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東
摘 要:當前,落實“立德樹人”是學校的根本任務這一理念已經成為社會共識。有的學校只是把它作為文件傳達一下,在實踐中并未有什么實際落實措施;有的學校雖然制定了“立德樹人”實施方案,也付諸實際了,但落實效果不太樂觀。究其原因,就涉及一個執行力問題。探討高校管理協同育人共同體執行力,有助于學校更好地履行教書育人職責,提升學校的競爭力。
關鍵詞:大思政;執行力;協同育人
一、管理協同育人的核心概念界定
(一)“大思政”育人共同體
近三年來,“大思政”這一名詞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構建“大思政”育人共同體成為思政工作者的時尚。那么什么是“大思政”育人共同體?這個問題需要搞清楚。首先它是新時代高校育人的一種創新思維。“大思政”育人共同體的本質是指育人是一個系統工程,強調整體性,要求育人的各個主體要協調配合,形成合力。這一共同體從全方位育人角度講,包括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從全過程育人角度講,包括從入學到畢業的理論學習、實踐鍛煉以及創新創業各個環節等;從全員育人角度來講,包括全體在編在崗的教職員工、人事代理員工以及臨時用工人員。“大思政”育人共同體的特點是主體多元化、系統整體性和目標一致性。“大思政”育人共同體實施的理論依據有三:一是事物是處在普遍聯系中,它們互相作用,互相影響;二是知行合一原理;三是整體與部分原理。
(二)“大思政”育人共同體執行力
事業的成敗既要講究戰略制定,又要考慮執行問題,執行力決定預期效果實現程度。美國西點軍校為什么能培養出那么多名人?是因為在它的校規二十二條中明確寫道:“立即行動!”人本來是不分三六九等的,那為什么我們會在現實中發現人有優秀與一般之分?通過考察人與人的區別形成的原因發現,優秀的人比一般人更具有實現思想的執行力,結論是有思想固然重要,但有執行力更重要。同樣一個組織也是如此,比如所有高校都在做“立德樹人”工作,但只有一些學校能做出典范,另一些則不能。究其原因,不只是優秀學校比別的學校規劃做得好,還有他們擁有強大的執行力,能將工作落實到位。執行力如此重要,所以我們有必要厘清執行力的內涵。
所謂執行力是指組織調動一切內外部資源,營造主動負責的執行文化氛圍,健全制度流程、績效考核體系、監控體系,打造暢通的溝通協調渠道,高質量完成預定的戰略目標的控制力。所謂高校“大思政”育人共同體執行力是由一系列能力構成的綜合體。這一系列執行力是有邏輯關系的,一個部分執行不到位,就會聯動其他部分。所以“大思政”育人共同體強調的是聯動效應,在共同體中每個人的能力發揮都會影響整體效應。
(三)育人職業自覺
育人是一種良心工程,只靠外在力量監督檢查是不行的,自覺性是關鍵。所謂育人職業自覺,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覺把教育目的、意義和方法手段作為研究對象,能夠理性思考自身德才水平和能力,能夠自覺地反思自己是否盡到責任。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對自己的教育事業有認同感,干一行愛一行,熱愛學生,甘于奉獻,這是構建育人職業自覺性的基本條件。其次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職業能力,弘揚科學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有金剛鉆才能攬瓷器活,這是樹立育人職業自覺性的核心條件。再次教育工作者要確立崇高的理想,重名輕利,修身養性,言行舉止要文明,這是確立育人職業自覺性的關鍵條件。最后教育工作者要提高政治站位,即具有“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兩個維護”的意識,在當代就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這是確立育人職業自覺性的保證條件。
二、在校園內大力營造執行力文化
思想決定行動,只有當執行力成為一種文化之后,才能談得上合作執行力的建設。通過執行力文化的塑造與建立,逐步影響師生員工。執行力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學校要善于用校園文化來提升人的靈性(創造能力、配合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如果一個學校不重視執行力文化建設,那么這個學校就不能使教職員工產生盡責意識。強制性的制度固然重要,是保證執行的必要條件,但它屬于他律范疇。如果讓強制性的制度升華到文化層面,讓“立德樹人”在校園中蔚然成風,教職工就會心甘情愿地按照制度要求規范行為,這屬于自律范疇,以事半功倍的效果達到提升學校管理執行力的目的,這是構建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
那么什么是執行力文化呢?我們只要仔細觀察執行力強的人的表現,就會發現他們一般具有“想做、會做、做優”的特點。“想做”體現了做事的主動性,有敢擔當的勇氣;“會做”體現了做事的能力,有敢攬瓷器活的自信;“做優”體現了做事必求勝的強烈欲望的優良品質。歸納起來,執行力文化應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有擔當意識,二是有知識和技能,三是有創新意識。這些正是校園文化的應有之義。
校園文化建設首要的是起到引領作用,這就關系到選人用人的問題了。學校在制定選人用人制度時候,要根據崗位需要優先選用執行力強的人員,使他們帶動身邊的人提升執行力。在選先推優時,學校要把執行力強的人員樹為標桿,培養其他人的看齊意識,促進提升全員的執行力。
三、提升高校管理協同育人共同體執行力的路徑
(一)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及時收集并反饋信息
“管理協同育人共同體”是一個多人團體,在這個團體中人與人之間需要有良好的溝通渠道,順利實現上傳下達,令行禁止,否則難以保障執行力。協同就是要實現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的效果。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能夠使校內外育人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溝通既包括傳達信息也包括反饋信息,校內溝通平臺要從傳統的縱向渠道向現代扁平渠道轉換,減少中間環節,可以避免傳遞信息走樣的情況,反饋信息也能及時。良好的溝通是及時解決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的最有效的辦法。
(二)構建合理的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通俗地講就是指完成項目的前后邏輯次序或步驟,它強調的是不可逆行,不可間斷。工作流程合理,組織效率就高,反之就容易出現一團亂麻、無頭緒的情況。合理的工作流程特點是階段清晰,分工明確,邏輯性強。“管理協同育人共同體”是一個組織,需要制定一個合理的工作流程來提高執行力。如果缺乏合理的工作流程,容易讓共同體成員工作起來不順暢,降低執行力度。工作流程可以是文字性的描述,也可以是流程圖示,文字性的描述能表達完整的意思,流程圖簡潔明了。“管理協同育人共同體”工作流程應該包括育人的環節、育人的主體、育人的職責以及這些模塊的邏輯關系。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執行力培訓體系
崗前培訓是達到預期效果的一項必要措施。對于一般工作人員來說,戰略目標是籠統的,他們需要了解具體的工作方案,方案中要明確“四個什么”,即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標準、什么地點等。這就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進而提升教職員工的工作能力,比如基層黨組織能力培訓、輔導員工作培訓、管理人員能力提升培訓、教師建設網絡課程能力培訓等。培訓體系包括明確工作目標、使用恰當的方法、預期效果如何、完成任務時間表、考核方式等內容。
(四)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職員工關注的不僅僅是“領導要讓我干什么”,更為關注的是“干好了有什么激勵措施”。毛澤東說過:“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1] 我們不能忽視人們的趨利心理,它有時是完成任務的內在動力。我們不能一味地強調大公無私,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雖然不是對立的,但二者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學校不能只靠整體利益激勵教職員工,當然學校應教育教職員工首先應維護學校的整體利益,然后再談教職員工的個體利益。
參考文獻
[1]毛澤東. 毛澤東文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