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暉
[摘要]“互聯網+”的大背景下,社會各行各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產品的生產銷售關系到我國經濟的發展,但農產品由于其特殊的屬性,因此在供應鏈管理的過程中存在的一定的難點,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就“互聯網+”背景下,實施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改善的策略進行了相關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管理
中圖分類號:F321.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001
1 農產品供應鏈的概述
農產品的供應鏈指的是在農產品生產銷售的過程中,供應商、制造商、倉儲和配送等渠道所形成的完整物流網絡。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在本質上是由諸多不同的節點組成的,在當前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的背景下,這些節點不再集中于一個或數個企業,而是由數量龐大的企業作為節點來共同完成[1-2]。由此可知,當前農產品的供應鏈管理實際上是在清晰掌握客戶的需求的基礎上,通過相應的管理手段,來對供應鏈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的組織,從而使其能夠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響應速度來完成農產品的供給,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而產生的管理行為被稱為供應鏈管理。
從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含義之中,也可以形成如下的延伸:首先,農產品的供應鏈管理需要對從生產開始至到達用戶手中的各個節點都進行考慮;其次,農產品供應鏈的核心目的是增強農產品生產銷售全系統的效率,并降低相關環節的成本;最后,農產品供應鏈需要將生產單位、倉儲單位和配送單位等進行有機結合,讓其無論在戰略還是戰術層面都協同一致[3]。當實現上述目標的時候,相應的產品在市場上就將形成強大競爭力,但需要注意的是,進行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時候,對相關節點進行有效協調實際上是挑戰性極大的工作,如:農產品的生產商希望大量出貨,而配送和銷售節點又無法充分完成轉運和消化,則必然導致供應鏈阻滯。
2 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必要性
2.1 農產品的特殊屬性
農產品的屬性與其他產品有著巨大的不同。首先,農產品在生產銷售過程中存在著巨大的風險與不確定性。農產品在生產環節之中,受自然條件的影響,當時節不利于農產品的生產的時候,極有可能出現減產的狀況,從而無法滿足供應鏈對產品的需求;而當氣候環境適宜,農產品呈現出良好的生產狀態的時候,又有可能出現過剩的情況,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會對農產品的供應鏈形成威脅,且這種威脅難以進行準確預知[4]。其次,農產品本身易腐爛,尤其是果蔬產品,其水分含量高,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配送和銷售,否則將會對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由此可見,農產品的供應鏈管理是建立在農產品自身的特殊性的基礎上,只有通過供應鏈管理,以高效的方式來完成農產品的產銷,才能保證農產品能順利地到達顧客手中,避免供應鏈各個環節出現不必要的損失。同時,通過對農產品供應鏈的管理,也能夠讓相應的市場信息及時地反饋到生產機構,從而有效地對生產環節進行調節,實現供需的平衡[5]。
2.2 農產品生產和供應周期較長
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對土地嚴重依賴。我國的國土廣袤,農產品的生產極為分散,這一客觀事實的存在,對農產品的供應形成極大的影響,使其難以充分地發揮出農產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真正價值。針對這一問題,對農產品的供應鏈實施有效的管理,從而讓農產品的生產行為保持一致,可以促進農產品市場競爭的有序化,提升農產品的市場價值。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農產品的生產和供給需要充裕的時間,而市場需求又客觀存在,且由于我國農產品生產較為分散,因此無形之中導致農產品供應鏈過長,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產品的市場價值,阻礙了經濟效益的擴大,所以針對農產品進行的供應鏈管理,可以縮短農產品供給中的冗余環節,實現供給周期的降低,對于我國當前農產品的生產、銷售乃至整個農業產業以及社會經濟都具有重大意義。
3 “互聯網+”視角下農產品供應鏈改善策略
3.1 利用O2O模式,促進農業整體發展
O2O模式是對線上線下的分散的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從而有效地對農產品供應鏈進行重塑。在這一模式之下,農產品的供應鏈主要劃分為農產品生產加工環節、市場批發環節和電子商務環節。就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環節來說,這一環節是農產品供應鏈系統中的上游企業,其在利用互聯網進行供應鏈管理的時候,必須充分地對以往的供應渠道進行重新塑造,即通過展開線上宣傳、線上交易和線下業務拓展的方式推進自身工作,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為農產品的產銷拓展渠道,另一方面由于對互聯網的應用,可以極大地節約信息獲取和流通成本[6-7]。對位于供應鏈下游的批發和零售環節來說,O2O的模式可以通過對網絡批發渠道的開拓,讓產品與市場形成更為緊密的結合。如:通過開設網絡旗艦店的方式,讓顧客能夠直接了解到農產品的具體信息,并通過網絡訂單完成批發和零售。這種模式對于批發商而言,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出價格優勢,減少農產品供應鏈中不必要的時間和成本損耗,增強產品的競爭力。需要注意的是,批發和零售電商的環節,需要有效地利用互聯網來處理訂單,讓產品能夠更快地委托第三方物流完成配送,實現快速供應的目的。
3.2 形成供應鏈體系,發揮集群優勢
農產品的供應鏈是由多個節點共同構成的,在以往的產銷過程中,由于相關企業和單位對供應鏈管理認識程度不高以及技術條件限制,因此沒有在戰略上形成供應鏈體系的基礎,在當前的互聯網環境之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相關企業首先要對供應鏈中的其他節點形成準確的認識,以在資源、技術方面具有互補性的企業作為供應鏈中的關鍵節點,并通過信息傳遞,來保證節點之間協同合作;其次,在供應鏈體系的建立過程之中,需要將以往分散的節點聚合在一起,其根本目的是為了通過供應鏈體系,讓產品和企業始終保持競爭優勢,因此這一體系絕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市場狀況和企業能力處在不斷變動的過程之中。在這種方式之下,一方面可以保證農產品供應鏈始終處于最優狀態,另一方面也能夠激發不同供應鏈節點之間的創新能力,且保證統一體系內的節點不會由于內部競爭而出現內耗嚴重的問題;最后,供應鏈體系的形成必然是依托于當前高度的信息化程度而產生的,通過互聯網的基礎性作用,相關節點之間可以實現針對農產品的全面信息共享,并進行同步決策,最終保證供應鏈節點之間的協同化和集團化,從而充分地發揮出供應鏈管理的作用。
3.3 建立智能物流,推動供應體系形成
“互聯網+”背景下的供應鏈管理中,另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物流,只有保證物流的暢通和高效,才能真正推動供應鏈體系的形成。智能物流的建設主要是依托于當前的互聯網技術,對相應的物流任務進行智能化的接收、處理工作,這種方式可以保證物流環節處于高效工作的狀態,充分將供應鏈節點自身的能力與集成化管理進行結合[8]。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的智能物流可以形成多種模式:首先,可以對供應鏈之中的關鍵節點進行統一化的整合,從而促使統一的物流系統形成,物流的統一使相關農產品的供應可控;其次,可以對物流資源進行重新配置,對以往比較分散的資源進行整合,從而讓農產品能夠有效地供應到目標地域,在這一基礎上,也可以進行物流系統的社會化發展,促進物流資源的進一步優化配置;最后,可以對農產品供應鏈之中的核心物流進行范圍的擴大,最終形成綜合性物流系統。無論何種物流形式,在本質上都是要推動供應鏈節點之間的一體化,通過更加有效率的物流形式,充分發揮供應鏈各環節的優勢,進而達到不斷提升農產品供應鏈效率的目的。
4 結 論
“互聯網+”模式下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在本質上是要促進農產品市場價值的進一步發揮。在當前的環境下,為了改善農產品供應鏈,相關單位可以通過充分地利用O2O模式、推進供應鏈體系建立和推進智能物流的形成等方法來實現,最終達到有效提高供應鏈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莊晉財,黃群峰.供應鏈視角下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政策導向與實現模式[J].農業經濟問題,2009(6):100-105.
[2] 劉召云,孫世民,王繼勇.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研究進展及趨勢[J].商業研究,2009(3):161-165.
[3] 劉冉冉.基于“互聯網+”的農產品供應鏈模式與演進機制研究[D].濟南:濟南大學,2018.
[4] 劉永悅.農產品供應鏈中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優化及對策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8.
[5] 吳繼輝,呂建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協同管理的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12):250-255.
[6] 陳夢,夏淑雅,周清凌.共享經濟背景下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創新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9(14):127-129.
[7] 王文繼.“互聯網+”下我國農產品供應鏈創新[J].農家參謀, 2018(23):33-34.
[8] 李正軍,趙鳳,賓厚.“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優化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9,35(1):37-41.