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聲樂作為一門技巧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學科,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忽略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聲樂教學就變為了空談,無法有效地達到聲樂教學的開展目的。在職業學校中,藝術專業的學生不僅肩負著國家民族文化傳承和發揚的重任,也是我國文化行業未來的發展希望。因此,高職院校中的藝術教學工作者就應做好聲樂教學的創新工作,運用新型的教學方法,通過形象化引導以及作品精選等途徑,來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高職院校;藝術專業;聲樂教學;價值觀培育
【中圖分類號】G718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9-0209-02
【本文著錄格式】駱亞麗.高職院校聲樂專業教學中學生價值觀的培育[J].北方音樂,2020,05(09):209-210.
引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在與日俱增。但是,在喧囂浮躁的社會背景下,有人卻違背了藝術學習的初衷,只顧追名逐利,忽視了藝術學習的重要性。而青少年作為國家的希望,作為國家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只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整個民族的發展才會指日可待。因此,高職院校聲樂教學活動的展開應注重思想道德意識的融合,大力的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提高大學生專業素養的基礎上,有效促進全面發展,發揮出職業教育的價值和作用。本文就針對高職院校中聲樂專業教學中學生價值觀的培育展開具體的分析與討論。
一、我國聲樂教學發展的現狀
我國聲樂發展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經過沈湘、周小燕、郎毓秀等德高望重老一輩歌唱家、聲樂教育家的精耕細作,我國聲樂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各方的努力,我國聲樂終于迎來了鼎盛時期。在金鐵霖以及鄒文琴等老師的帶領下,我國聲樂的發展不僅繼續保持著中國民族特色,更是有效借鑒和融合了西洋的聲樂發聲技術,這樣就實現了聲樂傳統與現代的有效融合,更符合了現代人的欣賞習慣。而宋祖英和戴玉強等大批優秀歌唱家活躍在國內外的聲樂舞臺,更是充分的向世界展示了我國聲樂教學的實力,有效地推動了我國聲樂行業的穩定發展[1]。
由于聲樂主要來源于生活,故也是老百姓最為喜愛的一種藝術行業。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與日俱增。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媒體都會通過晚會、比賽以及綜藝等形式,來將聲樂表演呈現給觀眾面前。但是,過度的消費聲樂表演,使得表演者需要突然接受蜂擁而至的追隨者和欣賞者,這樣就給表演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媒體為了追名逐利,故意包裝某些選手,采用幕后操作等行為,來迷惑觀眾,這樣就喪失了藝術追求的真正價值,更不利于傳揚藝術美。而大學生雖然具有一定基礎的專業知識,但是是非辨別能力還較差,容易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好高騖遠、貪圖享樂等特征也逐漸成為了現代職業大學生身上的標簽。職業院校藝術專業在培養人才的過程,雖然也開設了思想政治課,但是課程的展開大多都是形式化,并沒有真正的發揮出其的教育價值。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就應首先做好德的培養,只有具備較高的思想境界,才能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全才。
二、培養高職院校聲樂專業教學中學生價值觀的意義
(一)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院校聲樂教學的要求
隨著我國文化體制的不斷改革,文化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就加大了思政在高職院校聲樂專業中課程活動開展過程中的融合。但是,就針對當前高職院校聲樂專業教學而言,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給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樹立帶來了影響。職業院校是人才輸出的重要教育基地,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否符合新時期下的人才要求,既有才又有德,這必須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在聲樂教學過程,老師會給學生開展技能方面的訓練。例如發聲訓練,氣息訓練,發聲器官機能的訓練等,要做到發聲器官間協調配合工作相當不易。人體的器官具有極強的不穩定性,會受生理變化和心理變化的影響。因此,要想合理地控制人體器官,系統掌握學習技巧,訓練起來還是十分困難的。
但通過在學校里的學習,學生可以建立一個相對穩定的科學發聲習慣,而部分優秀的學生甚至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發聲技巧,熟練的調動人體中的各項器官,以此就能幫助學生掌握聲樂的學習技巧,確保為后續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傳統聲樂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引導學生掌握發聲技巧,確保能夠把握不同的演唱風格。雖然這些目標的制定,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提升學生的藝術感染力,但是卻不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養成。因此,傳統聲樂教學目標還比較單一和片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院校聲樂教學中的融入,進一步增添了內涵及底蘊,在聲樂教學中不僅僅要傳授給學生技能,還要對學生的個人素質進行培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2]。因此,聲樂老師就應深入研究,了解學生需求,及時調整教學目標,確保能夠給社會的發展輸送更多全面型人才。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院校聲樂教學的指導思想下可以有效地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在幫助學生掌握一門技能的同時來提高大學生的藝術素養和道德意識,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優質的藝術性人才。
(二)符合聲樂教育的本質要求
要想提高高職院校聲樂教學活動的開展水平,實現對學生道德意識的培養,首先就應意識到聲樂教育的目的和意義。音樂作為一種別樣的溝通性語言,其不僅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更能撞擊人們的思想和靈魂,讓人們在享受音樂的過程中感受到世界的美好。而聲樂作為音樂的表現形式之一,其所呈現出的音樂既豐富又細膩,進而再通過語言的融入,更能給人呈現出一種直觀體驗的感覺,拉近了觀眾與表演者的距離,更能達到情感的共鳴。精湛的技術是聲樂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許多人為了獲得更高的藝術表演水平,耗費多年以尋求演唱技術的突破。但是,較為完美的聲樂表演,不僅靠的表演者精湛的技術,更需要表演者投入大量的情感,只有與觀眾達到高度的情感共鳴,才是聲樂表演的精髓所在[3]。因此,高職院校聲樂專業在開展教學時,不能只教給學生演唱的技巧和技能,更應引導學生不斷的感悟音樂的魅力,提升音樂的語感,確保能夠感受到音樂的美好,讓學生能夠掌握一技之長。教育工作者就應首先認識到聲樂教育的本質,不斷地在聲樂教學中融入美學以及德育教學,確保能夠將德育貫穿到聲樂教學的每個環節,讓學生具備較高的藝術境界。學校作為學生邁入社會之前的最后一道門,倘若學生的德行不合格,不僅無法較好地適應社會,而且也不利于大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因此,聲樂老師就應不斷地將正確的價值觀引入到聲樂教學過程中,通過與演唱技巧相結合,確保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此來達到高效教學,雙重培養的目的[4]。
三、高職院校聲樂教學中學生價值觀的培育措施
(一)改變抽象教學語言以實現核心價值觀培育
聲樂教學與其他科目教學不同的是,更加注重藝術氛圍和課堂所創設的意境。因此,有些老師在開展聲樂教學活動時,會習慣性的使用一些特殊教學用語,目的是確保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器官。但是,這些感官器官都是看不見且摸不著的,在對聲音、呼吸等進行系統訓練時,所采用的語言往往也是十分抽象的。因此,老師就可在課堂上將特殊的教學用語以更加形象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提高學生的接受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就能快速地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而老師在進行語言的形象化表述時,就可有效的融入社會核心價值觀,確保能夠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聲音是聲樂表演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真正的藝術性歌聲,不僅需要表演者擁有較高的演唱技巧,更應充滿正能量,這樣才會給觀眾傳遞出更多的能量信息,以此就能達到高效的情感共鳴。因此,老師就可將該語言轉換為“聲音猶如在公眾場合時要做到文明含蓄,不應大聲喧嘩”,這樣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理解難度,而且還達到了正面教育的目的,確保能夠讓學生的歌聲傳遞出更多的正能量,具備相應的家國情懷[5]。
呼吸對于表演者來說就猶如發動機。因此,氣息的訓練是聲樂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倘若在教學的過程中,過多的重視呼吸動作的標準性和氣息運用的合理性,就會給學生真實的內心感受帶來影響。因此,老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就可運用聯想訓練法,來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將聲音和氣息有效結合起來,以此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演唱習慣,培養學生的意志力,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文化素養[6]。
(二)甄選聲樂作品以實現核心價值觀培育
聲樂作品的選擇通常體現了一個學生的性格特征和藝術修養。因此,在課堂上,老師就應首先轉變教學理念,仔細的觀察每個學生的性格特征,確保能夠甄選出既符合學生演唱水平又能達到修正學生思想行為目的的作品。對于作品的內容,應確保其積極健康,能夠有效地傳遞出正能量,這樣學生的道德水平就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有效提升[7]。高等職業院校培養人才的主要目的就是給社會發展輸送大量有敬業奉獻精神,充滿擔當以及具備家國情懷的人才。因此,老師課堂上,就可適當地融入思想品德教育課程,幫助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
譬如《我愛你中國》《和諧中國》等作品體現了祖國的繁榮富強和文明和諧,《蘭花花》以及《飛出苦難的牢籠》則主要體現了為了追逐夢想,而勇敢拼搏的精神,這些作品的選擇,既能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也具備明確的教育意義。因此,合理地甄選聲樂作品,既能幫助學生提高演唱技術,又能端正學生的人生態度,以此就能實現對學生的全方位培養。
四、結論
不斷地在高職院校聲樂專業教學中進行價值觀的培育,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以及思想得到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應首先認識與了解中國聲樂教學發展的現狀,進而從聲樂教育的深層目的及意義、改變抽象教學語言以實現核心價值觀培育以及甄選聲樂作品以實現核心價值觀培育三個方面來實現聲樂教育與價值觀培養的有效融合,確保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此來有效地為社會發展輸送更多的高質量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陳香瑩.高等藝術院校聲樂教學中學生價值觀的培育[J/OL].四川戲劇,2019(11):145-147.
[2]趙雪.課程思政導向下高校聲樂課堂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策略[J].藝術評鑒,2018(10):74-76.
[3]韓興.大學聲樂教學應用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理論的意義與途徑[J].藝術評鑒,2017(8):105-109.
[4]王英.聲樂專業學生藝術實踐與主流價值觀培養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5(11):69-70.
[5]吉佳佳.高校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藝術教育,2015(5):170-171.
[6]邱金鳳.聲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健康教育[J].黃河之聲,2014(12):97.
[7]胡松.如何在聲樂教學中培養學生藝術修養[J].大舞臺,2012(11):193-194.
作者簡介:駱亞麗(1989—),女,漢族,甘肅甘谷,初級職稱專業技術崗十一級,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