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秋燕 蘇弦



摘要:目的:探究氣管切開患者應用加溫濕化吸氧法對呼吸道阻力、肺部感染情況的影響。方法:選取2017年2月-2019年10月期間我院神經外科和神經內科患者136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劃分為兩組,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68例作為研究對象。對照組采用氧氣霧化方式,研究組則采用加溫濕化吸氧法,觀察兩組氣道濕化效果、痰液粘稠度、肺部感染及呼吸道阻力情況。結果:濕化第1d及≥7d:研究組痰液粘稠Ⅱ度比例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痰液粘稠度Ⅰ及Ⅲ度比例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的濕化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肺部感染率及呼吸道阻力增加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氣管切開患者采用加溫濕化吸氧法,不僅能顯著降低痰液粘稠度,且氣道濕化效果顯著,還能避免肺部感染,降低呼吸道阻力,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關鍵詞:氣管切開患者;加溫濕化吸氧法;呼吸道阻力;肺部感染
【中圖分類號】R7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2-037-02
Effects of warm humidification and oxygen inhalation on respiratory resistance and pulmonary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tracheotomy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warm humidification on respiratory resistance and pulmonary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tracheotomy. Methods: 136 cases of Neurosurgery and neurology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7 to October 2019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6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xygen atomization, while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warm humidification and oxygen inhalation. Results: on the 1st and 7th day of humidification, the proportion of sputum viscosity II in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nd the proportion of sputum viscosity I and III in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humidification in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rate of pulmonary infection and increase of respiratory resistanc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method of warming and humidifying oxygen inhalation can not only reduce the viscosity of sputum, but also the effect of airway humidifying, avoid lung infection and reduce the resistance of respiratory tract.
[Key words] tracheotomy patients; warming and humidifying oxygen inhalation; respiratory resistance; pulmonary infection
神經系統患者行氣管切開是搶救危重癥患者的常用方式。人體正常的上呼吸道吸入氣體時具備過濾、加溫、濕化及清潔的功效,使氣體進入肺泡后溫度可與體溫近似,進而被其中水蒸氣飽和。而患者氣管切開后,其上呼吸道的濕化加溫功能障礙,導致氣道中纖毛活動性減弱或喪失,致使氣道黏膜干燥異常,其中的分泌物呈現干結狀態,繼而導致患者排痰不暢增加形成痰痂的風險,干結嚴重者甚至會誘發肺不張、阻塞性肺炎等并發癥[1-2]。氣管切開患者如若濕化過度則會增加排痰次數及氣道中痰液粘稠度,嚴重者會出現窒息或缺氧現象。因此部分臨床專家認為在氣管切開患者中采取優質的氣道濕化加溫干預措施能確保患者呼吸暢通,降低痰痂形成幾率,避免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產生[3]。因此本研究主要就氣管切開患者應用加溫濕化吸氧法對呼吸窘迫綜合征、肺部感染、氣道痰液濕化情況的影響詳加探究,現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2019年10月期間我院神經外科和神經內科氣管切開患者136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劃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68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兩組患者均為腦卒中患者(腦出血或腦梗塞);(2)均符合腦出血或腦梗塞相關疾病診斷標準;(3)兩組患者行氣管切開時其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評分≤8分;(4)治療時采用的抗生素類型一致;(5)年齡范圍48-75歲;(6)患者及其家屬均同意參與本研究,且簽署知情書。排除標準:(1)存在呼吸道感染;(2)中途退出本研究;(3)未成年患者。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本研究后許可。研究組患者中男39例、女29例,年齡52-69歲,平均(55.5±3.1)歲,氣管切開時間6-29d,平均(17.5±2.3)d;原發病:腦出血34例,腦梗塞34例;合并癥:5例呼吸窘逼綜合征, 6例低氧血癥;對照組患者中男41例、女27例,年齡48-70歲,平均(56.9±3.5)歲,氣管切開時間5-29d,平均(17.0±2.1)d;原發病:腦出血34例,腦梗塞34例,合并癥:6例呼吸窘逼綜合征, 5例低氧血癥.比較兩組患者的氣管切開時間、年齡、原發病等臨床基線資料顯示無顯著可比性差異(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濕化方案。對照組采用氧氣霧化吸入方式給予患者氣道濕化。方案如下:預先配置好濕化液,生理鹽水和滅菌注射用水各50ml。應用氣切氧氣霧化面罩,后將其連通氧氣流量表,同時于濕化瓶中添加濕化液,量為5ml/次,每小時1-2次,避免患者氣道干燥[4]。確保病房中空氣清新且流通,并設置溫濕度,溫度保持在22-24℃范圍,而濕度保持在40-60%范圍[5]。
1.2.2研究組濕化方案。研究組采用加溫濕化吸氧法給予患者氣道加溫濕化,避免呼吸道干燥。應用加溫濕化器(新西蘭費雪派克醫療保健公司,愛我系列F&P AIRVO呼吸濕化治療儀),使用時設定溫度34--37攝氏度,流量為20-40L/分,氧濃度為40-60%。并保持病房中空氣清新且流通,溫度設置在22-24℃范圍,濕度設置為40-60%范圍。
1.3觀察指標
1.3.1比對兩組濕化方案患者痰液粘稠度。于方案施行的第1d、≥7d分別進行評估。痰液粘稠度是衡量氣道濕化效果的可靠性指標之一。痰液粘稠度的判定分級標準:Ⅰ度:痰液狀如米湯,呈現為白色的泡沫樣,能輕易咯出,行吸痰干預后,連接管中為未發現痰液潴留;Ⅱ度:黏度中度,患者稍用力痰液可咯出,行吸痰干預后,連接管內壁中有少量痰液附著,易于沖走;Ⅲ度:黏度重度,患者咯痰較難,痰液外觀粘稠,顏色為黃色,行吸痰干預時吸痰管負壓較大而出現塌陷現象,且于接管內壁中附著大量粘痰,且用水不易沖凈[6]。
1.3.2比對兩組氣道濕化滿意度。評估標準:滿意:痰液輕易咯出,導管中未發現痰痂,且聽診后發現患者呼吸道無痰鳴音等且呼吸通暢,患者較安靜;基本滿意:患者氣管中痰液較粘稠,相對不易咯出,行聽診時發現呼吸道中存有痰鳴音,吸痰管壁中有痰痂附著;不滿意:患者氣管中痰液稀薄過度或過于黏稠,且需持續行吸痰干預或增加吸痰管負壓,行聽診后發現呼吸道中存在較多痰鳴音,患者咳嗽頻繁且焦慮不安,部分患者心率下降、低血壓、血氧飽和度降低等不良反應 [7]。
1.3.3比對兩組肺部感染及呼吸道阻力增加情況。肺部感染標準為將人工氣道中痰培養結果作為標準,其中菌落總數超過106CFU/mL即可判定為肺部感染。呼吸道阻力增加標準為呼吸頻率每分鐘增加5次或以上,部分患者出現吸氣性呼吸困難癥狀。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3.0行數據比對,其中計數以(%)表述行X2檢驗,當P<0.05提示可比性差異顯著。
2結果
2.1比對兩組濕化方案患者痰液粘稠度
濕化第1d及≥7d:研究組痰液粘稠Ⅱ度比例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痰液粘稠度Ⅰ及Ⅲ度比例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比對兩組氣道濕化滿意度
研究組的濕化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比對兩組肺部感染及呼吸道阻力增加情況
研究組肺部感染率及呼吸道阻力增加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氣管切開患者吸入氣體后并未經過氣道額竇及上呼吸道,導致吸入的氣體未經過濕化及加溫,因此會致使氣道黏膜干燥,痰液黏稠,氣道中纖毛的活動性降低或喪失,繼而吸痰或咯痰困難。相關臨床研究中報道氣道切開患者肺部感染率與氣道濕化效果呈密切相關,當濕化滿意時患者肺部感染率極低。而確保氣管切開患者呼吸暢通,避免氣道干燥的關鍵及重點之處在于氣道加溫濕化,在濕化過程中如若濕化不足則會導致患者氣道干燥、痰液粘稠及血氧飽和度降低等不良反應;如若濕化過度則會導致患者痰液過于稀薄,若未能及時排痰則極易堵塞呼吸道,致使其窒息,產生其他嚴重并發癥。因此優質的濕化方案能降低患者呼吸道阻力,避免肺部感染,提升濕化效果及臨床療效。
本研究給予神經外科和神經內科氣管切開患者應用加溫濕化吸氧法,其結果顯示:濕化第1d及≥7d:研究組痰液粘稠Ⅱ度比例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痰液粘稠度Ⅰ及Ⅲ度比例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研究組加溫濕化方案能顯著降低患者氣道痰液的粘稠度,避免呼吸不暢;表2結果:研究組的濕化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加溫濕化吸氧法能著提升濕化滿意效果,避免出現患者氣管中痰液稀薄過度或過于黏稠現象,且需持續行吸痰干預或增加吸痰管負壓的情況;表3結果:研究組肺部感染率及呼吸道阻力增加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研究組方案能降低肺部感染幾率,降低呼吸道阻力。中華醫學會制訂的機械通氣應用指南中強調:任何氣道濕化方案均需保證進入氣道氣體溫度近似人體溫,且相對濕度保持在100%,以此維持氣道黏膜濕潤,確保氣道中纖毛活動性正常等,進而有效降低肺部感染幾率。加溫濕化吸氧法采用加溫濕化器維持氣道濕化,并將氣體溫度控制在31--37℃左右,濕化的相對濕度維持在60-100%,有效規避干燥、寒冷的氣體進入氣道刺激呼吸道黏膜,維持呼吸道黏膜上層纖毛的正常運動。但在加溫濕化器使用中需注意以下幾點:(1)溫度的調節:溫度為31℃、34℃、37℃三檔。氣切患者一般調整為34℃或37℃,無氣切患者為31℃或34℃。先從低溫開始,患者適應良好后逐步提升溫度。如若過高則會導致患者體溫隨之升高,會發生軀體出汗及呼吸道做功增加等不良反應。有一例患者加溫37℃時出現面紅、氣促,調整為34℃時適應良好;如若過低則并無加溫及濕化供功效作用。(2)適宜的濕化:痰液黏度為Ⅱ度時濕化效果理想,Ⅰ度為濕化過度,Ⅲ為濕化不足。經檢測在室溫22--24℃、室內空氣濕度50%時,調整濕化器流量40L/分,溫度為37℃,送出的氣體濕度為85%;溫度34℃,濕度為65%;溫度31℃,濕度為55%。可以通過調節濕化的溫度達到理想的氣道濕化效果。濕化罐中液體僅能使用滅菌蒸餾水或無菌注射用水,切勿加入生理鹽水或其他藥物等,避免鹽水等加熱析出結晶,影響整體的濕化效果。(3)吸氧濃度的調節:長期連續使用加溫濕化治療儀的患者,需定期行動脈血氣分析,對PCO2和PO2等相關指標進行監測,判斷機體缺氧程度和有無二氧化碳潴留,及時調整給氧濃度。(4)連續長時間應用則需更換呼吸管道,2周/次,定時傾倒加熱濕化器相關部件中的冷凝水。
綜上所述,氣管切開患者采用加溫濕化吸氧法,不僅能顯著降低痰液粘稠度,且氣道濕化效果顯著,還能降低肺部感染發生率,降低呼吸道阻力,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巴春賀,平萍,張鴻霞,等.高流量濕化氧療系統對氣管切開患者院內獲得性肺炎發生率的影響[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7,7(1):51-54.
[2]唐晉,陳雪梅.人工氣道的不同濕化方法對意識障礙患者肺部感染和氧合指數的影響[J].臨床內科雜志,2018,35(12):815-816.
[3]郭潤玲,王穎,王耀勇,等.文丘里聯合MR850在氣管切開患者脫機狀態下的應用研究[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18,30(10):943-945.
[4]宗雅娟,周姣,谷麗寧,等.兩種氣道濕化方式在ICU氣管切開脫機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24(35):4284-4287.
[5]詹燕,王珊珊,高源,等.綜合物理治療對氣管切開術后肺部感染患者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7,39(3):226-228.
[6]孫雪梅,閆榮,張連池,等.食管癌術后加熱濕化高流量鼻導管輔助通氣對氧療效果影響研究[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7,24(24):1738-1741.
[7]張如蘋,李金娣,楊華,等.人工鼻氣道濕化吸痰在ICU危重患者氣管切開 周圍皮膚預見性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8,39(7):845-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