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彤 蘇華 羅高湖 左肇明 黎晨輝

摘要:目的:探究分次完全血管重建治療在老年冠脈多支病變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6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完全血管重建治療的101例老年冠脈多支病變患者進行研究,并分組,A組實施一次性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B組實施分次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對比應用效果。結果:術后,B組腎小球濾過率、心臟EF值等指標高于A組,肌酐、腦鈉肽等指標低于A組(P<0.05);手術期間,B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A組(P<0.05);術后6個月,兩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老年冠脈多支病變患者行分次完全血管重建治療,有利于心腎功能的改善,降低術中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詞:分次完全血管重建;老年冠脈多支病變;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
【中圖分類號】R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2-177-01
老年冠脈多支病變是指主要發作于老年患者群體的多條冠狀動脈分支鈣化或斑塊等,對心臟供血影響較大[1]。完全血管重建是目前改善老年冠脈多支病變患者病情的重要治療方式,但是一次性進行和分次進行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影響存在差異,本次研究結合我院治療案例對此進行探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16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完全血管重建治療的101例老年冠脈多支病變患者進行研究,年齡60~85(72.46±4.08)歲。根據患者意愿及經濟能力分組:A組共52例,男26例,女26例,實施一次性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B組共49例,男25例,女24例,實施分次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本次研究參與者均知情同意。組間基線資料保持均衡性(P>0.05)。
1.2 方法
兩組術前均給予氯吡格雷片(樂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116)300~600mg負荷量,75mg qd維持量;拜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300mg口服;動脈穿刺成功后,給予普通肝素100U/kg靜脈注射,維持術中活化凝血時間為200s;術前4h給予0.9%生理鹽水水化靜脈滴注,設置低速為1.0~1.5ml/kg·h,直至術后12h。
B組先重建缺血性相關動脈血運,完成后30-42d進行其他動脈血運的重建,每次手術均為單支動脈介入;A組初次手術時,即重建所有相關動脈血運。
手術期間,術者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考慮球囊預擴張或后擴張。支架選擇雷帕霉素藥物洗脫支架,術后均給予腸溶阿司匹林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100mg qd,氯吡格雷片75mg-150mg qd,維持量75mg qd。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術后心腎功能指標,并統計術中并發癥的發生率及術后發生率。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以SPSS20.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χ2檢驗對比。計量資料以t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兩組心腎功能指標的比較
兩組手術后心腎功能指標的比較見表1: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手術期間,A組出現血管破裂1例、心包填塞1例、心律失常4例、心衰1例、穿刺口血腫4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1.15%;B組出現血管破裂0例、心包填塞1例、心律失常1例、心衰0例、穿刺口血腫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6.12%。
術后6個月,經隨訪統計A組出現再梗2例、心衰1例、猝死2例,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為9.61%;B組出現再梗1例、心衰1例、猝死1例,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為6.12%。
手術期間,B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A組(X2=4.773,P<0.05);術后6個月,兩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0.078,P>0.05)。
3 討論
老年冠心病多見于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老年患者[2]。結合其疾病表現,臨床方面多考慮重建血運緩解病情發展。完全性血運重建成為提升多數老年冠脈多支病變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案[3]。但是,一次性手術或分次進行手術帶來的預后效果存在差異[4]。如,一次性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痛苦,減少住院次數及經濟負擔,但手術時間較長,術中使用的造影劑和抗栓藥物劑量較大,手術難度和風險高;分次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可縮短患者單次手術時間,減少手術期間的造影劑使用劑量,降低心力衰竭、造影劑腎病及其他相關并發癥發生率[5]。結合本次研究數據分析,A、B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心腎功能指標對比,結果提示,分次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在老年患者中的應用,具有安全性,手術時間短,降低術中并發癥及術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分次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在老年冠脈多支病變患者中,可改善多種心腎功能指標,安全性較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