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華 孫國華


[摘 ? 要]當前,多元文化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響很大,因此對青少年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刻不容緩。近幾年,北京市朝陽區充分整合學校及社會組織資源,探索形成了以“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提升青少年綜合素養”為目標,以全區中小學生及家長為主要對象,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獨具朝陽特色的中小學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模式,并且在實踐應用中不斷完善該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中小學生;傳統美德;教育模式
崇德向善、明德惟馨。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傳承中華傳統美德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并且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等各環節。
中小學生進入校門,教育主體責任在學校,而離開校門,教育主體責任便轉移到家長和社會。尤其是在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方面,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四位一體”,共同努力,各自承擔起一部分青少年教育的主體責任,這樣才能形成一個有機的、立體的青少年美德教育共同體。為此,北京市朝陽區自2013年起開展了一系列的實踐探索,取得了較好的育人效果和社會效應。
一、中小學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實踐路徑
1.深入走訪,開展調研
2013年初,朝陽區職工大學項目組(以下簡稱項目組)利用一個多月的時間,通過問卷、走訪等形式,深入調研區域內中小學、街鄉及社區在中小學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方面的需求與現實困難,并對社區中小學生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行了宣傳,倡導“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協同推進中小學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理念。自2016年8月起,項目組開展了為期八個多月的專題研究,隨機選取了朝陽區中小學教師250人、中小學生928人作為調研對象。項目組調研發現,大部分中小學教師和學生都贊同社區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通過宣傳,提高了學校、街鄉及社區對開展社區中小學生教育工作的重視與認可程度。
2.基于調研,制定目標
項目組針對調研了解到的現實問題,制定了朝陽區中小學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實踐目標和實施策略。
(1)總目標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文化,全面提升青少年綜合素養,探索形成朝陽區中小學生中華傳統美德社區教育模式并在實踐中檢驗和完善,面向全區進行推廣,達到全面提升中小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優秀人才的目標。
(2)階段目標與實施策略
第一階段為學校資源面向社區開放階段(2013—2015年)。在朝陽區首批46所中小學校內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活動,活動形式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座、實踐體驗活動等。后期又進一步拓展,在朝陽區76所中小學校內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活動,活動形式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座、實踐體驗活動、中華傳統文化才藝大賽、中華傳統文化親子經典誦讀大賽等。
第二階段為以社區為試點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階段(2015—2016年)。在朝陽區80個社區內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活動,活動形式包括傳統節日講座、手工體驗以及以感恩為主題的親子經典誦讀大賽等。
第三階段為在社區深入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階段(2016—2018年)。在朝陽區150個社區內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活動,活動形式包括傳統節日講座、手工體驗以及以“家規家訓家風”為主題的原創親子誦讀大賽和書畫大賽。
3.爭取支持,突破瓶頸
項目組得到了朝陽區教育委員會和朝陽區政府教育督導室的政策支持,通過“三步走”戰略搭建起多方協調溝通、運轉順暢的管理體系,突破了管理體制不暢的瓶頸問題。
第一步,根據朝陽區教委《關于開展學校教育資源面向社區開展社區教育服務的意見》,經過申報、論證、審批,首批46所學校成為學校資源面向社區開展教育服務的試點基地校。在周末或寒暑假,社區可以利用基地校的場地和師資為社區內的中小學生及家長們開展各類傳統美德親子教育活動。
第二步,加大了在社區開展中小學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力度,在街鄉建設中小學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實體化學校,由街鄉提供場地,區教委提供辦公及教學設備支持。經過幾年的努力,先后建立了麥子店、大屯、豆各莊三個街鄉社區實體化學校并已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三步,在積極推動社區與學校雙向開放的同時,項目組協助街鄉充分整合轄區內的學校、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及相關單位、社會組織的教育資源,在取得多方共識的基礎上成立了區域社區教育聯盟。幾年內已先后成立了6個區域社區教育聯盟,在政府、學校、街鄉社區及駐社區教育單位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做到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為社區中小學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服務。區政府教育督導室將社區中小學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暑假快樂營項目列入對街鄉政府督導考核的指標內容,進一步加大了街鄉社區開展中小學生教育的力度。
4.整合資源,建設基地
項目組整合了市區內的各類教育資源建設社區中小學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基地,其主要路徑有三條。一是積極鼓勵區域內中小學校成為社區中小學生傳統美德教育基地校,面向社區開放學校資源。二是廣泛調動街鄉、社區參與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街鄉、社區建立基地。三是在全市范圍內整合資源建立專業教育基地,使其成為中小學生學習和體驗傳統美德的場所。
5.基于實踐,開發課程
項目組本著“與學校開展的傳統美德教育互補”的原則,不斷調研需求,結合自身資源狀況,開發了“愛祖國、愛我家鄉、孝親感恩、勤儉節約、誠信知禮、自強不息”六個系列課程。
6.組建隊伍,提供保障
項目組積極組建專兼職教師與志愿者隊伍,為社區中小學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在隊伍建設方面,朝陽區教委給予了大力支持,面向各學校在職教師、離退休教師等群體招募兼職教師和志愿者,組建成一支覆蓋各街鄉、中小學校的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師資隊伍。并且與區域內高校合作,招募在校大學生作為社區中小學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志愿者。在此基礎上,通過街鄉社區及一些專業社會組織等渠道,鼓勵和支持民間藝人、技藝大師、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進社區、進學校向學生傳授中華傳統美德知識和非遺技能,促進社區中小學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順利開展。
7.培育典型,突顯優勢
項目組率先在認可度高、支持力度大的街鄉開展試點推進工作。一家人同讀一本書、互寫家書、同臺競技展示,尤其是感恩主題教育活動,不僅讓學生們學會了敬老孝親,也增進了親子之間的感情。這種以社區為基地,面向社區內家庭開展親子教育的形式成為社區中小學生傳統美德教育的特色。
二、中小學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特色模式
1.探索形成了“1+2+3+6+5”教育模式
項目組通過深入調研、科學設計和實踐檢驗,形成了以“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提升青少年綜合素養”為目標,以社區教育為路徑,以全區中小學生及家長為主要對象,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1+2+3+6+5”中小學生中華傳統美德社區教育模式。其中,“1”是指“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提升青少年綜合素養”這一核心目標;“2”是指“政府、學校、家庭、社區”四位一體和道德體驗論兩種教育理念引領;“3”是指“教育場所基地化、教育內容課程化和師資隊伍專業化”三化資源建設;“6”是指“熱愛祖國、愛我家鄉、孝親感恩、勤儉節約、誠信知禮、自強不息”六類教育內容;“5”是指“講座、參觀、體驗、比賽、展示”五種教育形式。如圖1所示。
2.建立完善了相關教育管理體制
在朝陽區教委主導下,朝陽區職工大學統籌協調,全方位整合社區青少年教育資源,形成了由朝陽區教委統籌領導,朝陽區政府教育督導室督促指導,朝陽區職工大學組織實施,街鄉、社區、中小學校、朝陽區社區青少年教育培訓中心等專業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推進中小學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管理體制。街鄉和學校建立了以街鄉文教科長和校長為責任人的協調機構,負責按照計劃協調相關事務;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設立基地負責人,負責基地的日常工作。各方職責清晰、分工明確、制度健全,確保了朝陽區社區中小學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管理體制運轉順暢高效。
3.整合建立了一支龐大的傳統美德教育隊伍
項目組在多方整合、精心培育的基礎上,已形成由外聘專業教師團隊、義工團隊、專業教師志愿者團隊、社區骨干志愿者、非遺傳人和民間藝術大師等共同組成的中小學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師資、志愿者隊伍,并形成了集聘任登記、管理使用、表彰獎勵于一體的隊伍管理機制。隨著公益活動的增加與管理制度的完善,志愿者隊伍日趨專業化。
4.開發了六個系列100門課程并編寫了多本教材
項目組邊實踐邊開展課程研發,圍繞中華傳統美德六個系列內容開發了100門課程,形成了相對完善的課程體系;圍繞朝陽區中小學生對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需求,編制了《中小學生傳統美德篇目賞析》等共計14本教材,為社區中小學生自學中華傳統美德知識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三、中小學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社會效果
朝陽區中小學生中華傳統美德社區教育模式實踐研究歷經五年多時間,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果。
1.傳統美德社區教育實踐項目覆蓋面廣且受益人數多
目前,已形成了九項經典活動,項目已覆蓋43個街鄉、300個社區,受益的中小學生及家長超過93萬人次(見表1)。
2.學生的道德品質有了顯著提升
項目實施之初,中小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并不高,但從第二年開始,參與過的中小學生都熱切盼望活動開展。2014—2017年的滿意度調查報告顯示,中小學生對教育內容、形式及師資的滿意度均在95%以上。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和志愿者都明顯感受到了學生們的變化,如變得知書達理、文明禮讓、感恩奉獻、團結合作等,綜合素養明顯提升。
3.親子教育的形式得到了家長的廣泛認同
中小學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采取親子共同參與的形式,如親子共讀經典,共講書中的故事和生活中的感恩故事,共同參與知識大賽、誦讀大賽,共同制訂家訓、家規等,不僅讓學生們受到了中華傳統美德的熏陶,也讓家長們受到了美德教育。家長們對中華傳統美德教育項目的態度發生了轉變,由原來一放假就把孩子送入各類培訓班,轉變為現在積極主動地讓孩子參與社區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活動。
4.項目效果得到了社會的高度關注
自2015年以來,北京電視臺及《現代教育報》《北京日報》等多家媒體對項目進行了廣泛報道和宣傳,僅2017年就宣傳報道78次。2018年兩會期間,《朝陽報》對項目進行了專版報道。2015年,該項目被中國成人教育協會社區教育專業委員會評為“全國青少年校外教育示范項目”一等獎。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學校、家庭、社會組織和社區參與了項目的實施,年均受益中小學生及家長近20萬人次。
四、小結
綜上所述,經過六年多的探索與實踐,朝陽區逐步構建了獨具特色的中小學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社區模式,獲得了區域內學生、家長、社區群眾等的廣泛認可和高度評價。朝陽區將繼續推廣這一美德教育模式,同時認真梳理總結經驗,以提高實施成效,讓更多中小學生參與并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