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欣
今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所有企業措手不及,也使“數字化轉型”更加迫在眉睫。對于企業決策者來說,在各種“流量”導向中尋得“數字化”真諦,找到實現數字化轉型精準落地的路徑和方法至關重要,這也是西門子深耕制造業多年、可以為中國企業帶來的價值所在。
2018年西門子聯合賽迪研究院在中國推出“數字化企業畫像”。其中,按照數字化成熟度不同將企業劃分為開拓型、一般型、成熟型、領軍型四大類型,并總結了“加減乘除”數字化轉型“四字箴言”,幫助企業迅速落地數字化轉型。
一般型企業通常依賴簡單自動化結合人工生產的模式,普遍生產效率較低、良品率不高,市場反應速度緩慢。該類型企業除需要提升設備、產線自動化水平,使其具備初步數據采集能力,更需要做“減法”:利用形成的標準化生產和數據透明提高生產效率,利用“精益思想”等理論來指導日常作業以減少浪費,通過提升員工數字化認知來減少數字化轉型的非技術障礙,通過規范作業流程,減少各種錯誤所造成的損失等。
開拓型企業面臨的典型問題是成本和質量管控不足、各關鍵環節信息脫節、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管理決策依賴經驗等。在梳理企業核心業務和定義標準流程的基礎上,它們的當務之急是需要做“加法”,借助數字化技術和產品打通信息孤島,構建閉環質量管控體系,利用數字化雙胞胎技術完成設備、產線的科學管理,從而實現整個產線提質與增效。
成熟型企業屬于數字化轉型高階玩家,其核心需求是縮短訂單交付周期、增強業務承接能力、拓寬業務覆蓋范圍,實現先進管理經驗、流程、知識與最佳實踐的系統固化等。它們需要從業務需求出發,量身定制適合未來發展的系統架構,用“乘法”進一步實現企業內不同價值鏈協同工作,從而實現質的飛躍,為企業的提質增效帶來“乘數效應”。
領軍型企業已經基本完成企業內部的數字化轉型,并實現了單維度的數據透明化以及系統集成,其數字化轉型的聚焦點在于構建數據驅動的企業文化,實現產業價值鏈的“除法”,即通過數據模型精簡并優化企業的業務流程以及決策鏈條,消除信息的冗余和無效交互,提高企業在生產、戰略決策過程中的決策效率與可靠性,進而擴展實現企業上下游產業鏈的打通與協同,以顛覆性的方式開展與供應商之間的信息集成與交互,全面提升產業鏈的運作效率。
無論你的企業屬于上述哪一種企業類型,利用虛擬世界中運轉的數據賦能各級決策,以幫助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和不確定環境下敏捷應變,通過快速而行之有效的決策在需求個性化的時代帶來更快的交付速度、更好的質量,以及更低的成本,都是數字化企業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而這一切能夠實現的前提是企業價值鏈之間的高效協同。
西門子基于對制造業企業的深刻了解和洞察,提出打造數字化企業需要關注的四大關鍵價值鏈:產品全生命周期價值鏈(PLM)、從訂單到交付流程數字化集成價值鏈(OTD)、設備與生產線集成價值鏈以及智能工廠生命周期集成價值鏈。企業競爭的本質是優化資源配置效率的競爭,四條價值鏈之間數據的融會貫通,將加速新品研發、生產制造、訂單交付流程,實現生產的柔性混線需求和質量追溯,并最終形成數據驅動的研發到制造的過程。當然,價值鏈各環節之間的交互程度與效率,決定著企業數字化程度的高低。
西門子工業自動化產品(成都)有限公司就是多條價值鏈協同實現數字化生產及運營的典型案例。在這家工廠,PLM、MES、ERP等數字化系統和平臺無縫集成,為工廠快速、靈活、高質量、高效生產提供了保障。通過PLM軟件,研發人員可模擬設計及組裝產品。
這種數字化設計大大縮短了產品從設計到分析的迭代周期,可減少高達90%的編程時間,縮短產品開發周期。設計完成的“產品”攜帶自身專屬的數據信息繼續前進,通過CAM(計算機輔助制造)系統“邁向”生產線。同時,它的數據信息進入到Teamcenter軟件中,與之后的制造、質量、采購和物流等部門共享,并實時更新。
在生產過程中,ERP系統將接收的訂單信息傳遞給WMS(倉儲管理系統)以及MES系統,調用PLM系統中的產品數據,由MES系統生成電子任務單,進行整個生產計劃的調度,保證工廠管理與生產的高度協同。運營中數據的不斷積累,作為這座工廠未來發展的源源動力,不斷地創造價值,而且隨著時間的演進,數據本身的價值也得到不斷提升。
對于價值鏈認知的缺失將直接影響企業的數字化進程,尤其是在數字化轉型規劃的初期,企業對這幾條價值鏈的全面梳理,更有助于理清企業發展現狀和階段性需求,建立標準化流程,在為數字化轉型的頂層設計打下基礎的同時也實現隱性的提升。
企業數字化轉型可以利用數字化解決方案從局部技術改造或改善入手。但是從企業整體發展角度觀察,數字化轉型更是一個需要自上而下逐級協同推進的復雜系統工程,其具體路徑是有章可循的。根據多年來在數十個行業與數百家中國合作伙伴的共同實踐,西門子提出“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復制推廣-持續改進”的四步走企業級轉型路徑,幫助中國企業規劃數字化轉型路線圖,順利找到開啟數字化大門的“通關密鑰”。

資料來源:西門子數字化工業集團。制圖:顏斌
企業數字化轉型是組織、管理理念和生態的轉型,隨著轉型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涉及企業戰略、流程和運營、企業文化等諸多方面。根據“數字化企業畫像”的相關調研結果顯示,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遇到的最大挑戰在于如何進行早期、系統的規劃,以結合業務制定符合企業自身的數字化戰略與路線圖,并通過企業管理和組織架構有效推進。
因此,以俯瞰全局的眼光制定總體規劃,打造強有力的頂層設計,是制造業企業正式踏上數字化轉型道路的第一步。這有如一盤精妙的圍棋,棋手若只關注局部最優解,往往會陷入顧此失彼的困局。在這一環節,企業要綜合考量技術基礎、組織架構、人員成熟度、企業戰略目標等多方面因素,設定預期目標,制定轉型路線圖。
隨后,根據總體規劃進行數字化轉型方案的分布實施和復制推廣,管理轉型相關的各個子項目。需要強調的是,一定的自動化程度、精益管理水平以及設備、流程、數據標準化工作是實現轉型項目落地的基礎。企業可以一條產線或者一個車間作為切入點,將數字化方案進行落地驗證,并通過上線運營對方案進行持續的優化迭代。當達到期望的優化度,再將該方案推廣到其他產線或者車間,實現車間甚至是集團級數字化落地方案的快速復制。
持續改進,是相對容易被忽略卻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數字化工廠相較傳統工廠最大的區別在于工廠數字模型的建立和利用,本質上是將數據變現的過程。企業的運維和決策不再依賴于人為的經驗判別,而是強調基于數據的模型選優。成熟的數字化工廠每天會產生大量的數據,如何進行數據采集、篩選、分析,并利用分析結果指導生產、創造價值,是需要每一個數字化工廠管理者和技術人員去思考的重要話題。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數百年科學技術和產業的發展,積累了一場新的變革,而制造業成為了這場變革的“主戰場”。作為親歷者、參與者、實踐者,西門子愿回歸制造業本心,與中國企業“執子之手”,在紛繁晦澀的概念叢林中剝離出數字化轉型的邏輯、路徑與方法,幫助企業開啟從思維轉型,到實踐落地的數字化轉型之旅。
(編輯: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