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廣宇
6月12日,涉案金額過百億,震驚金融圈的恒豐銀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蔡國華案庭審結束。
山東東營市檢察院指控蔡國華涉嫌濫用職權、貪污、挪用公款、受賄、違法發放貸款等罪名,總涉案金額高達約103億元。
這已經不是恒豐銀行第一次出事了。它的前身是煙臺住房儲蓄銀行,2002年改制為股份制商業銀行,2003年更名,是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之一,也是唯一一家注冊地在地級市(煙臺)的銀行,人事任免權在煙臺市國資委。
詭異的是,這樣一家國有參股銀行在長達10年的時間內沒有行長,只有董事長。2014年10月,恒豐銀行第一任董事長、黨委書記姜喜運退休后被查,2019年被判死緩,其向個人或親友公司藏匿、轉移股份金額折合人民幣7.5億余元,貪污受賄金額超6000萬元。
而第二任董事長蔡國華曾是官員,沒有金融從業經驗。2016年9月,退休后的恒豐銀行行長欒永泰實名舉報蔡國華侵吞公款3800萬元,違規運作員工股權激勵機制,違規控制恒豐銀行,并承認自己獲得公款2100萬元。這一事實讓所有問題再度浮出水面,才有了2017年11月蔡國華在任上被查的事。

(資料圖片)蔡國華。圖/中新
回顧恒豐銀行的“奇葩”歷史,大案背后的邏輯不難理解。地方管理人事、不設行長、違規控制銀行不按規則出牌……幾乎每個因素都錯得離譜。
庭審中有個很有意思的細節:檢察院指出蔡國華一案造成了惡劣的影響,他辯稱并不是他個人把恒豐銀行搞亂了。不知道他指的是誰,是前任董事長?舉報他的行長?還是說,他認為只要犯罪成了集體行為,就找不到責任人?
最終為這些人的瘋狂行為買單的,還是財政,百姓的錢袋子。2019年12月,恒豐銀行公開發行每股1元的1000億股普通股股份。其中,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擬認購該行600億股,山東省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擬認購360億股,后面這筆資金,分別來自山東省財政、濟南市財政、青島市財政和煙臺市財政。
2020年4月2日,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以恒豐銀行風險處置為例,介紹了銀保監會近幾年對于中小銀行的規范治理。他特別提道:“很多的銀行出事出在哪?出在人、出在高管層,所以把所有的高管層全部都換掉,調整充實新的領導班子。”
上層的“金融打虎”動作也間接證實了這種說法。據“華爾街見聞”不完全統計,2019年1月以來有超過40位銀行業高管及相關監管部門官員被查,其中中小銀行管理層就有24人。而進入2020年,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已至少通報了10名廳局級及以上金融領域黨員領導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