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帥 周冬祺 王筠
摘要:中醫體質學說可以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防治方面起著重要指導作用。自2019年12月中下旬武漢確診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出現以來,來勢兇猛,疫情輻射全國,已造成數萬人感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相繼發布了系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以下簡稱《診療方案》),自第五版起加入中醫治療,其治療效果有目共睹,后續經完善修訂將中醫辨證論治加入其中,以“除濕”為主,論述體質學說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的臨床指導意義。
關鍵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體質學說;三因制宜
【中圖分類號】R5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2-079-02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WHO命名COVID-19【1】)是一種新發傳染病,各年齡段人群均對新型冠狀病毒沒有抵抗性,只要滿足傳播條件均可以感染【2】,并且有較高的死亡率。我國疫情情況逐漸平緩,但疫情防治工作仍然不能放松。中醫作為我國特色醫學,在疫情防治里取得矚目成績,大量醫家提出各有特色的中醫治療方法。日前北京衛健委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截止2月22日,北京新冠肺炎中醫藥治療率總體為87%,中醫藥治療總有效率為92%。筆者通過對比系列《診療方案》,從中得到啟發,在查詢相關文獻及已有資料數據后,討論中醫體質學說在此次疫情防治中的臨床指導意義。
一、 中醫理論體系下的中醫體質學說:
1.1中醫體質學說具體內容
1978年,王琦教授等明確提出了“中醫體質學說”的概念【3】,并于1982年出版了第一部專著《中醫體質學說》,奠定了現代中醫體質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基礎。王琦等指出,中醫體質學說是以中醫理論為主導,研究人類各種體質特征、體質類型的生理、病理特點,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應狀態、病變的性質及發展趨向,從而指導疾病預防和治療的一門學說【4】。并提出體質是由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所形成的、個體在形態結構和功能活動方面所固有的、相對穩定的特性,與心理性格具有相關性【5】,由此可見,體質的形成受先天稟賦、年齡、性別、精神狀態、生活及飲食條件、民族習性、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社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這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的體質各不相同,人體素質也有強弱之異。
1.2體質學說在三因制宜中的意義:
“三因制宜”是祖國中醫學重要的思想之一,即指因時、因地、因人制宜,而體質是“因人制宜”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關于三因制宜的思想可見于《黃帝內經》,其治療思想是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形成的,強調了人與生存環境的協調統一。
中醫自古以來講究“天人合一”,“時、地、人”既有獨立性,又有統一性,三者相互影響,結合現代中醫體質學理論,“時、地”皆可劃歸為體質形成的影響因素,進一步強調了體質學說的現代醫學意義以及“因人制宜”的重要性。王琦通過對中醫體質學說的不斷深入研究,在構建中醫未病學理論體系以及中醫治未病思想的理論創新上取得矚目的成績【6】。
二、現代中醫對COVID-19的認識
2.1 從中醫認識COVID-19
COVID-19在中醫的辨病思想中屬于“疫病”范疇。各地中醫流派對于此次疫情的具體性質也存有分歧:楊華升等人認為新冠肺炎患者的中醫病性為“濕熱證”,“熱重于濕”更多見。【7】陳瑞及其團隊認為本病為“濕毒”類疫癘之氣侵襲肺脾【8】,仝小林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為感受寒濕疫毒而發病,當屬“寒濕疫”,病性上屬于陰病,以傷陽為主線【9】。盡管各地中醫醫家對于此疫病的特點存在些許不同,但各個省市區都普遍認同“濕”是此次疫情的共同病邪特點。
2.2基于中醫體質學指導COVID-19臨床防治的其他思路
楊家耀等人認為此次疫情可能存在易感體質,并做了相應研究分析,提出易感人群主要體質類型為痰濕質、氣虛質、血瘀質、濕熱質【10】。同時也體現了《診療方案》以“除濕”為主的可行性。
2.3 結合中醫體質討論關于COVID-19的預防
2.3.1未病先防
存正氣、避邪氣。固護人體正氣的方法包括合理飲食、起居有常、適當運動、調攝情志和藥物調理等,同時亦可增強體質;減少邪氣侵襲的可能,包括隔離感染源、消毒、做好個人防護等。
2.3.2既病防變
辨證論治,三因制宜,發揮中醫藥特色。我國衛生管理部門發布的系列《診療方案》,要求充分發揮中西醫結合優勢防治COVID-19。多個省市自治區在該方案指導基礎上,結合區域和人群特點,發布了本地區的地方防治方案【11】。
2.3.3瘥后防復
治愈出院并不意味著防治結束,仍需防止復發。近期不斷出現COVID-19患者治愈后復發的報道【12】,多因體內正邪交爭導致臟腑功能尚未完全恢復,體質虛弱,仍需按照未病先防處理。
小結:
目前COVID-19的全球形勢嚴峻,疫情的防治刻不容緩,中醫體質學說作為中醫理論的一種重要學說,可以在疫情防治的各個階段皆有體現,也為今后各類疾病貫徹“治未病”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中華預防醫學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專家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病學特征的最新認識,中華流行病學雜志(J),2020,41(2):139-144.
【2】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新聞發布會,北京,2020年2月4日.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Press Conference.Beijing,4 February,2020.
【3】盛增秀,王琦.略論祖國醫學的體質學說 . 新醫藥學雜志 ,1978(7):11-13.
【4】王琦,盛增秀.中醫體質學說[ M] .南京:江蘇科技出 版社, 1982.15.
【5】陸云飛,錢彥方.首廟全國中醫體質學說及腹診研討會學術總結[ J] .中西醫結合雜志,1987, 7(11):702.
【6】倪誠,李英帥,王琦.中醫體質研究40年回顧與展望[ J] .天津中醫藥,2019(2019-02),36(2):108-111.
【7】楊華升,李麗,勾春燕,張佳瑩,羅曉嵐,金愛華,汪曉軍,李秀惠.北京地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證候及病機特點初探.北京中醫藥.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5635.r. 20200212.2218.002.html.
【8】陳瑞,羅亞萍,徐勛華,苗青,王玉光.基于武漢地區 52 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中醫證治初探及典型病案分析[J/OL].中醫雜志.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166.R.20200220.1443. 002.html.
【9】仝小林,李修洋,趙林華,等.從“寒濕疫”角度探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中醫藥防治策略[J/OL].中醫院院雜志,(2020-02-19)[2020 -02 -22].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166.R.20200217.2034.006.html.
【10】楊家耀,蘇文,喬杰,蔡蓉,劉欣,魏力.90 例普通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中醫證候與體質分析[J/OL].中醫雜志.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166.R.20200221.1513.004.html.
【11】鄭文科,張俊華,楊豐文,等.中醫藥防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各地診療方案綜合分析[J/OL].中醫雜志.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166.r.20200206.1113.002.html.
【12】 中 國 新 聞 網 . 成 都 一 新 冠 肺 炎 治 愈 患 者 出 院 10 日 后 復 檢 出 核酸 陽 性[Z/OL].(2020-02-21) [2020-02-22].http://www.chinanews.com/sh/2020/02-21/90995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