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進行教學理念創新,靈活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教學,為學生構建優質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善于表現自己,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音樂表演;真實性;創造性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在當今不斷發展的社會,任何事物只有進行不斷地創新與發展,才能永葆活力,才能長久的發展,取得真正的進步。尤其對于藝術的創作來說,創造與創新能力是其發展的不竭之源。因此,對于音樂表演藝術來說,更需要不斷進行創新,其中,音樂作品來源于現實生活,經過相應的創作能夠為人們提供愉悅的精神享受。所以對于音樂表演藝術來說,更需要注重其創新性思維的培養,同時吸引更多的欣賞者。
1培養與訓練學生音樂表演能力的重要性
積極提升學生的音樂表演能力,可以促使學生將音樂作品進行完美表現,加強自身情感的融入,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從而滿足素質教育的需求。現階段我國教育理念逐漸創新,素質教育逐漸成為主體,對當前人才的培養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要求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創新能力、表演能力以及創作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成為綜合型素質人才。在音樂表演過程中,學生可以將自身的情感、肢體語言以及音樂作品相結合,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培養學生音樂表演能力是現階段音樂教師的首要任務,根據學生的需求引導他們進行模仿訓練,形成獨特的思維能力,提升自身的韻律感,享受音樂的表演過程。與此同時,積極進行音樂表演能力培養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創新思維,并促使他們提升藝術性與審美性,在表演過程中掌握技巧,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例如,通過舞蹈編創與模仿訓練,可以促使學生加強對音樂的理解,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創新自身的思維能力,逐漸形成獨特的見解,優化整體思想,實現全面發展。從整體上開展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素質能力,積極進行實踐,引導學生適應社會發展,充分發揮自身的思想優勢,成為社會需求的綜合型人才。
2音樂表演中的真實性與創造性的有效運用
2.1運用與領悟的融合
音樂表演者創造角色的個性特點時需要有兩個依據,首先是對樂譜的精準把握,其次是客觀世界中的生活體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追溯作品原本的精神思想。根據音樂的特殊性使我們表演者對樂譜有一種概括性的把握,但樂譜中隱藏著不同的精神內涵,這就促使音樂作品每次表演時都有著不同的形態。接著音樂表演角色的創作性由社會生活作為本原,其中包括外在體驗和內在體驗,外在體驗是音樂想象的源泉,藝術創作的動機往往都來自于生活體驗。內在體驗則是無意識或者潛意識貯存的各種本能、情感沖動等。藝術家對音樂審美的態度都源自于生活體驗,表演藝術家需要基于這兩點才能創造升華音樂作品的藝術性。
2.2個性特質的融合
音樂表演尤其需要表演者個性的發揮,正因為不同的音樂表演者有著不同的藝術理解和藝術感悟才能使表演顯得格外出色。根據現象學美學的觀點認為音樂作品是“純意向性對象”,表明了音樂表演的目的和方向,為了豐滿這個對象,體現出了音樂表演的創造性。同樣在個性的創造中釋義學的觀點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僅要求音樂表演者對音樂作品所處的歷史背景和作曲家的創作意圖進行探究和掌握,還需要音樂表演者站在現實的視界中去感悟當代的藝術理念和審美觀念,真正的達到現代釋義學的重要觀點—“視界融合”。同時中國古代的美學思想也曾提出過“中和”的思想,因此在音樂表演者進行二度創作的時候需要注意適度的增添個性。首先要從遵循原作的基本內容和藝術思想,其次在了解自己真實的演奏或演奏技巧的基礎上融入個人的情感和想法,這樣才能充分的展現音樂表演的創造手法,使音樂作品的藝術性欣賞性發揮的淋漓盡致,從而達到盡善盡美的藝術效果。
2.3引導學生進行舞蹈編創提升自身的創造力
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過程中,應靈活利用舞蹈編創促使學生發展,對學生進行合理的編創教學,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有效開展音樂表演。在舞蹈編創過程中,可以呈現出較強的樂趣,學生的主動性得到提升,并激發出自身的創造思維,以自身獨特的見解將音樂作品演奏出來,感受音樂的內涵,提高自身的音樂綜合素養。例如,教師為學生提供《七色光之歌》,引導學生進行創作,通過反復傾聽音樂感受其表達的思想與內涵,激發自身的想象力,促使學生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教師以自身為基礎,帶領學生進行逐句編創,例如在歌詞“太陽、太陽,給我們帶來七色光彩”中,引導學生進行創作,學生根據太陽的特點進行動作創作,將手臂微微上揚,指向太陽的方向,隨后手掌畫一個圓,展現出獨特的動作。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促使學生積極進行合作,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創新自身的想象力,實現集體創作,幫助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以濃厚的興趣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提升自身的表演能力,全方面發展。
2.4體驗與情感的融合
人類的創造性離不開每個人的主觀感受,這些主觀感受都來源于現實生活的感受,音樂表演中的創造性就是表演者自行的展現個性體驗,來引起情感的爆發。表演者需要通過理解和想象把自身的感受映射到音樂作品之中,我們稱之為“情感認同”。表演者需要將自身脫離本身的生活環境,完全忘卻自己本身的身份,同時感受在音樂中賦予自己新的身份,無論從性格、思想或者是感受、情感都是全新的體驗,在其基礎上去表演。在表演中不僅需要表現角色的外在,還要通過流暢自然的動作表情來抒發角色的內心情感。這就是音樂表演中所體現創作性的方式之一—體驗與情感的融合。
結束語
總之,音樂表演實際上是從作品的創作精神轉化為物質表現的過程,它必須有風格的真實性,也就是說他應該在有關框架內被解釋,而對于作曲家所處的時代和他的個性來說又必須是真實的。可以說既要忠實于原作品又要有音樂表演者的個性,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較高的藝術價值,這也就是音樂表演美學的首要宗旨。
參考文獻
[1]張前.音樂表演藝術論稿[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2]王次炤.音樂美學基本問題[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6.
[3]丁月娟.論音樂表演中的創造性[D].河北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