怒的情感交織中,創作出這首被后人廣為演奏的《革命練習曲》,這首作品也標志著肖邦的音樂創作走向飛躍時期。
二、音樂形式的藝術分析
肖邦《革命練習曲》以華沙革命失敗為創作背景,全曲充斥著剛毅、激昂、大無畏的情感基調。整首作品以左手“橄欖形”的快速跑動與右手八度、和弦的結合,配著強弱有序的力度處理及豐富的音樂表情符號,使音樂如波濤一般連綿不絕、起伏不斷,深刻地反映了肖邦作為異鄉人、流亡者,故鄉波蘭淪陷后內心的痛苦與悲憤之情,同時也體現出肖邦的愛國之情。
本曲為c小調,4/4拍,單三部曲式。1~9小節為引子,以右手柱式屬九和弦為主導動機,合著右手連貫(legatissimo)地快速下行跑動展開音樂。其后,動機繼續發展為雙手快速下行跑動以及時高時低的旋律線。仿佛在訴說華沙起義失敗的消息,如重錘一般直擊肖邦的內心。
10-19為第一樂段,采用八度和弦的演奏方式以及切分附點的節奏型為第二動機,以其獨特的力度處理,使每兩個樂句之間似乎呈現出“一問”“一答”的表現方式,似乎意味著革命號角的吹響。樂段第二句(20~29)為變化再現,調性由c小調轉到降B大調,與第一樂句相比力度變化更為強烈,并在變化部分采用cresc、stretto的音樂處理方式,使音樂更加緊湊。
29-40為展開性中部,調性由降B大調轉為升F大調,并以主題為中心向外游離。采用柱式和弦模進的方式為第三動機展開音樂,模進后又以多次突強的力度處理將音樂推向高點(37小節),最后回到主調主和弦。
41~49為連接段,采用主導動機的方式,與引子部分相呼應,形成了音樂結構上的呼應統一。
50~74為變化再現樂段,音樂在主調基礎上以附點切分節奏以及三連音作裝飾變奏。第一樂句結構不變,第二樂句裁剪為5小節,采用突強、漸強的方式將音樂推向至12個小節的擴充。前四個小節擴充為模進形成,然后采用了Sfp、p、somrz的處理方式使音樂逐漸緩和下來。
77-84為尾聲,音樂情緒繼續保持為sotto voce,并以兩次PP的力度逐漸過渡到P。隨后出現的a tempo、ed appassoonato的速度和情緒變化以及ff的力度變化,將音樂瞬間拉回革命情緒中?!案铩币鉃楦淖?,“命”意為命運,所以“革命”的意思就是改變命運。而肖邦《革命練習曲》中的“革命”主要是指作品所體現的那種革命雖失敗但終究會勝利的堅強意志,這種堅強意志的表現形式為作品最后出現的fff力度處理。
三、音樂內涵的社會歷史分析
(一)“悲情”肖邦
肖邦的《革命練習曲》產生于十九世紀華沙起義的失敗,作品自然以悲傷、悲情成分為主。而“悲情”作為肖邦音樂內涵中最重要的因素,幾乎伴隨著肖邦音樂的后半生。當肖邦的“悲情”發展到最為強烈時,其音樂往往充滿著豐富的情感宣泄以及強烈的內在張力,于潤洋先生將之概括為“戲劇性”,即“悲劇—戲劇性?!笔耸兰o末至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波蘭爆發的民族解放運動,喚起了這位由市民階層出身的愛國主義者的強烈愛國熱情及民族情感。而1831年9月,華沙革命的失敗卻又沉重打擊了肖邦的內心,這種打擊無疑使肖邦陷入悲傷、悲情之中。這種內心情感與不能展現為客體的音樂形式(《革命練習曲》),就形成了所謂的“異質同構”關系。
此外,肖邦的“悲情”還源于他的離鄉。人一旦遠離他鄉,便會產生出一種思鄉情。正如余光中先生所寫的《鄉愁》一般,能夠較為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對故鄉、祖國的眷念之情。而肖邦的思鄉情卻有別于此思鄉情的特殊內涵,那就是遠在他鄉卻不能歸的流亡者對已經淪喪了的故土的思念。正如肖邦同時代的德國音樂家舒曼所說:“他是個波蘭人,這個民族現在正穿著喪服”。這正是構成肖邦音樂中悲情內涵的重要來源。
肖邦是重情、重義之人,華沙革命的失敗及親人、朋友的離世,無疑給他帶來了沉重的打擊。而身處浪漫主義時期的他,有過深刻而短暫的幾段愛情故事,但都以分離而告終,在此不得不提的是與法國作曲家喬治·桑同居八年的愛情故事。喬治·桑作為一名反傳統、備受爭議的作曲家,承蒙李斯特的介紹使二人得以相識,喬治·桑起初并未受到肖邦的注意,隨著二人不斷的來往,關系也逐漸升華,這時期肖邦的音樂創作可謂達到了人生巔峰。家庭矛盾及肖邦的愛國之情導致了這段美好愛情故事的結束,分離后的肖邦備受打擊,幾年后也因這種悲痛之情而在重病中逝世??梢?,肖邦的“悲情”不但能從作品《革命練習曲》中得以體現,還覆蓋了他的生活體驗、情感體驗。
(二)民族情、愛國心
浪漫主義時期的藝術家們的創作主要表現為崇尚主觀情緒、對自然的熱愛以及對未來的幻想,受此思潮影響的波蘭,同樣具有上述特征。與之不同的是,波蘭的浪漫主義文藝中還包含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意識。而肖邦早期的音樂創作主要是將自己的民族情感融入波蘭民族體裁中去表達,如早期的波羅奈茲舞曲、馬祖卡舞曲,都具有濃厚的民族民間色彩。
1830年11月到1831年9月,由波蘭起義軍領導的華沙起義從起義成功到失敗,使肖邦的內心情感遭受到了沉重打擊。得知祖國淪陷后的肖邦,充滿了悲憤之情。通過音樂這一形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也就在此時,這部融入了民族意識和愛國之情的《革命練習曲》得以誕生。華沙淪陷后,肖邦流亡到了剛經歷“七月革命”的巴黎,社會的復雜性及遠離祖國的悲傷之情愈發強烈。這一時期的音樂作品的精神內涵主要為對祖國淪亡的悲痛,對親人的思念以及對民族前途的擔憂。到了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作為肖邦音樂創作的巔峰時期,從練習曲、前奏曲、到諧謔曲、奏鳴曲,無不體現肖邦的民族精神,其中最為強烈的則為波羅奈茲舞曲,其音樂創作多來自英雄人物精神、對祖國的緬懷、對民族的振奮。
四、結語
偉大的作曲家往往以兩種形式讓人銘記在心:一種是生前,一種是死后。而肖邦正屬于后者。我想肖邦的偉大不僅在于其作曲技法的精妙運用,更在于他的民族情、愛國心,在于他那音樂作品中獨有的精神內涵。而《革命練習曲》誠如于潤洋先生所評價的那樣,這首作品的高度藝術價值在于:肖邦將如此奔放不羈的感情沖動納入到一個極為嚴整洗練的藝術形式里,既有樂思敏捷的即興性質,又有藝術上的精雕細琢之美。
參考文獻
[1]于潤洋.肖邦音樂的民族內容——紀念波蘭杰出音樂家肖邦誕生一百七十周年[J].音樂研究,1980(1):94-121.
[2]索菲婭·海爾曼,于潤洋.肖邦時代的華沙音樂文化[J].人民音樂,2003(1):34-37.
[3]于潤洋.于潤洋.悲情肖邦[J].鋼琴藝術,2010(3):4-9.
[4]金順福.肖邦練習曲的音樂與演奏風格研究——以C小調“革命”練習曲為例[J].音樂創作,2017(6):162-164.
[5]朱珠.鋼琴演奏中的“情”與“法”——以肖邦《c小調革命練習曲》為例[J].民族音樂,2011(1):116-117.
[6]王次炤.肖邦音樂浪漫主義特征中的民族因素[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3(3):25-35.
[7]路易斯·肯特納,鄭雪梅.肖邦與他的音樂[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2(1):76-82.
[8]馬銀瑜.肖邦練習曲的藝術特色和演奏技巧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3.
[9]李佳.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音樂風格[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1,30(2):98-102.
[10]于潤洋.音樂形式問題的美學探討(下)[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4(2):28-38.
于潤洋.音樂形式問題的美學探討(上)[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4(1):19-28.
[11]于潤洋.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前奏曲與終曲的音樂學分析(下)[J].音樂研究,1993(2):88-102.
[12]于潤洋.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前奏曲與終曲的音樂學分析(上)[J].音樂研究,1993(1):41-55.
作者簡介:陳杰(1995—),男,漢族,重慶市榮昌區,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