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趙斌 張富東 王澤欣
摘要:近年來,我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與此同時,也給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環境帶來了困擾,造成環境污染嚴重,使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沖突。而環境保護稅的出現,則是改變這一現狀的有效措施之一,鑒于此,下文中將對環境保護稅存在的問題做出分析,并提出解決建議,旨在通過文章所述,促進環境保護稅功能的發揮,改變環境污染現狀。
關鍵詞:環境保護稅;污染;問題;對策
引言
霧霾、污水、固體垃圾等環境問題,以嚴重影響人類的正常生活,為遏制這一現象的持續發生,催生了環境保護稅,這是一種新型稅種,但現階段,仍然存在諸多的問題,因此,如何結合我國現有情況,推動環境保護稅工作的開展,將是值得我們深思,且是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環境保護稅的征收意義
環境保護稅的征收,是從國家發展的長遠角度出發,因此,;對于國家、企業及個人,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1、對企業而言
環境保護稅的實施對高消耗、高污染企業有導向作用,表明政府對于環境越來越重視,致力于減少環境污染,不再只顧經濟增長,這是政府的行政導向,也提醒排污多的企業要加快轉型,改變生產經營方式,舍去高污染、高排放,轉向綠色低耗的生產。同時也能讓許多企業找到商機,不斷創新推出環保產品,創造經濟效益,帶動我國經濟發展。比如,如今我國各個城市正實施垃圾分類,就帶動注冊了上百家垃圾分類公司。
2、對政府而言
開征環境保護稅一方面可以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減小財政壓力,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將增收來的稅收用來增加對環保的投資,促進公共環保事業的實施,有利于環保目標的實現,同時,從費到稅可以大大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
二、環境保護法現存的問題
1、應稅污染物范圍過小
當前實施的環境保護稅法中的應稅污染物僅包括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和噪聲,應稅范圍過小,許多污染物并未計入應稅范圍,給了那些不良生產者可乘之機,讓他們在法律管制外任意生產。比如,《環境保護稅法》規定了對農業生產排污暫免征收環境保護稅,但是事實上我國農業生產污染十分嚴峻,對農業生產不采取征稅措施,并不能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并且,大部分農業生產者都是文化水平較低者,本身對于環保無明確的概念,這一免征舉措顯然不利于農業生產者對環保引起高度重視。《環境保護稅法》所附《應稅污染物和當量值表》沿用了排污收費制度的污染物及當量值,但是現在污染物排放情況發生了很多變化,出現了對環境和人體危害較大的污染物因未列入《應稅污染物和當量值表》而不被征稅的情形。
2、稅收征管部門協調不足
《環境保護稅法》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稅務機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相關單位分工協作工作機制,加強環境保護稅征收管理,保障稅款及時足額入庫,但是事實上各環保部門和稅務部門分工并不明確,會出現雙方都不監管的情形,在涉稅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和運行、共享數據的范圍和質量、污染物計稅爭議處理、比對復核工作流程等方面,尚未形成可操作的分工協作指引,造成管理銜接不暢,給具體操作帶來不便。
3、稅收優惠制定不完善
依據《環境保護稅法》第十三條和《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第十條,納稅人排放應稅大氣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濃度值低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30%的,減按75%進行征稅,而濃度值低于50%的,則減按50%進行征稅。設置這兩檔優惠稅率肯定是有大于無,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企業減排、保護環境,但是設置的優惠稅率檔次太過寬泛,對于一些企業而言實現難度太大,不能起到實質上的促進作用。
三、推動環境保護稅征管的對策
1、擴大應稅污染物征收范圍
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環境保護稅的征稅范圍設置,隨著經濟的發展,不能只依照20年前設定的《應稅污染物和當量值表》,其中的征稅范圍不足以覆蓋當今社會存在的污染物,比如,我國現行的《環境保護稅》僅對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噪聲四類征稅,并未將二氧化碳納入征稅范圍,但是結合我國環境污染的實際情況,可知二氧化碳在我國是占比很重的污染物,所以應稅污染物范圍應有所擴大,并實時增減、靈活多變,以真正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2、強化部門協調合作
環境保護稅的實施依賴稅務部門與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協作,政府要完善協同征管機制,明確兩部門各自的權利與義務,規則制定完善,讓兩部門不可相互推諉責任,同時加快建立信息共享平臺,以實現兩部門之間隨時的信息交流共享。
3、完善稅收優惠制度
稅收優惠政策對激勵企業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現行只有75%(污染物排放濃度值<30%)、50%(30%<污染物排放濃度值<50%)兩個檔次,檔次太過寬泛,應該細化關于污染物濃度排放值的減征檔次,設置多個減征級別,以激勵企業充分發掘自身潛力,舍棄高消耗的生產方式,轉而尋找環保、低耗能的生產方式,減少污染物排放,實現可持續發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控制環境持續惡化是環境保護稅征收的初衷,因此,相關從業人員需盡快解決其存在的不足,以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而營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方堃.環境保護稅征管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州學刊,2019(8)
[2]張星強.環境保護稅征管問題的思考[J].經濟研究參考,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