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德生 李兵


摘 要:地基基礎作為建筑物的下部結構,其承載能力能否達到設計標準合整個建筑工程施工質量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如果地基基礎出現質量問題,后期處理的難度會非常大且成本非常高。近年地基基礎檢測方面的規范越來越完善,技術也是越來越成熟,但在地基基礎實際檢測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就地基基礎檢測中常見問題及應對思路展開討論與分析。
關鍵詞:地基基礎檢測;檢測中的常見問題;檢測工作的優化措施
1 前言
為保證地基基礎的質量,建筑行業對地基基礎的質量檢測也是越來越重視,要求更加嚴格。相關規范不斷的更新來保證地基基礎的檢測更加完善,但在實際的地基基礎檢測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2 地基基礎檢測中常見問題
2.1 上級部門監管不到位
部分項目為了盡快達到工期要求,從樁基施工開始,建設單位、監理單位對整套的項目施工要求不嚴格,只以工程進度為主要目標,忽視整個地基工程的質量。更有部分單位在施工過程中,一味的追求效率,使得作業順序錯亂,使得地基處于不安全狀態。例如在管樁、方樁施工未達到齡期時就大面積的進行塔吊樁施工等其他工作,使得后續工程樁試樁靜載試驗進行非常困難,并造成大面積的工程樁接樁處脫開,產生大量的不合格樁。
2.2 檢測要求不明確
部分設計單位從業人員對規范缺乏了解,相關規范一直在更新完善,而設計方依舊采用舊的規范進行設計并編制說明。例如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基坑工程技術標準》(DG/TJ 08-61-2018)中更新檢測要求“圍護樁低應變檢測比例為不少于總樁數的20%且不得少于5根;雙軸攪拌樁取芯檢測比例不少于總樁數的1%”,在該規范使用半年后仍有部分設計及檢測從業人員未知曉,使得檢測項缺失或者檢測比例不夠,從而影響到后續的地基基礎檢測工作。
2.3 檢測過程中存在安全隱患
近年來出現多起地基基礎檢測安全事故,因有些檢測是在施工過程中同時進行,產生交叉作業,使得檢測設備人員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例如在對工程樁試樁進行靜載荷試驗過程中,施工單位同時在進行工程樁的成樁工作,大型設備交叉作業增加安全事故的發生概率。
2.4 檢測人員專業素養不足
地基基礎檢測工作對檢測人員的業務水平要求比較高,不管采用多么新進的檢測設備和技術方法,如果檢測人員無法較好的掌握理論基礎,對設備參數設置不合理,檢測步驟及要求不清晰,無法體現檢測結果的真實性及合理性。近年行業競爭加劇,部分企業為追求經濟效益,將大量的精力放于搶占市場,在進行檢測時,往往造成人員未到位、原始檢測記錄不全、檢測資料不歸檔,使得檢測質量無法得到保障。對人員的管理也是疏忽,沒有嚴格培訓和挑選高素質檢測人員,當前的樁基檢測出現多數持證人員不去現場,甚至會出現讓不具各專業知識和能力的人進行檢測的現象,使地基檢測工程形式化,無法真實的檢測出地基基礎的質量。
2.5 檢測報告不全面、不規范
地基基礎檢測,不僅是熟練的運用檢測方法及設備,還需要對檢測結果進行整理,出具相應的檢測報告,為工程驗收等提供合理依據。但目前部分檢測單位在進行檢測報告制定時,未按照國家相應規范及統一專業術語進行編寫,不利于體現相應檢測報告的價值。
3 地基基礎檢測工作優化思路
3.1 完善檢測管理、明確檢測要求
在上級部分制定錯誤的工程施工流程時,及時提醒相關單位,將可能會出現的風險告知對方。提高設計從業人員對相應規范的認識,例如相關規范要求灌注樁工地必須要進行不少于2根試成孔檢測,設計說明中經常漏失該項。在進場前應及時與設計溝通,明確類似缺失項是需要必須檢測的要求。
3.2 完善檢測安全防護措施
檢測單位應做好安全防護措施,進場前做好安全培訓,現場佩帶安全帽、反光背心、勞保鞋等,大型設備設置警戒線。現場與參建單位及時溝通,避免盡力消除安全隱患。例如在工程招投標階段,檢測方建議業主方優先進行試樁的成樁,避免產生交叉作業,并能及時為設計方提供合理的依據。
3.2 完善檢測方案及規范檢測行為
進場前應對設計圖紙認真研究,找到相對應地基檢測的要求,在滿足設計說明及合同中的檢測要求時,應同時滿足相關規范的檢測比例及要求。檢測前應收集勘察報告、施工記錄、帶出圖章的施工圖紙。檢測中明確檢測的參數及數量,做好完整的檢測記錄,檢測后及時出具符合相應規范要求的檢測報告。
3.3 提高檢測人員的專業水平
檢測人員是第一線的,其專業水準及綜合素質在整個檢測工作中尤為重要。現場檢測人員必須為持證上崗且對專業技術設備熟悉運用,則應對其專業水平的培養及提高。例如去上海市檢測行業協會參加專業的培訓考試、繼續教育以及不定期的行業協會比對試驗。
3.4 檢測嚴格遵守相關規范
相應規范一直在更新完善,從業人員應及時學習并運用新的規范進行檢測,檢測嚴格按照規范要求進行,并按照規范編制檢測報告,為各參建單位提供合理依據。
4 地基基礎檢測工程案例分析
4.1 項目概況
建筑地基基礎大部分為樁基基礎,筆者從事的工作以樁基檢測為主。例如上海某廣場項目,筆者作為該項目樁基檢測負責人,負責該項目的前后期靜載荷試驗、低應變檢測、試成孔檢測、成孔檢測。
4.2 項目實際檢測中存在的問題
4.2.1 前期三根抗拔破壞性試驗測得數值低
設計圖紙中抗拔試樁樁型為抗拔試樁PHC 500B 125—13 13 13,預估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kN)1600~2200 kN,要求加載至破壞以確定單樁豎向抗拔極限承載力。本次進行的3根單樁豎向抗拔靜載荷破壞性試驗,具體試驗過程描述如下:在第1級~第N級荷載作用下樁頂上拔呈緩變型;加載至第N+1級,上拔明顯增大,上拔量已達上一級沉降量的5倍以上(出現陡升拐點),此時終止加載并卸載。經試樁前后低應變檢測對比發現第一節接樁處存在明顯缺陷,根據以上情況判定陡升拐點前一級加載值為該試樁實測極限承載力。試驗測得承載力為1440 kN、1280 kN、1440 kN。所測得極限承載力均低于設計預估極限承載力的低值(1600kN),其中2號試樁實測圖表如下:
對試樁的成樁記錄、試驗數據分析以及以往工作經驗,判斷造成這3組抗拔試樁未達到預期的原因為施工單位實際打樁時間較晚并更改了施工記錄,使得部分樁的齡期尚未達到規范要求的28天,無法有效的為設計方提供依據。
4.2.2 工程樁大批量截樁
工程樁施工過程中,大批量的工程樁無法送樁到位,經各單位討論后,對自然地面以上的樁身進行截樁。從而使得各方對該地塊的整體承載力能否達到要求存疑,若承載力不能滿足要求,在建筑物荷載作用下,地基將會產生局部或整體剪切破壞,影響建筑物的安全域正常使用,甚至造成建筑物的破壞。
4.2.3 工程樁出現大面積III類樁
基坑開挖后,工程樁在低應變檢測過程中發現大面積不合格樁(III類樁),部分不合格樁實測波形如下:
經過分析,造成該現象的原因為施工單位在成樁時,對無法送到位的樁進行了強行下壓,且接樁處焊接工藝不到位。
4.3 解決措施
4.3.1 建議業主方重打3根前期抗拔試樁,待齡期達到要求后重新檢測。另設計方根據第一次的3根數值重新調整預估單樁抗拔極限承載力(kN)1400~2000 kN。重新試驗測得承載力為1470 kN、1400 kN、1470 kN,所測得極限承載力在設計預估范圍內,達到準確為設計提供依據的目的。
4.3.2 建議對截樁部分的工程樁按比例進行靜載荷試驗,測得的承載力達到設計的要求。另設計方對后續的工程樁樁長進行優化,避免再出現大面積的截樁。
4.3.3 根據相應規范要求,增加低應變的檢測比例直至普測,找出其中的不合格樁。另建議設計方開出III樁進行灌芯至缺陷位置以下2m的處理方案,在齡期達到要求后再次進行低應變復測。所測得數據滿足規范的要求。
5 結語
終上所述,當下的地基基礎中問題比較多,影響到地基整體建筑的質量,各方因正視這些問題,并規范自身的要求,以此有效的保證地基基礎檢測工作順利規范的進行、檢測結果的科學性和真實性,最終保證工程質量。
參考文獻:
[1]呂偉江,劉義.地基基礎檢測中的常見問題及解決對策[J].科學創新導報,2014(22):91.
[2]肖京.地基基礎檢測中常見的問題及解決辦法[J].住宅與房地產,2016(30):167.
[3]段紹金..地基基礎檢測中常見問題及解決對策分析[J].中國房地產業.下旬,2018(04):167.
[4]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基坑工程技術標準(DG/TJ 08-61-2018),2018.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