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春華
摘要:提高艾滋病的綜合性防治工作是控制艾滋病群體增長的有效途徑之一,特別是針對于高危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本文通過對現有的防治手段進行列舉,尋找其中有益因素,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優化措施,以求提高艾滋病的綜合防治水平。
關鍵詞:艾滋病;高危人群;綜合性防治
【中圖分類號】R51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2-316-02
艾滋病高危人群通常指具有被艾滋病感染的危險行為,易被艾滋病毒感染的人群。本文對于高危人群的討論范圍包括:吸毒者、賣淫者及嫖客、男男性關系者以及接受血液制品者。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的艾滋病疫情具有以下四個特點:(1)分布不均,部分地區高發,整體呈低流行狀態;(2)性傳播途徑取代經靜脈吸毒和經母嬰傳播成為主要傳播途徑;(3)中老年及青少年占主要感染者比例逐年上升;(4)感染者存活率上升,新發病人數呈增長狀態。
一、目前艾滋病防治現狀
我國對于艾滋病的防治已經有一套較為完善防治制度,艾滋病防治管理已基本形成“政府組織領導、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防治格局。
按照多年累積的防治工作經驗來看,針對高危人群進行的艾滋病防治教育具有較大困難,這取決于高危人群的特點,這部分人群往往被社會邊緣化,行蹤隱蔽難以接近,宣傳人員無法召集統一宣傳教育或是行為干預。目前,除了針對基層人員進行大眾宣傳教育外,針對于高危人群還增加了:
(1)娛樂場所內目標人群外展干預服務,即針對性的將當地娛樂場所,包括發廊、洗腳屋、酒吧、夜總會、按摩、桑拿、茶室、KTV 等進行情況排查,確定干預檢測的具體數量與地理坐標,在街道辦、派出所等相關行政部門的協助下,每月針對娛樂場所開展一次外展干預活動。活動內容包括定點發放宣傳材料及安全套、定時安排相關培訓并長期提供相關咨詢服務、針對可確定人群進行面對面健康教育、鼓勵宣傳采血檢測、進行長期的同伴教育知識宣傳等。并配合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 HIV 篩查陽性者的采樣、告知咨詢和本人真實信息的采集工作;
(2)艾滋病快檢和咨詢服務,一是對求詢者提供檢測前咨詢、HIV 感染風險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確定是否進行快檢、快檢結果出來后開展檢測后咨詢。二是對性病就診者(無論是否診斷為性病)和艾滋病疑似癥狀就診者按照知情不拒絕原則提供艾滋病快速檢測和咨詢,并登記咨詢記錄和檢測結果。同時對 HIV 快檢陽性者提供有效轉介服務并登記備案。要求基層艾滋病防治人員接受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
(3)針對艾滋病重點人群的檢測服務,根據鄉鎮(街道)、村(居)委會、建管站等多種渠道確定艾滋病重點人群分布,隨后在以農民工為主的流動人口中開展艾滋病防治宣傳教育和檢測動員,采集相關血檢樣本,并進行樣本HIV 篩查檢測,按規定將篩查結果反饋給相關部門進行信息登記;
(4)感染者和病人的檢測服務,即對于基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的管理,除了要定期和 CDC 溝通聯系,取得轄區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的數量及有關信息外,還要協助 CDC 定期完成轄區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的隨訪和艾滋病相關的檢測工作,并做好隨訪檢測記錄,協助 CDC 定期完成轄區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將艾滋病正確知識傳播給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防治惡意傳播艾滋病的發生。根據國家有關文件要求,要求的隨訪檢測頻次為感染者 2 次每年,病人 4 次每年。
二、艾滋病綜合性防治面臨的困難
艾滋病具有傳播速度快、治愈難度大、潛伏期長、隱匿性強的特點,給其綜合性防治工作帶來較大的操作性困難。社會對于艾滋病患者與高危人群的不了解與恐懼、歧視激化了整個群體的抵觸性,對于艾滋病檢測工作不配合,無法得到及時的治療與干預工作。
同時高齡人群在高危人群中往往被忽視,然而目前的數據資料顯示我國艾滋病人群老齡化趨勢,根據相關研究數據顯示,2015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6.1%,近三年的平均增長率為21.81%,已經高于青少年感染者12.35%的增長率。一方面是感染者的年齡構成在向老年人群傾斜,另一方面是新發感染的老年人在不斷增加。
再者,異性性傳播人群基數大,且難控制;男同同性傳播人群感染率高,不安全性行為比例高;互聯網的進步,社交軟件等新媒體對HIV的流行也有影響。對于社會思想的開放,社會對于男男同性及“一夜情”的性開放觀念不像過去那么重視,同時媒體軟件的更新也給針對高危人群的防控工作帶來阻礙。
最后對于參與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工作人員女性比例較高,女性工作者有利于開展艾防工作中提供性病、婦科疾病診療服務,但由于女性生理、心理等先天條件的限制,女性的抗壓能力弱于男性,在面對艾防此高危工作時,特別是深入高危群體進行艾滋病的防治宣傳工作時容易畏懼退縮,不易提供更高質量服務。
三、艾滋病在高危人群中綜合性防治優化措施
針對上述關于艾滋病綜合性防治面臨的困難特點。需要在今后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做到以下幾點:
(1)建立社會組織參與艾滋病防治基金,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高危人群預防干預中的作用。開展全民宣傳教育,創造社會支持環境,把相關的衛生專題節日與艾滋病宣傳結合起來,努力減輕社會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鼓勵艾滋患者配合治療,減少患者的負面情緒。同時繼續加大檢測發現力度,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發現率。
(2)擴大檢測干預群體的年齡范圍,考慮到我國人口迅速老齡化和中老年人群HIV感染率迅速上升的嚴重性,開展老年HIV感染者的發病特征與機制研究,探索更為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提高宣傳教育的針對性,牢固樹立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全面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識,提高宣傳信息的針對性和可接受性,增強艾滋病防治意識,反對艾滋病社會歧視。
(4)提高宣傳教育力度,擴大干預范圍。在宣傳方式方面,針對當前的實際情況,通過媒體軟件進行性交易使得高危人群難以確定。一方面加大對網絡環境的管理,對此類軟件進行嚴厲打擊;另一方面通過網絡發放艾滋病宣傳材料,如在公共場所的 LED 電視屏或是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大眾媒體進行艾滋病知識宣傳等宣傳方式開展宣傳。在宣傳者方面,除了原有的防治工作人員,應更多的使高危人群加入宣傳者的行列,鼓勵高危人群自發的進行艾滋的檢測預防工作。
(5)完善咨詢體系,提高咨詢檢測的可及性,推廣檢測、咨詢、診斷和治療的“一站式”服務。創新檢測方式,推動自我檢測,方便有意愿的人群接受檢測服務,結合全國艾滋病檢測咨詢月活動,推動主動檢測,促進早檢測早診斷,最大限度發現感染者。同時強化對感染者的關懷救助,實施應治盡治,不斷提高抗病毒治療質量。
四、結語
我國的艾滋病疫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遠,對HIV社會歧視仍然存在,政府部門及全社會的參與度不足,社會組織參與熱情高漲,但能力有待加強。防治工作在高危人群中開展面臨著新的挑戰,隨著艾滋病疫情流行情況的變化、艾滋病存活人數的逐年遞增,僅依靠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展艾滋病行為干預、病例隨訪管理等工作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模式已不能滿足現實需求,需要加大對高危人群的防治干預工作。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老年化問題日益突出,高年齡段人口逐年增多,需要擴大防治的年齡范圍,對高危人群中的老年人也采取綜合措施,控制艾滋病在這部分人群中蔓延。充分發揮醫療機構作用,擴大檢測覆蓋面,動員重點人群積極主動檢測,盡早發現感染者;制定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方式,提高其對艾滋病的認知和防范意識;加強安全套的推廣,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措施,最大限度控制艾滋病的流行。擴大宣傳手段和范圍,針對網絡環境進行相應的干預清理,避免高危人群隱匿在網絡中。
參考文獻:
[1]劉小濤. 基層艾滋病防治服務現狀調查[D].安徽醫科大學,2017.
[2]許小妹. 我國基層艾滋病防治服務規范研究[D].安徽醫科大學,2017.
[3]薛琴,李苑,趙建偉,欒榮生,冷冰,何先瓊,廖俊,劉科,張琳,羅英. 成都市成華區“社區-疾控-醫療機構”艾滋病綜合防治模式探討[J].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7,31(04):41-4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