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林
[摘 ? 要]幼兒數學教育活動是幼兒感受大千世界中數量關系、時空關系的重要途徑。但是,鄉鎮幼兒園在實施數學教學活動中依然存在教學目標制定脫離《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教學方法使用單一、教學內容的選擇缺少深度、缺乏有效的教學組織方式以及適宜的教學材料等問題。鑒于此,提出立足《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制定教學目標,融合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數學教學,結合生活實際選擇教學內容,以游戲的形式組織數學教學,豐富數學教學材料等策略,以期改善鄉鎮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實施的困境。
[關鍵詞]鄉鎮幼兒園;數學教育;問題與策略
幼兒數學啟蒙教育是幼兒日常生活和正確認識世界的一門基礎課程,數學的思維方式也是每一個幼兒應具備的基本素養之一。幼兒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物體皆表現為一定的數與量,并存在于一定的空間中。學前階段的數學啟蒙教育有助于幼兒對生活的世界形成科學正確的認知[1],并用“數學的思維”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例如,幼兒在實際生活中可以按照顏色、形狀等分類形式整理玩具[2]。但是,鄉鎮幼兒園由于物質條件較為薄弱,且缺乏專業的數學教師等因素[3-4],在實施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
一、當前鄉鎮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
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制定脫離《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是幼兒園教師根據教學計劃,指導幼兒對客觀世界中數量關系、幾何形體以及空間與時間概念的探究活動[5]。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數學教學目標根據年齡差異以及階段特征劃分了詳細的標準,其核心應是培養兒童的情感和態度。但鄉鎮幼兒園教師在制定教育目標時常常出現脫離《指南》,且過度重視認知方面的目標,忽視行為技能與情感、態度方面的目標等問題。例如,部分鄉鎮幼兒園教師忽視《指南》的要求,直接摘抄教學指導用書上的教育目標或者從網絡上直接下載教學案例上的教育目標。除此之外,部分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缺乏彈性,沒有明確幼兒完成的最低標準(即教學的下限),也不能鼓勵學有余力的幼兒精益求精,充分發揮其自身的數學潛力。
2.教學方法單一
目前,鄉鎮幼兒園數學教學多采用以口頭講解為主的傳統灌輸法或以教具為主的直觀教育法[6],即教師主要通過語言或教具,對抽象的數學知識加以解釋說明。這種單一且晦澀的方法不僅難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還容易導致教學活動陷于單純的數學知識傳授的誤區。此外,從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來看,其思維能力發展有限,單獨依靠語言描述等淺顯的教學方法來闡述抽象的數學概念并不能幫助幼兒理解概念的深刻含義。
3.教學內容的選擇不夠深入
幼兒數學教學內容應主要包括六個主題,即感知集合(如分類、排序、對應)、數(如認識數、計數、數的運算)、量(如量的差異與自然測量)、幾何形體(如辨認常見的圖形)、時間(認識時鐘、區分常用的時間名稱)與空間(如區分空間方位、按照指定方向運動)[7]。在選擇數學教學內容時,教師應考慮幼兒在數學領域的最近發展區,注意選擇具有一定挑戰性且符合幼兒現實需求的內容。但是,當前部分鄉鎮幼兒園教師依舊只選擇認識數字、簡單數的運算等知識作為基本教學內容。例如,教師通常選擇10以內數的概念進行教學,教學任務也只限于對10以內數的認知和計算。
4.缺少有效的教學組織方式
按照不同的實施途徑,可以將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劃分為專門性的和滲透性的(例如滲透在生活中以及其他領域活動中、游戲活動中)兩類。教師應根據實際教學需求深刻理解并區分兩者的適用情況,并靈活運用。然而,當前鄉鎮幼兒園由于受到教育資金與活動場地的限制,往往只能選擇在固定場所(如,教室、室外活動場地)、固定時間,使用固定活動材料進行集體教學活動,因此很難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5.缺乏適宜的教學材料
適宜的教學材料(如教具、書籍、玩具、游戲場地等)有助于推動數學教育活動的實施。但目前鄉鎮幼兒園由于受到教育資金以及發展水平的限制,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時,往往只能使用教材這一種單一的教學材料,尚缺乏豐富的教具、玩具等多樣化的教學材料。此外,教師實施教學活動的場地多為教室,而很少會選擇室外的游戲場地、自然環境等場所,從而導致整個教學過程陷入“小學化”的困境。
二、農村鄉鎮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實施的策略
1.立足《指南》制定教育目標
在鄉鎮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指南》所指定的范圍與具體教學內容“量身定制”教育目標。在制定活動目標的過程中,為避免出現脫離《指南》的問題,教師應考慮以下兩點。一是制定的教學目標要具備一定的彈性,制定最低標準,鼓勵學有余力的兒童精益求精。例如,大班數學分類統計活動“我們的超市”中,制定的最低標準是感知超市內各種物體的種類,能夠初步按照物體名稱、種類進行簡單的分類;同時,鼓勵兒童能自己按照不同標準(如用途、性質等)進行多種分類。二是教學目標的表述要盡可能全面,不能只注重認知目標,還應該兼顧情感、態度目標和行為技能目標。例如,在組織大班幼兒開展“我們的身高”活動時,教師可以制定以下目標:感知并了解量的恒常性;能夠運用各種測量材料測量身高;分享自己的測量經驗,并大膽地講述。該目標的制定較好地體現了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具體性和可操作性。
2.融合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鄉鎮幼兒園教學活動常用的方法有比較法(按性質、按排列形式)、口頭語言法(講解、討論等)、直觀教育法(演示、范例、情境等)以及實踐法(操作、探究、游戲等)等。在實施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嘗試融合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如在活動的導入部分借助實物或教具設計相關的教學情境;采用直觀與口頭語言相結合的方法激發幼兒的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在活動過程中為幼兒選擇恰當的教具,采用操作實踐與游戲結合的方法,讓幼兒通過自身的實踐和感知,學習并掌握知識。教學活動結束時,教師還可以擺脫形式上的禁錮,選擇以討論或探究的形式結尾,從而激發幼兒進一步的思考,促進其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3.結合生活實際選擇教學內容
數學的最高境界不是讓兒童學會計算,而是讓兒童用“數學的思維”,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緊密的聯系[8]。生活中的數學教學內容是兒童所熟悉的、能理解的,因此在生活中滲透數學教育,有利于提升數學教學活動的深度,促進兒童使用數學思維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9]。例如,餐點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按照標記整理餐具,通過“送餐具朋友回家”的生活化情境教學內容開展集合的分類教學。除此之外,還可以將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以兒歌、詩畫、情境表演等富有生活氣息的形式表現出來,以幼兒樂意接受的方式不失時機地進行數學知識的滲透與整合,從而提高幼兒的整體素質[10]。例如,小班學習集合的一一對應時,可以讓幼兒頭戴各種小動物的頭飾開展“送小動物回家”的情境表演教學。
4.以游戲的形式開展數學教學
游戲是幼兒感知和學習規則、知識的重要途徑,因此,幼兒數學教學啟蒙也可以通過游戲的形式,尤其以擬人化的游戲形式開展教學。例如,通過情境性數學游戲學習“數字7的組成”。具體活動情境設計如下:在商店里全是七元以下的商品,發給每個幼兒七元錢,然后要求幼兒購買的兩樣商品的價格加起來必須是七元錢。教師還可以考慮利用情境的模擬游戲、競賽游戲、智力游戲以及運動游戲等形式組織教學。例如,教師可通過組織幼兒玩滾鐵環的游戲,使幼兒在游戲中發現直著滾會比繞著彎滾早到終點的規律,從而明白“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數學常識[11]。
5.豐富鄉鎮幼兒園數學教學材料
鄉鎮幼兒園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教育資源和條件,使數學教學材料本土化、區域化。例如,鄉鎮幼兒園周圍的活動場所、建筑物、自然風景以及教室內的物品等都可作為數學教學材料。此外,幼兒的實際生活中也隱藏著豐富的數學教學材料[12]。教師可以選擇走出封閉的教室,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讓幼兒在自然環境中輕松地感受數學之美,探索發現自然界的數學知識。教師還可以利用家園合作的形式,鼓勵幼兒家長分享幼兒數學方面的書籍、玩具等學習材料。在業余時間,教師可以利用廢舊材料自制數學玩教具,并利用這些玩教具進行匹配、分類、排序等數學教學活動。例如,利用廢棄的飲料罐引導幼兒掌握量的比較、認識形體,利用現成的生活材料(樹葉、撲克牌、日歷等)掌握排序、大小的接龍等數學知識。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鄉鎮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的實施過程中,依據教學實際制定教育目標,同時融合多種教育方法進行教學,并結合生活實際選擇教學內容,以游戲的形式組織教學,豐富教學材料等,有利于改善活動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提升活動成效。
參考文獻
[1]孟燕平.幼兒園數學集體教育活動中的教師引導[J].上海教育科研,2012(12):87-89.
[2]田興江.幼兒園數學教學的有效性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3]許洪媛.幼兒數學教育有效性的實踐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3(3):70-74.
[4]周燕.幼兒園數學教育的核心價值及其實現[J].教育導刊,2013(8):5-7.
[5]楊旭,楊白.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114-116 .
[6]田興江,呂曉,崔淑婧.幼兒園數學有效教學的問題探討[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4(5):87-90.
[7]張莉.對幼兒園數學教育中現存問題的思考[J].學前教育研究,2000(3):36-37.
[8]宗穎.整合視野下幼兒園數學教育的融合路徑[J].學前教育研究,2016,(6):70-72.
[9]高潔,王春燕,秦元東.數學區活動中幼兒的游戲性表現[J].學前教育研究,2015(7):35-42.
[10]馮艷宏.探討“詩畫”教學 創新課程教學新模式[J].山東教育,2015(5):8-11.
[11]楊萬柱,畢彩云.傳統游戲在農村幼兒數學教育活動中的應用與價值[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8(11):90-93.
[12]楊夢晗.學前兒童數學教育反思[J].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6(4):66-69.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