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地域十分廣闊,形成了多樣化的民族民間舞蹈形式,組成了我國獨特的文化體系,榆社霸王鞭舞是山西地區最為獨特的民間舞蹈之一,也是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表現方式。近些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并且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落實,大多數高職院校對于學生民族意識的培養也在逐漸受到重視。因此,如何在高職院校的舞蹈表演教學中融入榆社霸王鞭舞,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已經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針對這一問題,闡述了榆社霸王鞭舞的特點,分析了當前高職院校開展民間舞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具有一定創新性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榆社霸王鞭舞;舞蹈表演教學;民族舞教學;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J712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9-0151-02
【本文著錄格式】馬婷.高職舞蹈表演教學中的民族舞教學方式分析——以榆社霸王鞭舞為例[J].北方音樂,2020,05(09):151-152.
引言
舞蹈是人們表達肢體語言的一種形式,并且是來源于生活的。在我國的不同地區存在著許多的舞蹈形式,榆社霸王鞭舞是山西地區最為獨特的民間舞蹈,以節奏明快、粗獷豪放、歡樂祥和的獨特風格和鮮明的群眾體育性質,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注和喜愛[1]。榆社霸王鞭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因此,為了培養高職學生的民族意識,必須要重視榆社霸王鞭舞的教學,這一舞蹈具有強烈的山西地域特色和風情,與其他民間舞蹈的教學方式是具有一定差異的,本文將就此展開探討。
一、榆社霸王鞭舞的特點
(一)傳承性
對于榆社霸王鞭舞來說,不僅是中國文化的藝術瑰寶與符號,更是中國文化的代言與傳承。榆社霸王鞭舞之所以能夠經歷多年的發展之后仍然能夠經久不衰,主要由于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蘊含著非常濃厚的中華民族文化和地域特征,保存了山西地區人民生活和發展的基質。也正是如此,使得榆社霸王鞭舞不管經歷了多少次的變遷和發展,也仍然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
(二)地域性
在我國的民間舞蹈中,種類和形式都是十分豐富的,不同的舞蹈具有不同的地域風情和特色。對于榆社霸王鞭舞來說,以節奏明快、粗獷豪放、歡樂祥和的獨特風格和鮮明的群眾體育性質,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注和喜愛。可謂山西地區民間舞蹈中閃亮的一星,每逢節慶之日,一隊隊健男俏女紅裝艷裹,持鞭上場舞動霸王鞭的時候,都會博得觀眾的陣陣喝彩,具有十分鮮明的山西地域特色[2]。
(三)娛樂性
隨著當前社會的快速進步,人們已經不滿足于基本的物質生活,更加向往豐富的精神娛樂需求,并且隨著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精神壓力也隨之增大。榆社霸王鞭舞的休閑和娛樂元素,能夠讓人們獲得快樂的身心體驗,輕松愉悅的精神享受,幫助人們宣泄心中的不滿。因此,在學習和工作之余,可以通過欣賞或者親自參與到榆社霸王鞭舞中,讓自己的情感與舞蹈高度交融,實現精神文化的娛樂[3]。
二、高職開展榆社霸王鞭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舞蹈基礎水平參差不齊
隨著我國高職院校擴招政策的不斷落實,山西地區的高職院校中學生人數規模也呈現出大幅度的增長,但是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舞蹈學習基礎,使得榆社霸王鞭舞的教學存在很大的阻礙。山西省雖然已有部分學校將榆社霸王鞭舞引入課堂,但大部分高職院校對榆社霸王鞭舞的重視程度仍然不夠,多半是高職院校以傳統民族體育的形式,開設榆社霸王鞭舞的選修課程,這并不利于培養學生對于榆社霸王鞭舞的學習興趣。
(二)對民族服務缺乏理解
在榆社霸王鞭舞的教學中,雖然動作和技巧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僅僅強調這些是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的。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多數高職院校在開展榆社霸王鞭舞的教學時,許多教師對于舞蹈的形成背景、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等內容并不夠了解,因而也無法講授給學生,導致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僅僅是機械式地學習舞蹈動作和技巧,無法讓學生加深對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在這種僵化的教學模式之下,會導致學生在進行舞蹈表演時,無法傳遞給觀眾強烈的民族感染力,學生本身也難以感受到完成榆社霸王鞭舞作品時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三、榆社霸王鞭舞在高職民族舞教學方式中的策略
(一)采用禮俗式教學方法,傳承榆社霸王鞭舞真諦
對于民族文化來說,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禮教涵養,并且對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榆社霸王鞭舞的傳承性就是其最基本的一種特征,作為一種節日民俗體育項目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凝聚了山西人民生活方式和思想精神,具有十分旺盛的傳承力,在傳承的過程中主要包含了物質、精神和文化三個方面的內容。因此,高職院校在開展榆社霸王鞭舞教學時,應該注重對于其真諦的傳承,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凸顯出文化價值。具體來講,榆社霸王鞭舞主要是在軍營中產生的,然后隨著體育活動的發展不斷被熱門所保留下來,不僅具有濃郁的傳統色彩,還具有一定的現代化氣息,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會被周期性的節日反復貫徹和強調,并且在舞蹈中經常會體現出禮俗文化,若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將榆社霸王鞭舞的獨特禮俗文化進行提煉,讓學生們進行學習是可以吸引學生興趣,并將其世代傳習下去的。由此可見,通過禮俗式的教學方法能夠在高職舞蹈表演教學中構建起一種特色的模式和思路,讓學生既可以感受到山西地域的文化特色,還能夠在禮俗文化中培養學生的禮儀教養,通過不斷內化逐漸將其作用于生活之中,讓學生可以在不知不覺中養成注重禮節的好習慣,也可以讓榆社霸王鞭舞在教學中得以傳承和發展,實為一舉多得的教學方式。
回歸到高職院校民族舞教學的本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傳承民族文化,通過提取傳統美育的禮俗式文化來推動教學,這一過程首先是對榆社霸王鞭舞到的了解和認識,能夠讓學生相互探討,獲得共同進步和愉悅的心理體驗。縱觀山西省已經開展榆社霸王鞭舞教學的幾所高職院校,大多數都是從禮儀文化中提取到教學內容,這種將傳統禮俗文化體現在榆社霸王鞭舞教學課堂之上的教學方法,是高職院校民族舞教學方式的創新,也是當前我國特有傳統文化傳承的需要,構建了一部屬于自己的文化體系,填補了高職教育對此項內容研究的空白。
(二)利用氛圍式教學方法,營造榆社霸王鞭舞區域環境
對于民族民間舞來說,最大的特點就是帶有一定的區域性,對榆社霸王鞭舞來說也是不例外的,每一個技巧和動作中無一不體現著山西地區獨特的區域文化和現象。因此,高職院校在實際的教學中應該積極利用這一優勢,讓學生能夠認識并體會到榆社霸王鞭舞的區域特色和生活環境,這樣才可以更加準確的表演該舞蹈。但是,由于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學生并不能夠長時間的走進榆社霸王鞭舞的地域,也無法感受到當地的獨有文化和生活氛圍。那么,高職院校應該如何彌補這一缺失呢?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高職院校可以以氛圍式的教學方法來開展教學,在課堂之上為學生營造一個榆社霸王鞭舞的區域環境,呈現出當地人們的生活方式,讓學生能夠有更加直觀的體會,以表演出更加生動的舞蹈作品。一般情況下,氛圍式教學可以讓學生穿戴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使用獨特的樂器或者工具,融入一定的民族文化,如生活和節日等等[4]。對于榆社霸王鞭舞的氛圍式教學來說,教師可以讓學生穿戴榆社霸王鞭舞的獨特服裝,然后手持獨特的器械來完成整個表演,這一舞蹈作為祭拜先祖和大型祭祀活動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將此編排到舞蹈內容當中。由此可見,通過氛圍式的教學方法能夠更加直觀和生動的體現出榆社霸王鞭無的獨特文化內涵,讓學生對舞蹈表演的興趣更加濃厚,在學習榆社霸王鞭舞的同時,也了解了山西地區的區域文化。
(三)通過舞臺式教學方法,滿足榆社霸王鞭舞的人才需求
對于大部分的高職院校來說,更加注重實踐性,進行舞蹈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綜合型表演人才。因此,高職院校需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托榆社霸王鞭舞的文化內涵,依托“課堂+舞臺”的人才培養理念,不斷將舞臺表演和課堂實踐教學相融合,從而造就更多的舞蹈人才。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大型的節日晚會、實景演出和視頻拍攝等實習活動,在開展實習期間,學生還可以親自參與到榆社霸王鞭舞的表演當中來。通過舞臺式的教學方法來讓學生能夠自我反思對課堂學習內容的吸納程度,不斷提高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在舞臺表演中檢驗學生的課堂學習成效。舞臺表演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舞臺,教師也可以進行大膽創新,將舞臺化的表演方式帶入到課堂中來。例如由省城和各地方藝術館領導及專家共同創編的一套新的榆社霸王鞭舞,一共有《祝福篇》《豐收篇》和《歡慶篇》三個部分組成,內容和形式是十分新穎的,不僅將山西地區人民熱愛生活和勞動的情懷展現出來,也展示出了本地特有的藝術形式[5]。因此,高職教師可以選取部分舞蹈段落或者動作,將其搬進民族舞教學課堂中來,豐富當前教學的觀賞性和表演性。教師還可以將教學呈現形式舞臺化,如組合與組合相銜接,將原有的一個組合結束直接銜接下一個即將表演的組合,這種五臺話的表演形式,能夠增加更多的舞蹈語境,使課堂有更加凸出的主體性和完整性。由此可見,舞臺化的教學方法能夠將課堂教學和舞臺表演相結合,培養出社會需求的綜合型舞蹈人才。
四、結論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在開展民族舞的教學過程中,不僅僅應該注重動作和技巧的教學,更加應該注重對學生情感和文化的培養,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舞蹈水平,弘揚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李麗.高職院校舞蹈互動式教學模式探析[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7(5):102-103.
[2]韓松櫞.高職舞蹈表演教學中的民族舞教學方式分析[J].戲劇之家,2017(1):211-212.
[3]楊佳偉.舞蹈表演教學中的民族舞教學方式探討[J].北方音樂,2017,37(23):246.
[4]段曌.民族文化在藝術高職院校民族民間舞教學中的運用[J].藝海,2017(12):113-115.
[5]韓松櫞.高職舞蹈表演教學中的民族舞教學方式分析[J].戲劇之家,2017(1):211-212.
作者簡介:馬婷(1982—),女,漢族,山西省晉中市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和聲與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