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倩俞 左繼明
【摘要】新時期高等音樂教育承擔著一系列全新的任務和使命,其中一項最為重要的任務是擔負中華審美風范的傳承。進入新時代以后,高等音樂教育應當自覺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找準價值定位,通過強化學科專業能力建設和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等全面提升育人能力,培養出更多德藝雙馨的優秀人才,創作出更多的優秀作品。與此同時,還需要引領和培養社會公眾的審美價值取向,涵養傳統文化素質,實現中華審美風范的繼承和發展。現階段,高等音樂教育普遍存在著對中華審美風范的理解認識不全面、對中華傳統審美理念繼承不充分、音樂教育與審美傳承聯系不緊密等一系列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應當全面優化高等音樂教育自身教育模式,更新教育理念。
【關鍵詞】新時期;高等音樂教育;中華審美風范;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0-0169-02
【本文著錄格式】郭倩俞,左繼明.新時期高等音樂教育如何擔當對中華審美風范的傳承[J].北方音樂,2020,05(10):169-170.
對于新時期的高等音樂教育來說,無論是改革課程教學體系、優化教育理念還是引領社會價值觀念,其中最為重要的基礎是如何將中華審美風范有效傳承下去。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審美風范獨樹一幟,自成體系,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代表,又飽含著強烈的時代性,將中華審美風范進行有效傳承,具有一系列重要的價值。
一、傳承中華審美風范的重要意義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發展歷程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并構成了中華審美風范。中華審美風范不僅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代表,集中體現中華民族集體智慧和價值觀念,而且還具有強烈的時代感。新時期高等音樂教育傳承好中華審美風范,主要具有下列重要意義:
(一)傳承中華審美風范有助于青年審美觀念的培養和提高
中華審美風范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和歷史積淀,蘊含著崇尚仁愛、堅守誠信、扶危濟困、尊老愛幼等深刻的內涵及中華傳統美德,也就是中華審美風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觀念和思想理念至今都有非常重要的時代價值,不能夠忽視。在新時期青年審美觀念培養和提高的過程中,中華審美風范都是必須應當繼承和發揚的,而傳承中華審美風范也是新時期青年審美觀念培養和提高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傳承中華審美風范符合當代青年認知特點
中華傳統審美風范強調托物言志、寓情于理、知行合一,善于將深刻的人生哲理用生動的事例加以詮釋和闡述。新時期青年審美觀念的培養和提高不能單純采取說教方式,而是應采取適合青年理解認識能力的方法,實現中華審美風范的傳承無疑是一種更為有效的方法。
(三)傳承中華審美風范能夠奠定當代青年價值觀的重要基礎
青年價值觀的培育和塑造是高等音樂教育“鑄魂”的重要職能,要通過系統的教育和培育,讓青年明辨是非善惡,分清美丑對錯。在這個過程中,審美能力培養就成為了青年價值觀培育的重要內容。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審美能力,青年人才會在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時學會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準確發現和認識到事物的本質規律。既然中華傳統文化中已經形成了風格鮮明、體系完整、富有內涵的審美風范,那么,這種風范就應當被當代青年所繼承和發展,并作為價值觀培育的重要內容。
二、高等音樂教育傳承中華審美風范面臨的主要問題
筆者認為,現階段國內高等音樂教育在擔當中華審美風范傳承使命的過程中集中面臨如下幾方面問題:
(一)使命感責任感不夠強烈
當前,還有一部分藝術院校不具備傳承中華審美風范的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并未將其視為音樂教育和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對傳承中華傳統審美風范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并在人才培養、資金投入、課程設置等方面采取更為行之有效的措施,導致了音樂教育與中華審美風范傳承之間的聯系不緊密、效果不理想等一系列問題。
(二)對于中華審美風范的理解認識不夠全面深刻
現階段,高等音樂教育存在的另一個突出問題是對中華審美風范的理解和認識還不夠全面深刻。首先,一部分高等藝術院校沒有就中華審美風范的概念、內涵、特點等進行深刻研究,僅僅停留在對中華審美風范淺層次、低水平的理解之上,沒有系統分析和探究中華審美風范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密切聯系及其蘊含的時代價值;其次,還有一部分高等藝術院校對于中華審美風范的概況還比較片面,在傳承的過程中還沒有實現全方位、多元化,沒有完全體現出中華審美風范的全部特點和規律。
(三)中華傳統審美風范傳承模式較為單一
當前,國內高等音樂教育在傳承中華審美風范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傳承模式較為單一的問題,大部分高等藝術院校僅采取簡單化的教育模式,即在課程體系中單獨開設一門課程,或者在某個課程中專題增加一項內容,主要闡述中華審美風范的起源、理論基礎等。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在于理論性過強,雖然對中華審美風范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理論闡釋,卻無法實現生動、準確的目標。很多學生在接受了相關課程教育以后,對于何為中華審美風范依然存在認識不清晰的問題,難以真正在內心深處接受、認可和理解這個問題,更加難以實現對中華審美風范的傳承和發展。
三、高等音樂教育如何更好實現中華審美風范的傳承
對于新時期的高等音樂教育來說,為了更好地實現中華審美風范的傳承,應當采取如下幾方面措施:
(一)要提高對傳承中華審美風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對于各級各類高等藝術院校和音樂教育工作者來說,要將傳承中華審美風范作為一項責無旁貸的任務,將教書育人、培育高素質藝術人才與傳承中華審美風范充分結合起來,做中華審美風范的傳播者、繼承人和建設者,通過高質量的音樂教育實現預期目標。要徹底轉變思想觀念,摒棄與己無關的思想認識,將傳承中華審美風范的使命扛在肩上,奮力前行。
(二)深刻準確地理解中華審美風范的內涵
首先,要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審美傳統。正如前文所述,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積累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完整理論體系的審美傳統。作為高等音樂教育院校,應當對這些審美傳統進行深刻分析研究,從中汲取精粹,避免以偏概全或者片面狹隘的理解。要注重發掘其中帶有強烈時代價值的重要元素,培育青年人的信仰,激勵新時期的青年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筆者認為,中華審美傳統中最為重要的是愛國熱情和家國情懷,這也是新時期青年人最為需要的寶貴的精神財富,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在中華優秀的文藝作品中不乏濃厚的愛國主義情結,例如林則徐的名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都是典型的代表。這些傳統的審美要素應當得到有效的傳承和發揚,更應當作為新時期高等音樂教育的一項重要的內容。
其次,要將傳承中華審美風范與社會實踐充分結合起來。當前,中華民族正處于偉大復興的征途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應當說,新時期中國社會發展的成就和偉大實踐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元素。對于高等音樂教育來說,應當將中華審美風范的傳承與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實踐充分結合起來,將審美風范傳承納入更加廣闊的社會實踐之中,實現生活審美化與審美生活化并重的終極目標。例如,京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其中就蘊含著中華傳統審美風范。當前,很多優秀的藝術家正在致力于推動京劇的革新,其中麒麟劇社將京劇與流行音樂元素相結合,創作出新時代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新型京劇。還有一些京劇藝術家在傳統劇目中吸收了現代音樂元素,也實現了對傳統審美風范的繼承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再停留在物質層面,而是要上升到精神層面,包括當代社會先進文化對公民心靈的浸潤和滋養,公民在具備良好審美能力的基礎上,結合社會發展實踐,就能夠對生活之美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在當代高等音樂教育實踐過程中,美育的功能和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基本上是以專業知識和理論教育為主。2015年,國務院制定下發了關于加強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強調美育要符合學生成長規律,發揮美育在涵養學生道德情操、提高審美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與此同時,還要注意防止將美育等同于技巧教育和音樂教育,將美育功能簡單化,要注重結合生活實踐開展美育教育。對于高等音樂教育來說,也要遵循這個本質要求,同時充分發揮高等音樂教育實踐性強、與日常生活結合度較高的優勢,用傳承中華審美風范為美育重新進行功能定位和價值定位。
新時期,高等音樂教育在弘揚美、傳播美的同時,還要深刻教育引導青年學生正確看待不良社會現象,堅決杜絕奢侈浪費、追求放縱等錯誤價值觀。過度追求人工而犧牲自然,完全混淆美感與快感,這些問題和現象,都走向了本質的美好生活和審美的對立面,要進行徹底批判和修正。只有從正面和反面兩個角度進行美育教育,才真正有助于青年學生培養更加平和穩定的心態,構建更加融洽的人際關系。
(三)全面理解新時代中華審美風范
張藝謀導演創作的歌劇《圖蘭朵》就是傳承中華傳統審美風范、推動音樂創新實踐全球化的典型代表,這部歌劇不僅保持了西方歌劇恢弘龐大的氣勢,而且還在其中融入了《茉莉花》等中國傳統音樂元素,促成了中華優秀審美風范與西方音樂風范的有機融合,成為了不朽的經典之作。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發展的新時代,我們需要更多這類優秀的作品,滿足人民群眾審美需要。
首先,新時代中華審美風范具有堅實的物質基礎。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讓新時代的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社會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顯著提高。新時代的中華審美風范正是基于充實而豐富的物質基礎之上,為傳統的中華審美風范增添了更多的時代元素。因此,高等音樂教育應當充分認識好、繼承好、發展好新時代的中華審美風范。
其次,新時代中華審美風范具備完整的精神內涵。當前,隨著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已經深入人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一大批時代楷模、道德模范也為新時代中華審美風范注入了新的精神內涵,這也是高等音樂教育所必須突出強調的重點。
參考文獻
[1]盧昉.歷史傳承與時代擔當——當代高等美術教育的幾點思考[J].音樂教育,2015(2):28-29.
作者簡介:郭倩俞(1963—),女,漢族,遼寧沈陽,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學;左繼明(1964—),男,漢族,遼寧沈陽,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