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格里格作為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在其作品的和聲表達方面蘊含了許多20世紀音樂發展的傾向。本文從高疊和弦的排列組合形式與及結構意義層面分析,論述格里格鋼琴抒情小品中高疊和弦的應用規律及技巧,旨在厘清高疊和弦這一現代和聲技法在印象主義和現代音樂前的發展軌跡。
【關鍵詞】高疊和弦;抒情小品;格里格;應用
【中圖分類號】J624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2-0056-03
【本文著錄格式】張茂濤.高疊和弦在格里格鋼琴抒情小品中的應用[J].北方音樂,2020,06(12):56-58,85.
在漫長的西方音樂發展史中,作曲家為作曲技術的發展進行不斷的探索與創新。在和聲方面,對和聲技術手法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與之相依相存的各種和弦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高疊和弦就是如此。
格里格是19世紀的作曲家,筆者選擇他的鋼琴抒情小品作為研究對象,從高疊和弦的應用及其表現技法入手進行拓展性的探究,從而為高疊和弦這一現代和聲技法的發展提供借鑒。通過對鋼琴抒情小品中高疊和弦的應用進行探究,期望可以幫助鋼琴演奏者更深層次的理解格里格的音樂作品,有助于更加準確地把握作品音樂風格。
一、格里格鋼琴抒情小品簡介
愛德華·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年)是19世紀下半葉挪威民族樂派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第一位被世界所承認的斯堪的納維亞作曲家。同時,他創作的鋼琴抒情小品也成為了19世紀民族樂派及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鋼琴抒情小品是格里格的重要代表作品,他的鋼琴抒情小品可以看作是他用鋼琴寫作的抒情詩或生活日記,是淡雅柔和的風俗畫展。他充分利用鋼琴聲音的特點,把音樂語言建立在純粹的鋼琴藝術上,用鋼琴來歌唱,同時表達作品悠長的旋律、色彩美妙的和聲、精致熟練的鋼琴織體,宣泄自己的優愁、悲苦、思念與回憶等種種思想感情并升華。
格里格把挪威的民間歌曲和舞曲融到自己的作品中,其旋律樸質,具有深邃深摯的民族氣息,和聲簇新,技法巧妙而富于民族色彩。其間透露著格里格對歐洲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的深入繼承,以及他對傳統古典音樂的突破創新,更為后來德彪西開拓印象主義起到了推動性的作用。
二、高疊和弦的定義及特點
高疊和弦是一種由三度疊置為主,且多于或等于五個音的極不協和的現代和弦,故又稱“三度高度疊置和弦”。高疊和弦這一現代和聲表現技法,早在巴赫時代就有零星的運用。如小調的屬九和弦,因其本身的高疊性質與復合性質,故九音在巴洛克和古典主義時期常被當作和弦外音使用。自19世紀以來,高疊和弦開始往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在屬七和弦上繼續往上疊置三度,從而形成現在我們所知道的屬系列的高疊和弦——屬九和弦、屬十一和弦、屬十三和弦;另一個方向是,除V級上使用外在其他級數上使用高疊和弦,其中包含在重屬、副屬上運用高疊和弦。如在大調的II級和弦與小調的VI級和弦上,多使用九和弦與十一和弦等。
由于高疊和弦的和弦音數量過多,在實際運用時性質相對模糊、音響效果不清晰,具有復合功能的特點。故在四部和聲寫作中和弦音常有改變,如這些和弦在使用上通常都是創建在根音位置上,低音聲部多用開放排列,和弦中的較高音都安插在最高音部,常用省略音的形式。到了二十世紀,高疊和弦已被作曲家們開始獨立使用,而這時的高疊和弦多數已經沒有了明顯的功能意義, 也沒有了強調對不協和音的傾向與解決,甚至有的在較長篇幅里獨立使用高疊和弦,譬如將它連續地平行進行等。但不同的作曲家對高疊和弦的使用與處理是不同的,他們對音響效果的需要導致同樣的高疊和弦會因其排列形式及前后連接的和弦作出改變。
三、高疊和弦在格里格鋼琴抒情小品中的應用
高疊和弦在格里格鋼琴抒情小品中運用的位置與排列形式的不同,其產生的音響效果與表達的意義也有所不同。作為浪漫主義晚期與印象主義初期銜接的音樂家,格里格在高疊和弦的使用中保留了傳統,又探索了高疊和弦運用的多樣性方法,為后人對高疊和弦的運用作了開拓性的實踐。為此,文章從兩大方面總結了高疊和弦在格里格鋼琴抒情小品中的具體運用。
(一)功能性的高疊和弦
1.終止式中的高疊和弦
在作品12的第一首《小詠嘆調》的最后終止處出現了高疊和弦的使用,在譜例1中,方框處便是用在終止式中的高疊和弦——屬十一和弦。從和弦排列角度上看,縱向呈現出開放式排列形態,且該和弦省略了三音與九音,保留了根音、五音、七音與十一音;從和聲功能角度上看,根據和弦所處的終止位置以及低聲部的降B音的判斷,該和弦屬于降E大調屬功能組和弦,因其五音與七音的升高變化,故最終判斷為帶有屬變功能的高疊和弦。再者與前后和聲進行來看(II6 5-V11-I)明顯的下屬-屬-主的正格全終止進行,運用高疊和弦時保留了傳統功能和聲中的屬功能;從和弦解決的角度上看,該和弦升高七音替代原來的七音下行解決,其目的都為解決到主三和弦的五音,升高五音為屬變和弦范圍,其目的為級進上行解決到三音,而十一音的使用在橫向上與和弦外音中先現音的使用有一定的聯系,縱向上因處于強拍且時值較長,故為屬功能組高疊和弦的十一音。
在作品43的第五首《愛之歌》中最后終止處出現了高疊和弦的使用,從譜例2中方框處可以看到,此處為F大調的屬十三和弦最終解決到F大調的主和弦上。從和弦排列角度上看,左手低聲部的C屬音與右手聲部的和弦音之間呈現處開放式排列形態,該和弦省略了五音、九音與十一音,重復強調了根音,并保留了和弦的三音、七音與旋律聲部的十三音。從和聲功能角度上看,根據和弦所處的終止位置以及和弦重復強調的和弦根音,可以判斷和弦的屬功能性。前后連接的和聲進行為F大調的重屬變和弦解決到屬十三和弦再解決到主和弦。在和弦旋律音及和弦強拍位置強調和弦的十三音和低聲部的屬音都可發現,格里格在運用高疊和弦時在屬功能組上疊加發展。在和弦解決上,將外聲部的十三音下三度進行到主音,內聲部的根音則通過和弦七音下行解決到主和弦的五音,低聲部則進行終止四五度的跳進解決。
格里格的鋼琴抒情小品中,在終止式處運用高疊和弦的還有其他作品,如譜例3與譜例4最后結束的終止式上都出現了運用屬方向的高疊和弦解決到主和弦的進行。在終止式中運用屬功能的高疊和弦,除了在保留傳統功能和聲中的功能性外,還具有同功能的和弦色彩性,這也成為格里格對傳統繼承與創新的表現。
2.持續音上的高疊和弦
格里格除了在終止式上運用高疊和弦外,還在作品的持續音上運用高疊和弦。如譜例5,在d小調主持續音D音與A音空五度的持續音上,作曲家將和聲功能穿插其中,形成主-下屬-屬的功能進行。譜例5中方框處為d小調的屬十一和弦,該和弦建立在持續音上。從縱向結構看,此處為轉位的屬十一和弦。從力度記號上看,強調這個和弦并使用強后及弱的符號,在右手旋律聲部用#C音的八度強奏突出。左手這種帶有印象風格的音簇式結構給音響效果上造成迷幻的色彩。該譜例片段為作品12第六首《挪威人》中并列單二的中句部分。
譜例6的內聲部為G大調的屬持續音上,在方框處分別為屬九和弦與屬十一和弦。低聲部在排列上呈現出開放式排列,和聲功能在內聲部持續D音的維持下猶如一根線,把這些凌亂的屬方向的高疊和弦進行統一起來。在內聲部保持屬和弦的根音與七音的連接,旋律聲部對主題音樂進行倒影式的模仿寫作,低聲部則根據高疊屬和弦的和弦音進行旋律式的跳動。此外,作曲家在譜例中用重音記號著重強調該處的和弦,與和弦外音的處理相違背,且這些類似的情況在這個片段中多次重復出現。在持續音上出現的高疊和弦與在終止式中出現的高疊和弦,都同屬于屬方向上的高疊和弦。但從和弦排列上看,持續音上出現的高疊和弦屬于轉位的高疊和弦。通過內聲部的根音橫向上的穩定及縱向上屬和弦音的排列,因此,格里格在屬方向的高疊和弦運用上仍屬于傳統和聲范疇。
3.重屬、副屬上的高疊和弦
19世紀以后的高疊和弦除了在屬七和弦上繼續往上疊置三度,從而形成屬系列的高疊和弦之外,另一個方向是在其他級數上使用高疊和弦,其中包含在重屬、副屬上運用高疊和弦。在格里格鋼琴抒情小品中就有使用副屬上的高疊和弦。
在作品38第五首《春舞》中便有副屬上的高疊和弦運用。如譜例7標記處為G大調下屬和弦上的屬九和弦,在該和弦的辨認上,很多人會認為旋律聲部的A音為前者的延留音或其他和弦外音處理掉,但因其重音記號及雙ff力度的強調,使得該和弦的九音特別被強調。高疊和弦在使用時通常會把旋律音的位置留給九、十一、十三音。此外,在和弦排列上明顯的開放式排列,還原F音是整個離調副屬高疊和弦成立的原因之一,該和弦與下一個和弦在低聲部上形成四五度解決的形態。
在作品43的第五首《愛之歌》中出現了在重屬上的高疊和弦,譜例8為作品的第8小節,強拍處的F大調重屬十一和弦解決到屬和弦的和聲進行。開放排列的和弦與內聲部的十一音C音的八度強調,琶音奏法與重音記號的強調無疑帶來了奇特的音響。
格里格在高疊和弦的使用上,既繼承了往屬功能方向發展的傳統高疊和弦使用,又涉及了往重屬、副屬方向離調的高疊和弦使用。這些高疊和弦雖然與前后的和弦外音有著必然的聯系,但因所屬的強拍位置與重音記號的強調,使這些具有離調性質的高疊和弦在格里格的鋼琴抒情小品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色彩性的高疊和弦
在格里格鋼琴抒情小品中,還存在色彩性大于功能性的高疊和弦,如譜例9。作曲家將a小調的大九和弦作為色彩和弦使用,并進行下行半音的模進處理,以此來表達夜晚奇幻的色彩之旅。由譜例10可見,該方框處的終止式中,高疊和弦除了具有功能意義外,還具有色彩性和聲的意義。因其運用同主音大小調的K6 4交替使用,使終止中的a小調屬九和弦,在兼顧功能性的同時增添了和聲的色彩性,這與早期在終止上使用高疊和弦有了質的飛躍。色彩性的高疊和弦在作品65第四首《沙龍》中也有呈現,從譜例11可見,在作品的一開端便出現了A大調的屬九和弦,與上述幾種高疊和弦的呈現不一樣。一開始以線條聲部進行為主在縱向上疊加形成了高疊和弦,內聲部的和聲與之形成短暫的高疊和弦,并最終以奇特的色彩進行上三度的模進。
綜上所述,格里格在早期的高疊和弦使用中大多還是保留了高疊和弦傳統和聲的功能性,在往后的作品中有意與無意地將高疊和弦解放出來往重屬、副屬高疊和弦上過渡。在作曲技法上保守的將和弦外音等穿插其中,創新地將力度記號放在重拍位置上,這無疑將傳統與現代的過渡上作了銜接,在格里格后期的作品中特立獨行將高疊和弦色彩性的大篇幅使用,使高疊和弦漸漸地擺脫傳統功能和聲。
四、格里格的高疊和弦對和聲發展的意義
通過對格里格鋼琴抒情小品中高疊和弦應用的分析,在高疊和弦應用的處理上,將高疊和弦的應用作為處理挪威民間音樂獨特的和聲語匯;在保留高疊和弦傳統功能性的使用上,對作品的和聲色彩進行了探索;在終止式、持續音、離調和弦及其他類型上,將高疊和弦與色彩和聲進行混合,為后來印象主義的產生以及現代和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特別是當“高疊和弦”“平行進行”成為德彪西的重要手段時,我們不禁想到,格里格對高疊和弦的用法與他有很大區別。德彪西將“帶狀和聲”與無實際意義的傳統和聲結合, 豐富、加厚了音樂樂律。而格里格用此類技法則不完全去除傳統和聲的功能, 并使之又具有民族色彩性。高疊和弦在格里格的鋼琴抒情小品中的應用,體現出格里格在選擇與發展“高疊和弦”上的精細與嚴謹。高疊和弦作為格里格鋼琴抒情小品中諸多革新的音樂創作技術手段之一,有對傳統的繼承, 也有對超越傳統的創新,這都為高疊和弦在往后的音樂中發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挪]達格舍爾德魯善-艾貝著,張洪模譯.格里格的和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吳瓊珍.格里格鋼琴抒情曲探究[M].宏欣文化出版社,2004.
[3]廖乃雄.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生平,思想和創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
[4]李如春.格里格抒情小曲的音樂分析與風格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德]漢斯佩特·克萊曼.格里格[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6]劉康華.格里格的半音和聲技法及其風格[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7(4):3-13.
[7]駱嶺.格里格音樂中的民間自然調式[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1(2):101-104.
[8]劉章.格里格鋼琴抒情小品和聲技法分析[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3.
[9]張霞.格里格《鋼琴抒情小曲66首》和聲手法分析[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0.
作者簡介:張茂濤(1993—),漢族,男,為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2020級研一和聲方向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