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怡含
摘要:中醫適宜技術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簡、便、效、廉的特點。在本次新冠疫情中,針灸、艾灸、穴位貼敷等中醫適宜技術在疫情的預防、治療、康復中都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作為西醫和中藥湯劑的有力補充,中醫適宜技術值得進一步的總結和推廣。
【中圖分類號】R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2-296-02
1、中醫適宜技術的概念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瑰寶,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中醫藥發展歷史悠久,其間誕生了許多安全、有效、經濟且簡單易學的中醫療法,俗稱“中醫傳統療法”,又稱“中醫適宜技術”。中醫適宜技術主要是指針灸、推拿、拔罐、正骨等群眾耳熟能詳的中醫技術,在臨床應用中,作為內服方劑的有效補充,同樣發揮著舉足輕重的治療作用。并且,由于其安全系數相對較高,對資金、場地、設備要求低,效果顯著且易上手,中醫適宜技術也非常適合低年級醫學生學習和在基層醫療機構推廣應用。
2、中醫適宜技術在新冠肺炎中的應用
2.1治療——豐富治療途徑
中醫適宜技術作為中醫的一種經驗總結產物,薈聚了民間各地的治療經驗,有著極其豐富的種類,不包括各類民間土方在內的中醫適宜技術就有百余種,且不同技術各有所長,又可靈活搭配使用,在豐富了臨床醫生治病手段的同時也有效地提升中醫的療效。
傳統中醫講究辨證論治,組方用藥因時、因地、因人制宜[1],而本次新冠的病理表現也呈現出了典型的階段性、地域性和個體化差異。中醫恰好可以利用自身優勢,結合具體病證特點,運用其豐富的技術手段進行對癥施治。醫學觀察期患者癥狀往往不典型,多表現為惡寒、發熱、渾身乏力的太陽表證,可選擇針刺風門、肺俞等穴位,疏散風邪,宣肺達表,部分患者伴有胃腸不適,可配伍針刺中脘、臍周四穴,或采用艾灸足三里、關元、中脘的方法,通達陽明,提振陽氣,起到扶正驅邪的功效[2]。臨床治療期患者,可重點從肺、胃兩臟入手,正邪交爭激烈之時,可聯合采用放血、刮痧、拔罐等辦法,使邪氣有出路。如熱毒熾盛,高熱不退患者,可采用十宣、耳尖放血或大椎穴位貼敷的方法,清除里熱,痰濁壅盛患者,可采用拍打支溝、豐隆等輔助方法,促脾化痰。湖北省唯一一家以中醫藥治療為主的方艙醫院——江夏方艙醫院就是采用了中藥湯劑與中醫適宜技術相結合的治療方案,每位患者每天除了服用中藥湯劑外,還會接受耳穴療法、艾灸、穴位貼敷等作為輔助手段治療,此醫院第1批收治的398名患者中, 無一人轉重[3]。一般來說,重癥患者多采用純西醫治療。而在中醫古文獻中也不乏中醫治療重癥患者的記載,如明代徐鳳《針灸大全》中就有針刺十二井穴可用于治療“一切暴死惡候, 不省人事及絞腸痧”[4]的記載。在應對新冠重癥患者時,中醫適宜技術的應用也可作為畫龍點睛之筆,如廣東省中醫院援助湖北醫療隊的鄒旭教授在應對一例重癥患者時,就采用了針灸搭配西醫呼吸循環支持的方法,處理10分鐘后患者的焦躁情緒得到舒緩,各項生命指征逐漸開始趨于恢復,30分鐘后患者血氧飽和度接近正常值[5],這正是中醫也能處理危重癥的有力體現。
同樣是感染新冠肺炎,不同地區的病例也呈現出一定的地域性特點,如廣東中醫藥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發現,中山地區的患者大都表現出發熱不重、胸悶、乏力、納差、 便溏為主的特點,總結“濕郁”為其基本病機[6]。而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則發現,上海地區的患者則表現出口渴、胸悶氣短、小便短赤為主的特點,結合上海冬至后氣溫偏熱、陰雨纏綿的特征, 可推斷“濕熱”病邪傷氣耗陰為上海新冠的主要病機[6]。不同年齡、不同體質的患者,癥狀表現上除了都有“濕”的特點外,也往往在寒、熱方面有著不同的表現。而中醫適宜技術有著豐富的種類和靈活地搭配方案,可依照具體的臨床表現“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如熱證可用點刺、刮痧,通過出血出痧等方式,散發郁結,驅邪外出,寒證多用督灸、溫針等方式,提振陽氣,扶正祛邪,再如小兒推拿中,清天河水、退六腑等手法可用于退熱解表,揉外勞宮、搗一窩蜂、推三關等手法可用于溫中散寒;再如臍療中,隔物灸臍偏溫補,灸罐神闕則偏散邪,可用于治療急性蕁麻疹[7]。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中自第四版就取消了對新冠中醫病機的描述,鼓勵結合具體病情特點進行辨證論治,中醫適宜技術作為中醫醫療戰隊中不可忽視的一員,也能很好結合患者的個性化特點,與其他治療方法協同配合,發揮錦上添花的作用。
2.1預防、康復——調動基層醫療活力
中醫講究“未病先防, 既病防變”的理論,應對新冠,基層醫療機構也可運用中醫適宜技術,發揮其科普、預防、治療、康復的意義。如運用線上平臺推廣中醫適宜技術具體操作,鼓勵民眾居家隔離期間通過香薰、穴位按摩、練習易筋經、五禽戲等方式提升自身正氣,正氣存內,則邪不可干。加強日常保健,注重疾病預防,有利于從源頭上控制新冠在社區內流行。對于疫情災區而言,由于醫院床位有限,很多發熱患者,不明自身發熱原因,一味涌向大醫院,既增加了接觸感染的幾率,也因為核酸確診時間較長,錯過了最佳醫藥介入時間。而基層衛生室則可利用中醫辨證,對發熱患者進行第一步的甄別和處理,自行運用湯劑或中醫適宜技術處理一部分常見病和其他流感患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一部分大醫院的就診壓力。對于康復期患者,雖然核酸檢測陰性,但仍存在乏力、倦怠、納差等遺留癥狀,從中醫角度,此乃余邪未盡,機體正氣損傷,無力驅邪外出。而中醫適宜技術中督灸、足浴熏洗、傳統功法、五音療法等則能對于恢復期患者可能出現的遺留癥狀和心理創傷進行有針對性的康復治療。康復期患者轉入基層衛生院接受中醫藥康復,既節約了大醫院的醫療資源,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二次感染的幾率,配合社區大夫的專業指導,也提升了患者的康復質量。2月23日,國家衛健委聯合中醫藥管理局也印發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恢復期中醫康復指導建議(試行)》,從中藥、中醫適宜技術、膳食指導等方面為新冠患者預后提出詳細建議。加強基層醫療機構對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適宜技術的學習,有利于補齊基層醫療機構在中醫方面的短板,提升其中醫衛生服務能力,在疫情中主動分擔作為醫療主體力所能及的責任。“從源頭上控流,關鍵點引流,入海口助流”,這是激活基層醫療活力的需要,也是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需要。
2018年6月,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再次提出, 近幾年持續開展中醫適宜技術的篩選整理工作, 在公布推廣百余項中醫適宜技術的基礎上還將繼續推廣, 更好地傳承中醫適宜技術。中醫適宜技術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成分,同樣凝聚著中華民族五千余年的醫療智慧,且其安全易學、廉價有效,非常適合廣泛運用推廣。
參考文獻
[1]張云飛,趙鵬飛,沈體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病理研究[J/OL].中醫學報:8-9[2020-03-14].
[2]呂沛宛,王賽男,唐祖宣.艾灸早期介入防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可行性分析[J/OL].中醫學報:8-9[2020-03-14].
[3]楊豐文,黃明,張俊華,于春泉.應對疫情中醫藥救治有哪些優勢——張伯禮院士權威解答[J/OL].天津中醫藥:1-2[2020-03-14].
[4]劉兵,王華,周仲瑜,等.針灸防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理論與臨證思路探析[J/OL].中國針灸:2[2020-03-14].
[5]廣東省中醫院援助湖北醫療隊 潘宗奇. 危重癥救治 中醫有發揮的舞臺[N]. 健康報,2020-03-04(005).
[6]曾建峰,李樂愚,繆燦銘,等.運用“三因制宜”理論指導中山地區新冠肺炎診療探微[J/OL].天津中醫藥:2[2020-03-14].
[7]薛鴻浩,張惠勇,鹿振輝,等.66例普通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恢復期患者中醫臨床特征分析[J/OL].上海中醫藥雜志:20[2020- 03-14].
[8]賈爽杰, 趙輝, 蓋艷紅.神闕穴灸罐并用治療急性蕁麻疹66例[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4, 23 (9)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