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峰
摘 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推進,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基礎教育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但在廣大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相對滯后,農村高中學生厭學現象依然較為嚴重。在走訪調查中發現,城區高中生厭學現象并不是很嚴重,而在一些偏遠農村中學,高一、高二階段厭學現象還稍微好些,但高三時,學生出現厭學的現象就較為明顯。文章對導致學生厭學的原因進行個案分析。
關鍵詞:農村高中生;厭學;個案分析
一、家庭背景是導致學生厭學的主要因素
在對農村中學生進行調查中發現,很多學生一開始在學校就讀時,成績還是較好的,也沒有厭學的念頭,但因家庭變故,他們便不再愿意呆在學校,甚至輟學外出,有的學生甚至年齡還很小,但卻不愿選擇繼續讀書,而是選擇外出務工。
某生L,現年20歲,高二時輟學,現已輟學3年,在對其勸學中發現,導致其厭學并輟學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變故。2016年,其父親因販毒被公安機關抓獲,后被判刑。其母親是外省戶籍人口,父親被判刑后,母親改嫁到外省。如此,家長只剩下L和其哥哥,L的爺爺和奶奶已經去世,兄弟倆無人照顧。后經鄉鎮人民政府協調,暫由L的大伯暫時代為照顧L和其哥哥,但幾年后,L的大伯也外出打工,兄弟倆無人照顧。隨后,L的哥哥成年,外出打工,留下L在家無人照顧,因此L的哥哥只能將L帶到工地。如此,L輟學。
在對農村各中學進行走訪中發現,像L一樣的學生雖說屬于少數特例,但有厭學心理的學生卻大有人在。客觀上說,有些學生自身并不是不想讀書,往往因父母感情不合、經常吵鬧,或父母離異,或遭遇家庭較大變故等,才開始厭學,甚至輟學。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農村孩子的父母進城務工,在復雜的城市生活中,父母常常因為經濟、觀念差異等原因導致離婚,加上農村很多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并不太重視,在離異時對子女的考慮也不夠周全,父母關系的變化導致子女出現心理問題,從而厭學。
綜合對農村中學的調查來看,家庭因素是導致學生厭學甚至輟學的核心因素,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家庭經濟收入較低,學生急于想減輕家庭負擔,出現厭學而欲外出務工現象。二是父母文化水平偏低,家庭教育觀念落后。三是因家庭變故而導致厭學輟學的現象還是較為嚴重。
二、學校管理是影響學生厭學的重要因素
結合對農村中學的調查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農村教育資金投入不足,教師待遇偏低,工作量大,考核力度大,教師對成績較差的學生也存在排斥現象;在一些農村鄉鎮學校,連基本的實驗室、計算機室等功能室都較為簡陋,實驗器具、計算機、圖書等不完備。在工作量方面,一些學校師資不足,很多教師一個星期的課程達到二十余節,超負荷運轉讓廣大教師身心疲憊;甚至一些學校只能從校外聘請大學生任教,臨時大學生因經驗不豐富、工作責任心不強、管理不到位等因素而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從而導致輟學。
二是農村中學少數教師的素質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在廣大農村,教師編制短缺是較為普遍的現象,一些教學成績優秀的教師多被城區學校調走,剩下的只是老殘病弱,他們的思想觀念落后,缺少先進的管理經驗,甚至出現體罰學生、攆走學生的現象。在調查中就發現,一些教師為提高成績,會勸退學生;也有的教師因考慮評優選先、業績等因素,會讓成績較差的學生轉學。
三是從學校管理看,一些農村學校的管理者觀念還是較為落后,對成績較差的學生的管理方法還是較為單一。首先,在對教師的管理方面,一些農村學校的隨意性較大,沒有相應的制度對教師進行管理,學校管理較為松散,教師責任心不強,對學生的影響較大。其次,在教學管理方面,沒有相應的競爭機制,以績效考核為例,有的學校對上級主管部門所報的方案是一套,而在學校考核用的是另一套方案。同時,也出現極端現象,即以成績為唯一杠桿,因此,很多教師為了成績,也就會出現攆學生的行為。最后,在學生管理方面,沒有充分發揮好班主任的作用,更多的是以學校行政成員為主在實施管理。如某班學生出現了問題,因對班主任的考核、評價沒有較為完善的制度,很多班主任會將學生管理推給學校行政,但是學校行政成員限于處理各種瑣碎事務中,管理效能難以提升。同時,學校對學生的管理也較為粗放,當這類學生在學校出現各種搗亂現象后,學校的不當處理方法很容易導致學生厭學。
三、政府、學生個人、社會也是導致學生厭學甚至輟學的重要因素
首先,從政府層面看,地方政府更多關注的是經濟發展,對教育的關注力度不夠,投入不夠,甚至一些鄉鎮人民政府忽視農村教育;同時,政府在控制輟學方面沒有發揮主體作用,更多的是將壓力施加于學校,而學校沒有強制手段,只能以說服教育為主,對學生厭學,乃至輟學后的勸學工作難以取得成效。
從學生角度來看,一是學生因自己學習成績不好,學習中較為吃力,加之在學校受到教師批評,在家受到家長指責,學生逐漸失去學習興趣,于是出現厭學情緒。二是當下大多高中生都是獨生子女,在農村,他們從小被長輩呵護,很少面對生活的壓力;進入高中后,面對高考的壓力,一些學生難以承受這種壓力,于是出現厭學現象。如在調查中就發現,某生Z為家中獨子,該生自尊心比較強,家庭又較為貧苦,該生內心希望自己能考一所好的大學,將來為家庭做些貢獻,但成績卻不是很理想,于是,經常會想“成績無法提升怎么辦?”“如果考不上如何面對家長?”等問題,甚至出現了做惡夢、失眠等現象,學習成績下滑,逐漸開始厭學。三是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生理和心理的變化讓學生較為叛逆,很容易和父母、教師發生矛盾,從而出現厭學現象。在調查中發現,某女生C對該班某男生有好感,結果該事被父母知道后,遭遇了一頓批評,該生內心極度不平衡,感到自己受到了莫大的委屈,于是,開始上課不聽講,不認真完成作業,以此來對抗父母對自己的不公,厭學現象出現。
從社會角度看,一是社會不良環境極易影響學生。在調查中發現,某校一名高二年級學生,利用假期時間到餐館打工,在打工期間和一名社會青年戀愛,后被該青年拋棄,于是,高二年級下學期便未再到校。由此可見,社會的不良因素極易影響學生。二是諸如“讀書無用”等思想依然會侵蝕在校學生。在新媒體的影響下,一些學生認為讀書并不能改變自己,于是會選擇打工,甚至幻想在抖音、快手、游戲等新媒體平臺上出名,獲得經濟收入。三是社會綜合執法部門對餐館、酒吧、咖啡廳等監管不嚴,一些學生厭學,甚至輟學后外出務工,但監管部門對這些場所并沒有認真審查,甚至出現“視而不見”的現象。
近年來,隨著政府對教育的重視力度不斷提升,控輟保學工作的不斷深入,農村中學生厭學、輟學的現象已經有了歷史性的轉變。但我們也應看到,農村中學生厭學現象依然存在,如何結合學生的實際而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讓學生真正能“進得進來,學得進去”,這是每一個高中教師所面臨的責任。多角度、多方位研究高中學生厭學原因,因生制宜地思考對策,多部門協作,多管齊下,這樣才能讓每一個高中學生在高中學習生活中得到更好地成長。
參考文獻
[1]黃維華.農村中學生厭學現象的成因及應對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18(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