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萍
摘 要:中國童謠的音樂形式是使兒童產生強烈音樂感的基礎,也是童謠廣受兒童喜愛并得以廣泛傳播的重要因素。本文將簡單介紹中國童謠,并從韻律、句逗與長言、平仄、對仗與排比、重復與復沓、起興與比喻、音樂化感知、社會生活、兒童天性等方面,對中國童謠的音樂形式展開探討,以期能為相關研究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中國童謠;音樂形式;韻律
基金項目:2016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項目編號:KY2016YB411。
童謠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部分,清脆的童音伴隨著朗朗上口的腳韻,往往是童年最美好的回憶。雖然童謠通常是以念誦的形式呈現,但是卻有著極強的音樂性,聽來朗朗上口,極具音樂美感。童謠的音樂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音樂形式而產生的,但是關于童謠的研究通常將重心放在內容、歷史等方面,關于音樂形式的研究卻較少,因此有必要對中國童謠的音樂形式進行研究。
一、中國童謠概述
童謠是歌謠的一種,即兒童頌唱的歌謠,也就是兒歌。歌謠作為一種民間的口頭創作藝術,有著內容通俗易懂、旋律朗朗上口的特性,往往能夠在民間大范圍傳播和長時間流傳,不過創作者往往難以認定。童謠則是適合兒童演唱的歌謠,不過通常都是由成人創作,口授給幼兒。童謠較普通歌謠更加簡單通俗,同時形式活潑、語言流暢,更加適合兒童傳唱。童謠的音樂形式與其通俗易懂的特點有著緊密聯系,在吸引兒童方面更有著優勢,這是童謠得以被廣大兒童傳唱的基礎和關鍵所在。
二、中國童謠的音樂形式
(一)樂音
1.韻律。韻律是童謠得以吸引幼兒的關鍵。韻律能夠帶來一種朗朗上口的美感,能夠令幼兒在聆聽和唱誦的過程中感受到聲音美,從而被童謠所吸引。押韻是中國音樂的基礎,不管是古代音樂還是現代音樂,往往都十分依賴押韻這一表現手法。而中國童謠作為一種為兒童所創作的歌謠,則更加強調韻律美,以具有節奏感的聲音吸引兒童。另外童謠不僅僅會押腳韻,也會押頭韻、內韻、頭尾韻等,而且不用顧忌傳統詩歌創作的押韻規則,顯得更為多樣有趣、自由多變,也更能吸引兒童。其中頭韻通常指第一個字或者第一二個字押韻,一般是直接重復。頭韻能讓童謠聽起來更加悅耳,也更易于兒童記憶,同時還有著較為強烈的民間藝術風格。至于內韻則是在句中押韻,更能增加童謠整體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同時也更易誦記。頭尾韻則是指童謠句尾與下句句首押韻,大部分都是采取同字押韻的方式,也就是頂針。
2.句逗與長言。句逗顧名思義就是句子中的停頓。由于兒童年齡較小,理解能力差,說話習慣更加偏向于短句,難以準確記憶和誦讀長句,因此中國童謠中的句逗較為明顯,通常一句話主要是由單音節頓歇和雙音節頓歇共同組成。童謠的句逗并沒有具體的規則,只要能盡量簡化童謠即可。童謠可以分為句式整齊與不整齊兩種,前者指各句字數一樣的童謠,念誦起來更為朗朗上口和悅耳。句式整齊的童謠又主要包含三言體、四言體、五言體、七言體等,其中三言體句式最短,句逗也最為簡單,是低齡兒童最喜歡的童謠類型。而七言體句式相對更為復雜,記憶難度也相對更高,通常是年齡稍大的兒童所喜歡的類型。而長言簡單來說就是拖長音,是詩歌朗誦中最為常見的音樂形式。不過兒童生性活潑開朗,童謠往往也更加歡快,因此少有長言類作品。不過對部分押腳韻的童謠,也可以采取長言方式進行念誦,這樣往往能夠吸引其他兒童參與進來,一起念誦,更容易引起兒童的共鳴。
3.平仄。音調是音樂的重要形式,中國童謠的音調是基于平仄而構建起來的。漢語的平仄能夠讓說話變得更具節奏感和聲調感,合理的聲調搭配則能增強音樂性,因此漢語詩歌朗誦往往能夠帶給人音樂般的享受。而童謠這種強調朗朗上口、吸引兒童的歌謠形式,其在聲韻美、節奏美方面自然也有著顯著特征。與中國傳統的律詩相比,童謠對平仄的應用更加靈活自由,并沒有嚴格的規則。不過律詩作為表現漢語聲調美的藝術形式,其本身對平仄音樂性的表現十分強,因此句式整齊的五言體、七言體童謠的平仄系統看起來往往和對應的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十分接近,只不過其相對更加自由,沒有嚴格要求,可以視作針對兒童身心特征而進行簡化的平仄系統。
(二)樂體
1.對仗與排比。結構形式是體現童謠音樂形式的重要體現,其中尤以對仗和排比最為常見。童謠的對仗通常指聲音、形式方面的對仗,即在句逗、押韻、聲調等方面進行對仗,但要求相對寬松,并不嚴格,這也是其與傳統律詩的一大區別。實際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律詩便是吸收了諸如童謠等民間歌謠藝術精髓而形成的系統化藝術形式。對仗能夠令童謠更加易誦易記,同時念誦起來也更為鏗鏘和諧。而童謠中的排比則是以反復表達的方式,流暢地表達內容。排比的一大優勢在于簡單易記,另一大優勢則在于營造氣勢和情感,能夠有效深化童謠的藝術表現效果。
2.重疊與復沓。重復與排比較為類似,只不過前者是反復使用大量同樣的內容,而后者則是反復使用大量類似的內容。童謠中重復的運用廣泛體現在音節、詞語、短語、句子等方面,使得童謠更具音樂效果,是童謠音樂形式的重要體現。童謠的復沓從本質上來說與重復并沒有區別,只不過其主要是針對童謠篇章結構。復沓讓童謠更具結構感,同時也更便于兒童理解和記憶。
3.起興與比喻。起興簡單來說就是童謠起頭位置的比興,主要指在童謠開始用藝術形象來表現情感。起興往往在童謠中沒有具體意義,但卻能夠代入情感,同時構建完整的音樂結構,增強童謠的節奏感和韻律性。比喻能夠激發兒童想象力,更易吸引幼兒,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童謠的音樂美。
(三)樂本
1.音樂化感知。童謠雖然由兒童傳誦,但卻是成人創作的。出于藝術表現和傳唱度考量,童謠創作者往往對童謠的音樂性十分重視。一方面,童謠創作者會合理應用音韻、節奏的音樂形式;另一方面,童謠創作者會在童謠中融入自身對世界的感知。除了有意識的感知,童謠創作者往往還會無意識地融入對世界的各種感知,對應的則是世界運轉中的各種自然規則。而兒童在傳誦這些童謠時,會不自覺地將自身天性與世界相融合,強化音樂華感知。
2.社會生活。童謠作為成人創作的民間藝術作品,自然會反映社會生活情況。中國童謠通常會反映傳統農業社會生存與生活方式,不少童謠中都有農業生產、自然規律、生活習性乃至政治寓意等相關內容。這些內容實際上反映了人類創作的一種意識、風格與習慣,以人為的形式給童謠增添了音樂性,讓童謠音樂形式變得更為真實客觀。
3.兒童天性。音樂藝術的巔峰之作被稱作“天籟”,而童謠則是具有天籟性的音樂藝術形式。一方面,兒童生命在藝術領域通常被視作最接近自然的部分;另一方面,兒童本身尚沒有受到人類社會的過多影響,更能以自然靈動的形式念誦童謠,進一步增強音樂的天籟性。
綜上所述,中國兒童歌謠作為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形式,時至今日依舊有著廣泛傳播度。童謠雖然簡單,但卻有著和諧的音韻美,也有著一定的音樂形式。對中國童謠音樂形式進行研究,挖掘其中的音樂魅力,能夠將音樂形式與內容進行深度結合,從音樂的角度探索童謠的傳播原因,進一步傳承音樂童謠,讓童謠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繼續傳承發揚。
參考文獻
[1]劉怡汝.百年兒歌——百年中國[J].中國出版,2020(04):68.
[2]方珠伴.民間童謠與學齡前兒童人文素質培養研究[J].新西部,2018(24):120-122.
[3]胡海燕.丟丟鄉音童謠情——以《一只鳥仔》例談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學實踐[J].小學教學研究,2018(07):81-82.
[4]周永芬. 中國童謠的音樂形式[D].溫州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